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杂剧中典型女性窦娥形象分析

时间:2022-09-13 10:15:37

关汉卿杂剧中典型女性窦娥形象分析

【摘要】关汉卿是我国伟大的戏曲大师,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尤其是他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更是早已深入人心。本文就关汉卿杂剧中的典型女性窦娥展开分析,以作品中窦娥的命运透视当时元代的整个社会。窦娥的不公正的待遇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对广大人民尤其是女性的残害。关汉卿借塑造的女性形象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对人民对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女性;窦娥

妇女形象在关汉卿的杂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现存的十八种剧中中,便有十二种是以女性为主人公,她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平民妇女,,婢女,大家闺秀等等。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赵盼儿的豪迈,,谭记儿的乐观,谢天香的博才,杜蕊娘的泼辣,窦娥的善良,燕燕的聪慧等等。她们身份不同,性格相异,但是相同的是她们几乎毫不例外的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在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下,她们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她们是那个时代桀骜不驯的“弄潮儿”。她们聪明美丽,机智勇敢,有胆有识,嘲弄权豪,反抗压迫。关汉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刻画了被压迫妇女从最初的逆来顺受到至死不屈的成长过程。他笔下的窦娥、赵盼儿、谭记儿、谢天香、杜蕊娘、王瑞兰等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内心世界各不相同,却都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并在斗争中表现出了乐观豪迈和大智大勇的品质。关汉卿以热情的态度去表现她们的这种品质,并使之成为人物性格鲜明的特征。正如王国维所称道的:“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1](p104)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的总结,也是他全部反抗精神的凝结。因而窦娥也成为了一个总结性的批判现实制度的妇女形象。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

全剧是从窦娥幼年的悲剧生涯开始的。她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她的父亲是个穷书生,为了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把她当抵押品一样地送到蔡婆婆家里去作童养媳了。十年以后,她的丈夫又不幸早死。关汉卿写一连串的厄运落到她的身上,正是为了写悲惨境遇对她的磨练,写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基础。关汉卿没有孤立地去塑造窦娥的形象,他把她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里,连带地刻画了她周围的陪衬人物——蔡婆婆、赛卢医、张驴儿等人的性格,并从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展开了窦娥悲剧的逐步形成的描写。

窦娥与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着守寡的日子,然而黑暗社会的罪恶势力破坏了她们家庭生活的静谧。蔡婆婆外出索债,赛卢医谋财害命,企图勒死她,而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借口救活蔡婆婆乘危要挟,肆无忌惮地搬进蔡家来住。他们垂涎欲滴地窥伺着这两个寡妇。

作者对蔡婆婆既有批判,也有同情。她一方面是高利贷者,另一方面是心地善良,懦弱怕事的孤苦老妇人。在抢盗横行,暗无天日的世界上,她实际上无法使自己避免欺辱的临身。

和这个老妇人作为对比,作者着力刻画了窦娥的刚直,她一口拒绝了张驴儿的要求,并对蔡婆婆的糊涂行为加以嘲讽。这事她反抗性的初次流露,不过忠实于生活的窦娥与蔡婆婆童谣忠厚老实,她束手无策,没有能力把这一对白天公然入室的恶棍驱逐出去。

她们生活在吃人的野兽的近侧,更慎重的苦难等待着她们。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但是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她转而无限窦娥,逼迫他顺从他的要求。窦娥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宁可要“官休”,不肯“私休”。在他的心目中,“如明镜,清如水”的父母官是完全能够主持正义,替他昭雪冤屈的。然而他没有想到楚州桃阮是个见钱眼开,草菅人命的昏官。在“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丈下,一道血,一层皮”之后,窦娥终于明白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黑暗现实。希望破灭,他仍是誓死不招,可是为了使婆婆免遭毒打,他强行吞下屈辱与不公,喊冤招认。

在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窦娥性格里的反抗火花被点燃了起来。他不甘于向命运低头。在扑往刑场的路上,他对世界的主宰者天和地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和呵骂: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这也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一则“呼喊”喊出了千千万万收压迫者的心声,既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与否定,也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在行刑的时候,他发下了三桩“无头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地区“抗旱三年”。白雪,白练暗示了窦娥的清白,同时表达了窦娥与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变现了她品格的高尚,虽然窦娥含冤而死的结局在客观上并没有变,但是她临刑前含血带泪的呐喊带给人们的震撼却是长久而深刻的,这一喊,让他有一个弱女子而变得顶天立地,大义凛然。窦娥成为中国文学长廊中一个光辉的形象。参考文献

[1] 元曲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 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注]

[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东方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尹琪:甘愿做“中国传统文化的搬运工” 下一篇:探讨如何评估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