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推动陕西小城镇建设

时间:2022-09-13 10:10:53

刍议推动陕西小城镇建设

【摘 要】 文章探索树立陕西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理念及落实路径:首先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其次,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再次,要充分挖掘陕西资源优势在推动小城镇建设中的潜力;第四,要充分认识整体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第五,要充分意识人的城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第六,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

【关键词】 十;小城镇建设;旅游经济;生态环境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结合的综合体,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十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陕西的小城镇建设既要着眼于现在,又要放眼未来,既要结合自身情况,又要吸取成功经验。

一、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介于农村与城镇之间的部分,是连接城乡、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三农”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展城乡建设事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历史过程,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力之一,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城镇化与城乡建设战略,既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化、工业化由初始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又是繁荣现代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社会的消费需求,进而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从全局的高度来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各种保障。

二、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纽带作用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陕西省的人均耕地则由1996年的1.42亩降到2009年的1.14亩,较全国平均水平少0.24亩。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农民在农村通过农业增收就成为一大难题。

小城镇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不但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外出打工造成的空巢老人、子女教育等很多社会问题。小城镇建设,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吸引外来资金、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为农村的闲散资金提供机会,并为附近农村的农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成为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和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纽带。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求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有多种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来更大范围的城镇化提供基础。只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互为依托,才能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三、充分挖掘陕西资源优势在推动小城镇建设中的潜力

小城镇建设要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外部经验,而是需要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加上陕西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不但为因地制宜地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提供了自然基础,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单独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之外,还可以将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建设可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文化因素,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发展观光农业,与小城镇的配套设施相结合,实现一条龙服务,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双丰收,甚至可以将镇的周边乡、村建设成旅游专业乡、专业村,构建以城市带动农村、以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此外,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和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发就业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充分认识整体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建设要有大的发展,就需要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党的十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在最近的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娄勤俭省长指出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以系统化思维编制规划,以法制化程序管理规划,以科学化态度执行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小城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好才能建设好管理好。

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应该包含全省的整体规划和小城镇自身的整体规划,以及小城镇建设的硬件规划和软件规划。规划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镇政设施等方面。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需要站在全省的高度,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四个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侧重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以及发展速度、具体方法和步骤等问题,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整体规划还应该包含全省小城镇整体的特色布局和设计以及对外宣传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陕西的文化与地域特色,提高陕西整个小城镇对外的影响力。小城镇自身发展的整体规划除了需要强调设施建设,更要关注经济、生态、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小城镇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丰富内涵。城镇的规模不在于大,楼不在于高,而是要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当地的文化的特色,形成与本地民俗风情和历史文脉相一致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为前来投资、旅游、定居的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购物、观光去处。

五、充分意识人的城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镇化不仅仅是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建好的城镇中,而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2013年年初,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决定》,对于陕西省建制镇的面积、人口数量、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的规模和全省的城镇化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为未来陕西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还需要人与城镇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人的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导致空间布局混乱。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管理水平、居民文化素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

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运用造成了危害,因此,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再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以及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和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要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优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虽然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是小城镇发展必不可少的主导因素,既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资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界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应该高度重视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盲目无序发展,是与可持续发展严重相违背的。因此,需要通过加强规划手段保护小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小城镇由传统的纯经济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渡,这不仅涉及到小城镇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小城镇建设不能再重复牺牲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国锋,段禄峰.生态环境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02).

[2] 贾玉洁.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4).

[3] 许庆国.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作者简介】

张维青(1974-)女,陕西西安人,工作单位:陕西省委党校,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上一篇: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下一篇:浅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企业工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