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类水平自然类概念的实例效应

时间:2022-09-13 09:33:41

不同分类水平自然类概念的实例效应

摘要 采用Heit和Barsalou的实验范式,以不同分类水平的中文语义自然类概念为实验材料验证实例效应。研究包括2个实验,被试为18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实验l为无修饰词概念的典型性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不仅在抽象的水平上表征概念,也在具体的实例水平上表征概念。实验2用不同分类水平的自然类概念检验了在更广泛的概念范围内的实例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分类水平的下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实例在上位概念中的平均典型性大多显著相关,而且下位概念的实例在不同分类水平上位概念中(如:动物、小动物)的变化趋势和下位概念在不同分类水平上位概念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均支持了Heit和Barsalou提出的实例效应。

关键词 自然类概念,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典型性,实例效应。

分类号B842 3

1 引言

分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其它思维活动产生的基础。分类是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分门别类的过程。根据原型说,概念主要是由其原型即最佳实例来表征的,对概念的理解主要是依靠该概念的原型。概念可以分为下位、基础和上位3个水平。对事物命名的时候,最常用的是基础水平的命名。基础水平的概念特征是最明确的,概念的基础水平在与类别相联系的认知过程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认知任务表明基础水平概念相对于其它概念更具优势。人们绝大多数会在自由命名任务中用基础水平命名。Horton和Markman等使用人工画线图形进行测试,其结果是基础水平的成绩最好;在附加语言提示的情况下,上位水平的成绩明显提高,而基础水平的成绩没有变化,说明基础范畴是由事物之间的知觉相似性获得的,而上位水平的获得是由语言提示获得的。Mervis对事例之间的知觉相似性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对成对事例的知觉相似性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基础水平的成绩最好,其次为上位水平、下位水平。

一个非常著名的自然类表征的研究是Heit和Barsaloul996年的关于实例效应的研究。所谓实例效应是指类表征包括大量类的实例的具体信息,比如哺乳动物被判定为动物的典型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哺乳动物的实例(如狗、猫等)的典型性来预测。研究者通过3个实验发现人们判断下位概念在上位概念中的典型性与判断下位概念的实例在上位概念中的典型性有着高度的相关,说明人们的类表征不只是包括抽象的信息特征也包括具体的实例信息,具体实例也可以成为类表征的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例效应,本研究以不同分类水平中文语义的自然类概念为实验材料,采用Heit和Barsaloul996年相同的实验范式来研究这一问题。假设如果实例效应存在的话,那么下位概念实例在上位概念中的典型性将会和下位概念在上位概念中的典型性有很大的相关。下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实例在上位概念中的典型性,会由于上位概念的不同水平而发生相应改变。

2实验1无修饰词概念实例效应的研究

2.1被试

全日制在校大学生40人,其中20人生成食物类实验材料(生成材料组),另外20人进行食物类典型性评定(典型性评定组)。

2.2实验程序

2.2.1产生实例

提供给生成材料组被试7个食物类下位概念,这7个下位概念分别是饮料、面食、鱼类、肉类、水果、蔬菜和调味品。实验个别进行。以随机的顺序分别给被试念这7个下位概念,每念一个,让被试说出脑子里出现的该类下位概念的第一个实例的名字,如果被试说错了(比如把萝卜当成水果)也不要打断他。实验继续进行。主试把被试的回答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然后主试记下每个下位概念的所有实例,统计出每个实例产生的频数(有多少人提到),并将其编号,最后食物类编号至65号。

2.2.2典型性评定

本实验由DMDX程序随机逐个呈现下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产生的所有实例,要求典型性评定组被试用9点量表(数值越大表示典型性越高)评定它们为食物类的典型性。

被试被安排在安静的实验室完成评定任务。实验为个别进行,每位被试看到的实验材料的顺序由程序设定会随机出现,每一概念只出现一次。

被试坐在计算机前,主试启动DMDX程序,屏幕呈现指导语。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待被试陈述完全理解指导语后。被试按空格键进入正式实验。计算机程序自动记录被试反应,被试完成全部实验材料后,程序自动终止。

2.3 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了食物类概念评定的平均典型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下位概念评定的平均典型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鱼类、水果、面食、蔬菜、调味品、肉类、饮料。下位概念实例评定的平均典型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调味品实例、水果实例、蔬菜实例、肉类实例、面食实例、鱼类实例、饮料实例。

从食物的下位概念和其下位概念实例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饮料和饮料实例在食物中的平均典型性高度相关,r=0.640,p

3 实验二有修饰词概念实例效应的研究

3.1 被试

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40人。随机分成2组,一组60人,为生成材料组;另一组80人,为典型性评定组。生成材料组再被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30人,分别产生无修饰词下位概念实例和有修饰词下位概念实例。典型性判断组被试再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组40人,分别评定实验材料在两种分类水平上位概念(动物、小动物)中的典型性。

3.2 实验程序

3.2.1 产生实例

实例的产生方法同实验一。提供给无修饰词生成材料组被试动物类5个下位概念,要求其根据这5个下位概念产生该下位概念实例。提供给有修饰词生成材料组被试由“小的”这一形容词修饰的动物类5个下位概念(如小的鸟类),要求其产生该下位概念实例。最后。动物类下位概念实例编号至51号,小的动物类下位概念实例编号至48号。

