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大气污染治理谈

时间:2022-09-13 09:46:38

PM2.5大气污染治理谈

摘 要:PM2.5污染最典型的特征是污染源的多样性,同时,由于介质的流动性使其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跨区域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面对PM2.5污染时,走出仅仅依靠环保部门的职能误区,通过对污染源的正确分析,寻找治理的措施与办法,其中较为可取的是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扭转PM2.5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PM2.5;污染源;联防联控

中图分类号:X5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291X(2013)11-0155-02

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贯彻的是发展第一的固定思维模式。为了发展,我们可以暂且牺牲一些利益。这种利益的牺牲,包括对大自然,包括对生态,包括对人类的朋友动物,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用一个个蓝天白云的天气,用一次次动物的哭泣,用生态的恶化,用我们今天的遭遇,换得了城市的一种超前发展。

2012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PM2.5监测。10月6日,北京市35个PM2.5监测站点全部投入试运行,并实时试运行数据。在监测的同时,也在治理。北京制订了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先后经市政府专题会、市委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市政府实施。这一年,北京市完成了2 600吨蒸汽烟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核心区2.1万户平房采暖“煤改电”,推动西南烟气热点中心建成使用。同时,正式实施第五阶段车用油品标准,全年共淘汰老旧机动车37.7万辆,并启动了第五阶段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

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正式,备受关注的PM2.5则成了空气质量的常规监测指标。但要解决PM2.5等区域性污染问题,单打独斗显然不行,需要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多种污染物协同处理,既要深化污染源治理,更要加强移动源和面源的治理。

排入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从产生的来源来看,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物。而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后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人为的污染源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源,由火力发电、金属的冶炼、玻璃与食品加工等生产过程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出的煤烟、粉尘和废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交通及运输污染源,由汽车、火车、飞机、船舶、运载火箭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生活污染源,人们由于生活上的烧饭、取暖等需要,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烟煤及垃圾焚烧(包括节假日庆典上的焰火燃放)等所制造的大气污染;农业污染源,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农田产生的甲烷气体,通过挥发而进入大气中,可污染大气、降水成分;军事或科学实验污染源,核试验、原子弹爆炸、航天器的废弃物及毁坏后的碎片垃圾等,可造成大气层的严重污染危害。此等细颗粒污染一旦形成,危害极难消除,对人体健康侵害极其严重,而且也减少了城市的能见度。PM2.5的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胁了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为了下一代,为了我们人类发展的未来,我们必须强化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此为未来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建成PM2.5监测网络,启动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治理方案,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这在北京市公布的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中位列首位。事实上,全国很多城市都在面临着一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的攻坚战。

现在的事实是,现行标准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污染严重的事实。新标准实施后,由于标准值加严和评价项目增加,我国将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反映问题靠监测,解决问题靠减排。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说:“这就要求我们由控制一次污染物为主,转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同时控制,对源分析、排放源清单、污染物控制排放策略、环境政策等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同时,管理对象由以工业行业为主向全社会转变,很多领域的环境管理仅仅依靠目前环保部门的职能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这样讲,与控制TSP、PM10相比,控制PM2.5的难度更大,因为不仅要控制一次污染物,更要减排其前体物,而前体物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要控制PM2.5的污染,表面上是控制颗粒物污染,实际上是必须要控制一切气态污染物。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撰文指出,我国“十一五”的控制重点为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等单一污染物,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解决复合型大气污染的要求。此外,对应单个污染物控制,“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的是单一污染源治理模式,关注电厂等工业大点源的治理,对烟煤小锅炉污染、扬尘等面源以及机动车等移动源治理力度明显不够,已不能适应PM2.5的防治需要。要解决当前突出的光化学烟雾、灰霾等问题,需要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同时加强移动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下,采取措施改善大气状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必然。为了加强PM2.5的治理,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新、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PM2.5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1.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为此,我们不应该只调整行业配置,也要搞好规划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这对一个城市的大气状况十分重要。在布局工业时,应将工业生产均衡分布,不要集中在局部或少数大城市。如此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少,易于自然净化。另外,厂址的选择也应与该厂的性质相符,如生产有害气体的工厂应布局在居住区的下风向。

2.控制细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就把扬尘污染防治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包括,落实责任制,将扬尘控制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强施工扬尘监管,将施工企业扬尘污染防治情况纳入建筑企业信用诚信体系,推进绿色施工;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加强渣土运输车密闭运输管理等。

3.减少热电厂、供热锅炉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我们将通过经济、政策的管理办法保证低硫煤的优先使用。高硫煤的电厂提供煤炭在使用前要增加煤烟气脱硫清洗设施的安装。实际上,我国的能源结构极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我国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炭,而全国总体每年用于直接燃烧的煤炭占总煤耗的84%。其不高的利用率使得我国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应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石油、风能、太阳能的比重,发展新能源,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4.加大汽车尾气的控制。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拥堵严重,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低速行驶,造成汽车燃油燃烧不充分,从而导致PM2.5排放量倍增,像北京,机动车尾气占PM2.5排放总量的22%,机动车污染已经是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大淘汰黄标车的力度,严格制定新车排放标准,以降低机动车排放强度。而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在用车减排,关键在于油品升级。可现在油品升级步子低,已经严重落后于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到2014年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供应满足国IV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满足国IV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柴油标准目前还处于起草阶段。

除此之外,像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优化能源结构和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的产生、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促进等都是保护大气环境,降低PM2.5指数的研究重点。

基于此,我们说,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则是当下较为可行的治理PM2.5之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横向关系上的行政区协同运用组织和制度等资源综合实施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度体系。它较显著的特征是:主体关系上的横向型、防治客体的流动性、区域性、防治手段的综合性。虽然在PM2.5污染的过程中,区域内的各个行政区都是污染输出者同时也是污染受害者,但各个行政区污染损害的程度和对污染治理的力度是不尽相同的。出现的问题是,个别地区只污染不治理或多污染少治理,在享受其他地区污染治理外部正效应的同时将自身的污染成本转移给相邻地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区域内的大气质量,形成PM2.5的外溢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区联防联控机制,限制或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和扩展。

若想消除PM2.5污染治理中外部性效应,则必须加大环境法制度的建设,比如,建立区域主体制度、建立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度、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建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应急应对制度等。通过“法”的确立,“制度”的建设,刚性地治理PM2.5污染的迫切问题。

由于区域联防联控的实践经验并不充分,相关的制度尚未健全,因此,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和运行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更高行政层级的协调和督导工作,工作重点应放在污染的治理而非污染的转移上,努力提升区域联防联控功能的公众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逐步扭转PM2.5污染和其他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儿”心态来应对突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锦瑞.环境保护与治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童志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高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招标管理分析 下一篇: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