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石室新说

时间:2022-09-13 09:12:39

本世纪以来,有关西王母石室在何处,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诸如天峻关角二郎洞、湟源日月山宗家沟等,究竟如何定论西王母石室,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历史文化问题。

史学家季羡林先生曾提出“立论能不能成立,完全依靠求证,求证要小心,要客观。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求证,从而考验自己的立论是否正确,或者正确到什么程度,那一部分正确,那一部分又欠缺,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实事求是,以证据为准。”故在西王母石室研究过程中仍需客观、谨慎从事,以求在当代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中反映本来的历史面貌,防止歧义横生。

著文立说 破解谜团

《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第四期刊发了阿顿・华多太撰写的《本土文化的扭曲与变形・驳天骏县“二郎洞”之说》,提出“阿郎不是二郎”、“二郎洞不是西王母石室”。该文问世,语出惊人,令读者振聋发聩,感慨万千。西王母石室也同昆仑文化研究一样,也许经历了原本―――扭曲―――回归的过程。

阿顿・华多太指出:“其实‘二郎洞’(青海省天峻县关角乡关角沟)这个名称,是七十年代铁道兵89210部队48团在此施工时命名的,是一个根据藏语的‘阿郎’读音,以音生意而创造出来的词汇。当时的工程队还将‘二郎洞’这三个字用红漆醒目书写于洞口。从此,很多人把本土民众本原的名称‘甘珠尔洞’置于一边,逐渐被边缘化。而以‘二郎洞’三个字为鉴,心安理得地掘出许多有关二郎神的历史传说,与之匹配,与之对号入座。殊不知它的本来面貌,不追溯其出处来源,使‘二郎洞’之说不胫而走,随之而来的学术‘论证’更是纷至沓来,似乎跃然成为一个早已定论的事实。尚有人就此不甘心,煞费苦心地将二郎洞又‘研发’成什么‘西王母石室’等等,把《汉书・地理志》、《汉书・郡国志》、《十洲记》、《西宁卫志》以及《西宁新府志》对于西王母石室的坐标定位于临羌(今湟源)的记载于全然不顾,执意塑造二郎神与西王母在此活动过的历史背景,俨然将其化为一个史实。更有甚者,借二郎神及西王母的神秘传说把此洞用文学艺术手法描述得活灵活现,浮夸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境地……近些年来,诸如此类的有关文章及报道更是目不暇接,不绝于耳,致使以讹传讹之说的‘二郎洞’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给学术界造成了一个莫须有的虚构文化,啼笑皆非,实在是个天大的遗憾……‘阿郎’是格萨尔这个名称在藏族民间所称郎・格萨尔的简称,这个‘郎’字在汉语记音时由于声韵母的差异产生‘阿郎’这样的译音。格萨尔在裕固族、土族等地流传的如《阿布郎创世》、《二郎娶亲》中的‘阿布郎’与‘二郎’都是在指格萨尔,而不是说什么二郎神……如今,《格萨尔王传》学术界认同格萨尔实为历史人物,因此天峻地区有关格萨尔的传说也与其他藏区一样是古老而富有历史色彩,是具有史实因素的,根本不是什么很近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些学者把该地区这些格萨尔传说说成是‘藏族人民移居天峻后,也有为崇拜藏族人民的大英雄格萨尔王而开始传说的故事’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是那样,最起码把该地区沿用至今的‘疏勒’和‘羌柴达木王’、‘喀喇昆仑山’、‘羌紫山’乃至整个海西地区的古老藏语地名都无法解释的……由于‘阿郎’与‘二郎’的相近发音,再加上格萨尔与二郎神共同的神话特点及英雄形象,格萨尔在甘青等汉区流传时往往与二郎神相提并论,从而把格萨尔的一些故事强加在与二郎神,创造出另类的故事……这个故事原形在当地藏人中是这样流传的:‘格萨尔王与霍尔大战时,其弟壤吾叶德合在此战死,格萨尔悲痛之余拔下剑,一刀削下关角山的山头置在山谷中央,又用剑戳成一洞,在洞内静修诵经,为其弟念颂《甘珠尔》108部,历时九年九月零九天,终于将其超渡成仙。’暂且不说《格萨尔王传》的史实成分有多高,不容置疑的是因为这个故事,造就了当地藏族人民称此洞为‘关角智合崆’,为藏语‘甘珠尔岩洞’之意。洞内桌上所置108枚石子和洞墙砌的108块长方形石块也被传为代表《甘珠尔》经108部。其所在地的‘关角沟’和‘关角丫豁’皆由此而得名。那座削下山峰的山,更名为果罗山,意译则为‘无首山’,现在位于关角智合崆的北边。”

