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今之计:水厂改造见效最快

时间:2022-09-13 08:59:58

为今之计:水厂改造见效最快

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部分,从现实生活到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在讨论自来水。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自来水在哪些环节会出现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就此,《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相比民众的担忧,刘文君对自来水的安全充满信心。

《瞭望东方周刊》:民众对于水质的担忧日益加剧,你觉得这种担忧必要吗?

刘文君:一方面,环境污染在加剧,这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供水的安全性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国家对于水质的要求提高了,标准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现在的106项,对于各地来说,水质的达标需要一个过程。

人们普遍认为公共供水的危机是从2005年的哈尔滨事件开始的,实际上在1994年淮河发生过这类事件。只是当时并没有引发巨大的关注。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对于自来水水质安全的关注度更高。

《瞭望东方周刊》:兰州自来水污染这类事件,暴露出什么问题?

刘文君:首先是水源地的污染。水源地是第一位的,水源好的话,加工工艺就不用过多考虑了。比如美国纽约,自来水没有所谓的处理工艺,不需要混凝沉淀,消毒之后就可以直接饮用了,因为它的水源地保护得很好。

这里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很多地方用国家标准规定的106项去衡量已经发生污染的水源,然后得出的结论是合格的。其实,106项标准是在水源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没有重大污染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水源如果有污染了,那就不能用106项指标来衡量了,水源污染就已经是不合格了。

《瞭望东方周刊》:在水厂方面,你觉得有没有问题?

刘文君:传统处理工艺仍然是主要的处理方式。目前在城镇供水里面,采用深度处理工艺的约占10%。但也不能说有深度处理就代表处理水平高,因为有些水源好的地方是不需要深度处理的。

水厂改造是目前自来水各个环节中可以改造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效果最好的。因为水源地的改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不会见效。水厂升级改造则是立竿见影的。

2007年发生过太湖蓝藻事件的无锡,后来就采取了深度处理工艺。2011年,我们去考察的时候,出水的水质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浙江嘉兴,原来污染也很严重,采用了深度处理工艺,水质就变好了很多。目前,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都上马了深度工艺,自来水的口感和嗅味有很大改善。不过,就全国来看,大多数小水厂还没有上马深度工艺。

水质合格与民众感受存在差异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目前全国自来水水质整体如何?

刘文君:2011年的普查数据显示,自来水的达标率是83%左右。

从污染来讲,中国最普遍存在的是有机物污染,这个在全国都是有共性的。但是这些跟老百姓的感受是有差异的。

通常来讲,自来水还是信得过的,老百姓对于水质的理解和真正科学的意义有所不一致。

比如说,很多人都反映烧开水之后会有水碱,觉得这个是水质有问题导致的。水碱主要是硬度造成的,我们国家规定的标准是450毫克每升,但当水的硬度在300毫克每升以上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水碱,这其实是达标的,是在合格范围内的,并且科学证明水碱对于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而恰恰有些与老百姓的健康有直接关系的指标,他们又感受不到。比如说有机物,有机物带来的危害不是显而易见的,不是说你今天喝了水明天就会得病。它是一个很长期的反应过程,可能10~20年之后这个影响才会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是嗅味。按照标准来说,自来水是不能有嗅味,但它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通常依靠实验人员去闻,但不同的人嗅味不一样。老百姓可能觉得这水有嗅味,但是自来水公司的实验人员闻起来没味。

未来,国家对于自来水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自来水处理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但这个改变过程会比较长。

上一篇:重塑数据中心 下一篇:VMware VSAN:将虚拟化优势延展到存储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