3.2.2 典型性评定

实验程序同实验1。典型性评定的一个小组被试评定10个下位概念(5个无修饰词的和5个有修饰词的)及其产生的所有实例在上位概念“动物”中的典型性,另一个小组评定10个下位概念(5个无修饰词的和5个有修饰词的)及其产生的所有实例在上位概念“小动物”中的典型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动物类和小的动物类概念实例的典型性

动物类(上位概念)的评定结果显示:在无修饰词的下位概念中,下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实例(无修饰词)的平均典型性排序基本一致。其中哺乳动物的平均典型性最高,昆虫的平均典型性最低。在有修饰词(小的)下位概念中,下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实例(有修饰词)的平均典型性与此基本一致,同样是小的哺乳动物的平均典型性最高,小的昆虫的平均典型性最低,只是鸟类和爬行动物典型性排序互换。

小动物类(上位概念)的评定结果显示:在无修饰词的下位概念中,下位概念实例的平均典型性的排序同相应的下位概念。其中昆虫实例的平均典型性最高,哺乳动物实例的平均典型性最低。在有修饰词(小的)下位概念中,同样是小的昆虫实例的平均典型性最高,小的哺乳动物实例的平均典型性最低。

3.3.2 动物类和小的动物类概念实例的典型性的相关

在进行典型性的相关分析时,不仅分析了所有产生实例和下位概念的相关,而且还分析了产生频次高于25%的高频实例(剔除了产生频次低于25%的低频实例)和下位概念的相关。

由表3结果看出,下位概念与所有下位概念实例在动物中的平均典型性都高度相关。当剔除产生频次低于25%的实例后,下位概念与产生频次高于25%的实例在动物中的平均典型性也都高度相关。而且从相关系数的数值看。剔除后的相关系数大多低于未剔除的相关系数。经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下位概念与所有产生实例的相关系数和下位概念与产生频次高于25%实例的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

由表4结果看出,除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之外其它下位概念与下位概念实例在小动物中的平均典型性都达到了显著相关。当剔除产生频次低于25%的实例后,除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鱼类之外其它下位概念与下位概念实例在小动物中的平均典型性都达到了显著性相关。而且从相关系数的数值看,除剔除后的相关系数大多低于未剔除的相关系数。经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下位概念与所有产生实例的相关系数和下位概念与产生频次高于25%实例的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

4 讨论

实验1采用和Heit和Barsaloul996年相同的实验范式,用中文语义材料对食物类概念的典型性进行研究,通过对下位概念及所产生的下位概念实例的典型性判断来验证Heit和Barsaioul996年提出的实例效应理论。实验表明食物类概念下位概念的实例的典型性和下位概念的典型性有显著的相关,获得了和Barsalou同样的实验结果,从本实验结果上看,是和样例观一致的,不支持规则观、原型观。实验2研究两种分类水平上的类概念(动物、小动物)的典型性,在更广泛的概念范围内验证了实例效应。结果发现,下位概念的典型性随着上位概念的分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如昆虫、哺乳动物的典型性会由于是属于动物还是小动物而有所变化,即昆虫在小动物中的典型性高,但是在动物中的典型性比较低,其实例有相同的变化特点。根据原型理论,人们的类概念被高频实例所表征,如果剔除低频实例,那么下位类概念及实例的平均典型性的相关水平应该增加。但是,实验2在剔除了低频实例以后。大部分下位概念的典型性与其实例的典型性的相关水平均未见显著增加。本实验的结果不支持原型理论。

本实验取得了和Heit等相同的研究结果。支持概念的实例化效应理论。De Wilde等2003年进一步验证了实例效应理论,与Heit和Barsaloul996年实验不同,一是增加了样例的数量,生成材料组被试不是产生头脑中第一个出现的实例,而是产生最先想到的前5个实例。在这一实验条件下的典型性的结果优于1996年实验产生单独实例的结果,但是标准差比较大。研究者的解释是可能实例数量范围比较大导致一个比较大的标准差:二是把下位概念定义为上位概念(本来水果是食物的下位概念,在实验中却把水果定义为上位概念),其实例定位下位概念。再产生实例(如把水果的一个实例苹果定义为下位概念。进而再产生苹果的实例)。实验结果完全支持实例效应理论。

纵观已有的研究,对于像蔬菜、水果、交通工具等自然类概念,根据是否存在抽象以及依赖何种水平的抽象,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有抽象,这种抽象发生在自然语言概念水平;另一种认为没有抽象,只有依靠个别样例的记忆痕迹,任何和类相关的决定都取决于这些痕迹;第三种观点是承认有抽象,但是仅发生在低水平的概念上,自然语言概念的表征(如蔬菜和交通工具)分别由低水平的概念(如白菜和自行车)组成。前面的一种观点和原型观一致,后面的两种观点属于样例观,Heit和BarsMoul996年的实验和这些样例观基本一致。国内学者曹瑞、阴国恩用图形材料来研究人工类概念的样例效应,发现了样例效应的存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同样也支持了样例观。

5 结论

(1)在无修饰词的条件下,下位概念与其实例在上位概念中的典型性显著相关,说明人们不仅在抽象的水平上表征概念,也在具体实例水平上表征概念。 (2)在有修饰词的条件下,下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实例在上位概念中的平均典型性大都显著相关,而且下位概念的实例在不同分类水平上位概念中(如:动物、小动物)的变化趋势和下位概念在不同分类水平上位概念中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进一步说明类概念的多重表征特点。 (3)本研究用中文自然语义概念,支持了自然类概念的实例效应理论。

上一篇:注音方式与教学形式在儿童课堂汉字学习中的作... 下一篇:青少年情感关系的特点和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