格萨尔与二郎神为何混为一谈?原来在汉族传说中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同二郎神大战于此,二郎神为藏身,将北山头削下戳成洞,所以叫“二郎洞”。有人认为格萨尔王正是汉族神话故事中的二郎神(《封神演义》中的二郎杨戬)。一是二郎神有72变化,格萨尔王也变化多端;二是二郎神有一条懂人性的狗,叫“哮天犬”,格萨尔亦有一条通人意的狗,名“切当拉”;三是《封神演义》中有个两面派,做间谍的师叔申公豹,格萨尔故事中也有个里通外国,向敌人提供情报的叔父朝同;四是《封神演义》中纣王妃子苏妲己是狐狸精变的妖精,格萨尔故事中有《中华与岭国》一段故事,说的是中华皇帝的妻子是女妖精等。所以说格萨尔就是二郎神,格萨尔的甘居洞(甘珠尔洞)就是汉族中的二郎洞。

不过,二郎神的原形,其来历有五种说法,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说,隋代嘉州太守赵昱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记玉皇大帝外甥杨戬说、晋襄阳太守邓遐说,还有一个相传是四大天王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二子独健说,关于二郎神的这些来历有些显示为历史人物,有些则为神话人物,将其供养为守护神,大都集中于如今四川地区,一致尊为灌口二郎神,与天峻县格萨尔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

有人以所谓“二郎洞”附近曾发现“长乐未央”、“常乐万亿”数块古代的碎瓦片来引证这个推理。阿顿・华多太认为这些不足以证明与二郎神有什么因果关系。把汉代瓦当作为此洞为“西王母石室”依据更是没有根据的。请看看这个地区与汉朝的关系就会明白这个道理。“长乐未央”、“常乐万亿”这两种瓦当可谓是当时的皇帝宫城御用建筑材料。这个地区的古代原住民不管是羌部还是吐谷浑国,都有着向慕华风的思想基础,因此,把这些事件看做一种借丝绸之路,相互文化交流的产物何尝不可呢?况且这个地区还夹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之间。诸如现代社会流行的建筑风格,国度之间、种族之间的相互穿插流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制约而进行着,即便它包涵什么族群的文化,如果那样的推理成立,以海西地区出土的古波斯文字和古波斯纹饰的文物也可以引证许多关于古波斯的神话传说了。因此,以这两个瓦当来“引渡”二郎神是说不通的。

不仅如此,而且把这个故事里的山洞言之凿凿地称之为“西王母石室”,把天峻参康说成“昆仑山祠”,强行与二郎神有关的故事匹配,搞了个子虚乌有的话题,实在是无中生有,贻笑天下。

故笔者秉书直言:(一)在天峻地区首先有格萨尔的传说,然后才有二郎神的故事;(二)最初的岩洞是根据《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故事即“关角智合洞”,不指“二郎洞”;(三)西王母是一个部落或邦国的首领,是一个群体,而西王母石室只有一个洞;(四)据《山海经》、《汉书・地理志》记载:西王母石室地望应是临羌―――石室―――弱水―――流沙―――仙海。而不是指“茶卡、天峻之间”。

