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3 08:27:04

浅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出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

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在职业活动中,个体从落实工作到胜任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们平时说的就业能力指的是一般就业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础。可以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企业的重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

1.职业目标不明。

一些高校学生当初报考学校和专业都是家长的意志,自己没有什么想法。虽然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主要是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所以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基本工作能力缺乏。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高,缺乏对岗位的热爱,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基本工作能力。

3.专业技能掌握不牢。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这种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它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实践不足,动力能力不强,在就业过程中屡遭困难。

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在大学生找工作及以后的工作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三、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不是弱势群体,其就业不应成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复杂,不仅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还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1.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大学需要密切联系市场,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企业合作,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来作为大学生提升能力的目标。相比而言,我国很多高校还未建立用人单位联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2.用人单位向高等教育传导需求信号的能力也非常欠缺。比如,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普遍缺乏对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对职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缺少明确的标准,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信号紊乱。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忽视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能力水平。教育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后果是教育的产品――大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职位的需求。

3.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办学规模,师生比过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斩培养对策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让他们及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方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

3.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校园内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任命高级管理者,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发掘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2)加强就业指导,努力建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在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3)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着重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

4.大学生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培养艰苦创业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高校要面向市场,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落实各方面工作,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1.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培训与教育,2005,(6):1.

[3]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1.

[4]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5-16).

上一篇:09届毕业生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瓶颈 下一篇:“大视觉”观下的高校网络新闻图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