论武则天与感业寺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9-13 10:42:52

论武则天与感业寺的几个问题

摘要: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在《武则天的感业寺出家问题与德业寺》一文中认为,唐太宗驾崩后,作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并未出家感业寺,而是栖身于长安城休祥坊母亲家中,“感业寺是在强烈意识着德业寺的心理状况下虚构的寺名”。揆诸史实,武则天出家为尼于感业寺,确凿无疑。感业寺不是“一个架空的影子寺院”,并非人为虚构,它位于唐长安禁苑内,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感业寺小学内。感业寺与德业寺没有必然联系,都是唐长安禁苑内的宫人尼寺而已。

关键词:武则天;感业寺;德业寺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3-0087-06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人生,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极具传奇,颇富争议。关于她的历史,迷雾重重。武则天早年出家为尼于感业寺之事,即是一例。史书记载,作为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在太宗驾崩后,出家为尼于感业寺。可是,以前有台湾学者李树桐和雷家骥先生对此事持怀疑态度,近年来,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又对此事持否定态度。他在《武则天的感业寺出家问题与德业寺》一文中认为,唐太宗驾崩后,作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并未出家感业寺,而是栖身于长安城休祥坊母亲家中,“感业寺是在强烈意识着德业寺的心理状况下虚构的寺名”。气贺泽先生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论据不足,难以让人信服。笔者因就所知,不揣愚陋,谨献刍言。

一、武则天确曾出家为尼

史载,贞观十一年(637),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召入宫中,立为才人。12年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驾崩,武则天出宫为尼于感业寺。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曰:“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人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旧唐书》卷五十一《高宗王皇后传》曰:“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曰:“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传》曰:“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士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条曰:“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武则天在唐太宗驾崩后为尼于感业寺,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言之凿凿。

气贺泽先生对此却持否定态度。他认为:(1)皇帝死后,后宫嫔御全体强制出家的规定不知出处,或许是太宗至高宗朝的一时措施;如果不能确认有关后宫嫔御出家具体规定的史料,也就意味着不能确认武氏等太宗后宫女性全体出家之事实。(2)武则天是太宗后官的才人,正五品。如果她实际出家的话,应该进入德业寺或者相当于这一等级的寺院。然而,她不希望如此。实际上她并未出家,而是栖身于休祥坊母亲家中(娘家),继续与高宗保持关系。

笔者以为,气贺泽先生所提上述两点理由不足以否定武则天在唐太宗驾崩后出宫为尼的史实。

首先,中古时期,随着佛教日益盛行,北魏以来妃嫔入寺为尼就逐渐多了起来。迨至北周,皇帝死后妃嫔人寺为尼就成为一种惯例,并非“不知出处”的“规定”。

中古历史上,较早人寺为尼的后宫妃嫔是北魏孝文帝的冯皇后。冯皇后是太师冯熙的女儿,太和十七年(493)立为皇后。后来,冯皇后的姐姐也被孝文帝立为昭仪。冯昭仪“稍有宠,后礼爱渐衰”,她“轻后而不率妾礼”,“谮构百端”,孝文帝寻废冯皇后为庶人,“后贞谨有德操,遂为练行尼。后终于瑶光寺”。无独有偶,北魏宣武帝高皇后在孝明帝即位后,上尊号曰皇太后,“寻为尼,居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入宫中”,暴崩后“丧还瑶光寺,嫔葬皆以尼礼”。北魏孝明帝胡皇后是灵太后从兄之女,当时世家大族博陵崔孝芬、范阳卢道约、陇西李瓒等人的女儿在宫中只是世妇,“诸人诉讼,咸见忿责。后既人道,遂居于瑶光寺”。是时,皇后为尼不只北魏一朝。北齐文宣帝李皇后在武成帝即位后用“犊车载送妙胜尼寺”,“后佛法,因此为尼”。北齐后主斛律皇后“废在别宫,后令为尼”。西魏文帝即位后,册立河南洛阳人乙弗氏为皇后。当时,蠕蠕寇边,文帝未遑北伐,乃与蠕蠕相约为婚和好,于是以蠕蠕主阿那环长女为皇后,“命后(乙弗氏)逊居别宫,出家为尼”。西魏恭帝皇后若干氏“后出家为尼,在佛寺薨,竟无谥”。

北魏以来,皇后出家为尼者,代不乏人。到了北周,皇帝被废或死后,后宫妃嫔(包括皇后)人寺为尼俨然成为一种惯例。北周孝闵帝元皇后名胡摩,“帝被废,后出俗为尼”。北周武帝李皇后名娥姿,武帝死后,尊为天元帝太后,又先后改称天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宣帝崩,静帝尊李皇后为太帝太后。隋开皇元年(581)三月,李皇后“出俗为尼,改名常悲。八年殂,年五十三,以尼礼葬于京城南”。北周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宣帝崩,静帝尊朱皇后满月为帝太后。隋开皇元年,朱皇后“出俗为尼,名法净。六年殂,年四十,以尼礼葬京城”。北周宣帝陈皇后名月仪,“帝崩,后出家为尼,改名华光”。宣帝元皇后名乐尚,“帝崩,后出俗为尼,改名华胜”。宣帝尉迟皇后名炽繁,“帝崩,后出俗为尼,改名华首”。北周王朝历时25年,共有5位皇帝,一共10位皇后,如上所述,就有6位皇后在皇帝被废或死后出家为尼。其中,北周宣帝先后有5位皇后,除了第一位皇后杨皇后,“[宣]帝崩,静帝尊后为皇太后,居弘圣宫”,后来的其他4位皇后在宣帝崩后,皆出宫为尼。可以说,至迟在北周末年,皇帝死后,后宫妃嫔人寺为尼就成为一种惯例。

《长安志》卷十《唐京城四·休祥坊》“万善尼寺”条下注云:“本在故城中,周宣帝大象二年置。开皇三年移于此,尽度周氏皇后嫔御以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北周末年形成的皇帝死后后宫妃嫔人寺为尼之惯例,到了隋朝,一以贯之。因此,隋文帝的儿子杨广与文帝宠姬宣华夫人陈氏早就私通,文帝死,杨广即帝位后,他仍然令陈氏出居仙都宫(原为胜光寺),然后再召入宫。唐代初期,皇帝死后后宫妃嫔入寺为尼的惯例,仍在贯彻执行。《长安志》卷九《唐京城三·崇德坊》“崇圣寺”条下注云:“寺有东门,西门本济度尼寺,隋秦孝王俊舍宅所立。东门本道德尼寺,隋时立。至贞观二十三年,徙济度尼寺于安业坊之修善寺,以其所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这是我们完全可以确认的唐太宗至高宗朝“有关后宫嫔御出家具体规定的史料”。《唐会要》卷三《皇后》称:“太宗崩,(天后武氏)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又《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传》曰:“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三月”条亦曰:“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可见,唐高宗就是按照惯例,在其父太宗驾崩后,先让武则天为尼于感业寺,然后再召入宫中,立为昭仪,进而又立为皇后。唐高宗的这一做法与隋炀帝对其父后妃宣华夫人的处置如出一辙,正是依循北周杨隋以来约定俗成的惯例所做的顺理成章的安排。

上一篇:浅论跨文化传播的要义 下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