以误传误,扭曲真象

“阿郎是二郎,二郎洞是西王母石室”的结论,不是空穴来风,溯本穷源,这是在天峻工作多年的陈佐邦先生研究《西王母石室》所得出的结论。他说:“按现在的房间布置,有主房、客房、客厅、卧室、‘侍卫室’等。洞壁四周均为白色光滑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的长方形、四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的石灰岩镶嵌,成为千姿百态的岩石图案。在古代若以装饰布置,不就成为‘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的王母殿堂吗?洞外还有石围墙,用大小两种石块,大的长三尺,高宽二尺五寸,小的二尺,高宽均一尺三寸,石质很粗,惟琢磨得很光平。墙高五尺许,严整如削,顶上覆以起脊帽檐的石块,形如覆瓦,因为历年很久之故,墙上石花斑斓,接缝不甚显著了。还有石门二扇,在对面山头,不知因何缘故没有运到。在一荒僻山峡中,建筑此伟大工程,不是强有力的人绝难办到,由此可以看出二郎洞实为西王母行宫或曰府邸。”史学家靳玄生感慨万千也发出“俗传的昆仑山祠王母石室,大概就是它吧!”

二郎洞地面暴露的残砖碎瓦首可拾,砖有条砖和方砖两种,当系砌墙和铺地用。瓦有板瓦、筒瓦以及带铭文瓦当数种,最引人注目的是花纹方砖和带铭文瓦当。这种形制折花纹方砖据说在我省还是第一次发现。带铭文瓦当有两种,形制规格大小相若,当径约15.6厘米,铭文分别为“长乐未央”和“常乐万亿”。故我省考古专家卢耀光先生提出:“位于茶卡、天峻之间的二郎洞,无论从那方面看都符合西王母石室的要素要求。”

受此影响,习焉不察,推波助澜,人云亦云,对西王母石室定位起到“催化”甚至“一锤定音”的作用。民俗学专家、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宗福撰文:“关于西王母石室,《汉书・地理志》云: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临羌即今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一带,西北行过日月山(塞),即为西王母石室、青海湖(仙海)、茶卡盐池,湟水发源于青海湖北边。根据考古发现,所谓西王母石室就在天峻县关角乡,当地有一处巨大的自然岩洞,门前有古建筑遗址,并发现为数较多的汉代瓦当等建筑用料,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此处修建有规模颇大的西王母寺。十六国时,北凉主沮渠蒙逊在征战之余,遂循海而西至盐池,祀西王母寺。”

原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员崔永红先生,虚实相间,陈旧说辞:“西王母寺(祠)的遗迹已于1995年被天峻县地方志办公室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发现并确认。该寺的确切位置在今315国道338公里处,地属天峻县关角乡,在关角垭豁以南的关角日吉沟脑。寺址东西约七八十米,南北约五六十米,发现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瓦当,这些铭文表达了前凉张氏祈求‘无疆之福’的愿望,寺址对面70米处有一天然石洞,原名二郎洞(又名甘居洞),此洞当即史书所载西王母石室无疑。石洞呈不规则椭圆形,最高处高18米,主洞长12米,宽6米许,另有3个偏洞,合计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洞门朝西开,门宽2米,高3米,门外有人工雕琢的大石垒砌的石墙,高1.7米左右。据文献记载,结合实物遗存,西王母石室的位置可以说已不再是谜了,多少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悬案可以终于锤音落定了。关角日吉沟脑的二郎洞正是仙海、盐池附近,与史书的记载恰相吻合。这个石洞应是西母(膜)邦国曾使用过的‘宫殿’无疑,是首领议事的地方,著名的西王母石室。”

由于众多学者专家戏分不多,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几乎异口同声,孤悬海外,许多关注西王母石室的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也听人调侃,虚乌到底。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中写道:“《汉书・地理志》提到‘临羌’,说在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有人认为所谓‘鱼盐之地’即今天的茶卡盐湖,所谓‘仙海’就是青海湖,而‘西王母石室’恰好位于青海湖和茶卡盐湖之间。据说今在海西州天峻县关角吉日沟一座小山,有当年的‘西王母石室’,它由外室、内室和侧室组成,内室有一天然石炕,颇适合人居。这倒自然令我们联想到《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还有西王母‘穴处’的描述。”

拂去尘埃回归历史

阿顿・华多太在否定了天峻县关角乡境内的二郎洞(甘珠尔洞)为西王母石室后,直截了当提出西王母石室在临羌(湟源)新说,不错,昆仑文化研究专家谢佐先生在2000年“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究会”上就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充分借助考古成果,对考古中发掘的古文化遗存要加强研究;二是要认真读懂读通古籍,对史籍记载的文化内容要做到融会贯通;三是要认真研究民俗文化,包括传说、故事。笔者结合谢佐先生论说观点,别开洞天,对临羌日月山下宗家沟西王母石室阐述如下。

从历史典籍看,在战国早期的《山海经》中记载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里西海(今青海湖)、赤水(今黄河)、黑水(今黑河),这一方园有昆仑之丘,有西王母石室。《大荒西经》中有“在昆仑丘穴处,名曰西王母。”《水经注・河水》中有“湟水出塞外,东经有西王母石室。”《庄子・大师宗》中有“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这里“少广”指西王母石室。《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临羌西北塞上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以上《汉书・地理志》中所指临羌(今湟源)、仙海(今青海湖)。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这里弱水指今倒淌河。《后汉书・大秦国传》记载:“其国西有流沙,近西王母的居。”《淮南子・地形》有“西王母在流沙之濒”,这里流沙指青海湖沙山。《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

以上众多历史典籍是西王母石室地望的最有权威最具说明的诠释,西王母石室方位从东向西即临羌、石室、弱水、流沙、湟水、尘埃落定。

从实地考证看,西王母石室具体地望究竟在哪里?笔者和省市专家和外地考古专家实地考证,符合历史典籍条件的就在青海湖日月山下宗家沟,附近50多平方公里的山陵河谷中就有天然岩洞400多个,其中宗家沟就有108个大小不等天然岩洞。

宗家沟,藏语称“墨次”意为佛像湾,过去建有宗家寺供奉王母娘娘而得名,现在还遗存与西王母有瓜葛的吕洞宾之庙,称“仙人洞”。《西宁府新志》中记载此沟又称“松峡沟”是丹噶尔(今湟源)风景最美的地方。

这里奇峰幽洞,嶙峋怪石,千姿百态,各呈妙趣;苍松翠柏,树木茂盛,郁郁葱葱,鹰啸鸟唱;泉水叮咚,云气晶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石窟众多,著名的有玉岩洞、仙人洞、神仙洞、王母洞、天洞、桃尔洞、菩萨洞、二郎洞……这一百多个岩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若殿堂,令人神往……让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少洞壁烟熏火燎,黑漆黑一团,似乎都有人体磨损的痕迹,说明这里年代久远,石柱、石林、石峰、石墙、石门勾勒了一副壮丽多姿的石窟仙境,尤其对坡石峰,岿然矗立,笔者爬了上去,从侧面看有一石洞,右边为百丈红砂峭壁,左边为松林缓坡,洞口有崎岖石阶,洞前有一片近3000多平方米的开阔地面,可容纳数千人聚会站立,入口处有两道门隘遗址,走进洞中,洞高20多米,宽近40米,进深15米,估计面积400多平方米,洞内还有耳洞、顶洞、边洞、前洞、当地人称“房子洞”,鬼斧神工,天下神奇,传说这就是西王母石室。世远年湮,荒堞故虚,流传的民谣说:“沟中洞、洞连洞,洞中还有王母洞”。西王母选择这一群洞穴妙处而居,高高大大,王者气派,每在洞中出现,羌民便俯身跪拜,一片欢呼“赤雪洁莫,赤雪洁莫”!她的神秘力量能不让羌民俯首拥戴?这正是西王母率领古羌部落的最佳生活境地。

在宗家沟还有高耸云霄的天洞,有形似桃子的桃尔洞、有栓嗥天犬石柱的二郎洞……众多的洞群,优美与壮丽同在,幽旷与奇景并存,使游人叹为观止。宗家沟哪条山不是历史,哪一个洞不是故事!西王母石室其古朴、其自然、其斑斓,其众多,让鬼斧神工造访者心魄驰动,一呼三叹。

(作者系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上一篇: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应对 下一篇:海西州发展低碳农牧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