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 第4期

时间:2022-09-13 08:23:39

序言

现代军用手榴弹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二战期间同盟国的总体实力远强于轴心国,但手榴弹仍是盟军步兵近战时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同盟国设计生产的杀伤手榴弹同样包括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类,从外形上区分也同样包括无柄和有柄两种不同样式,其中以美国的MkⅡ系列无柄防御手榴弹、苏联的RGD-33有柄攻防两用手榴弹、F-1无柄防御手榴弹和英国的No.36系列“米尔斯”无柄防御手榴弹最为典型,而特种手榴弹则以美国的M8发烟手榴弹和苏联的RPG-43反坦克手榴弹较为著名。上述产品在引信和总体结构上的经典设计至今仍影响深远。由于同盟国研制与装备过的手榴弹种类繁杂,本文中将按国别分类,依次对其进行介绍。

作为一战后成长起来的军事强国,美国对军用手榴弹的发展贡献非常突出。虽然美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和装备这种武器的国家,但其凭借强大的军工科研和生产实力,后来居上,在二战期间先后研制出多种用途和型号的手榴弹并装备部队,其中以MKⅡ系列手榴弹最为著名。同时,美国在手榴弹多用途化、标准化方面,为此后各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迄今为止,美国仍是世界上军用手榴弹研制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度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二战期间的实践积累。

最著名的MK Ⅱ手榴弹

从MK Ⅰ到MKⅡ

MKⅡ系列是二战期间美国使用数量最大、装备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类防御型手榴弹。除装备美军外,还广泛支援过盟国部队。该弹是在一战期间使用的MK Ⅰ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并在二战期间根据实战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因此二战末期生产的MKⅡ与早期产品有一定差别,但其核心结构与作用原理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按惯例仍统称为MKⅡ手榴弹。该系列的最后一种型号是M21,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被M26手榴弹取代。

MKⅠ是美国一战时期装备部队的一种防御型手榴弹,同时也是美军历史上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该弹在研制过程中部分参考了法国F1手榴弹的设计。MKⅠ是一种无柄手榴弹,弹体与英国“米尔斯”手榴弹较为相似,但引信结构却大相径庭。该弹采用翻板式击针,击针位于弹体外部,其体积和质量均比“米尔斯”的直杆式击针要小,由于击针与火帽不在一条直线上,安全性比“米尔斯”好一些,同时节约了弹体内部空间,可以装填更多炸药。MK Ⅰ的保险握片部分由保险盖和握片两个零件组成,设计不尽完善,使用时偶尔会发生保险片滑脱的事故。在将该弹进一步改进后,研制出了著名的MKⅡ手榴弹,美国从1918年开始配发部队。

MKⅡ与MKⅠ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改进了引信和握片,使其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并且使用更加方便。除早期曾有一批MKⅡ手榴弹直接利用了MK Ⅰ的弹体外,从外观上看,MKⅡ的弹体和握片形状以及表面刻槽方式都明显不同于MKⅠ。

MK Ⅱ优缺点

MKⅡ手榴弹高114mm,弹体最大直径57mm,质量595g,全弹由引信组件、装药和弹体3大部分组成,总体结构较为简单。其中引信组件由保险握片、保险销、拉环、引信体、翻板击针、翻板击针轴、扭簧、火帽、延期药和雷管组成。引信体由铅锌合金精密铸造而成,通过下部的螺纹拧在弹体上,延期时间为5秒。装药通常为普通的TNT炸药,质量为57g。弹体为铸造而成,呈长椭圆形,表面有纵横交错的“V”形截面深槽,纵向10条、横向3条,用以防滑,同时将弹体表面分为40小块,也使弹体爆炸后形成较均匀的破片。

MKⅡ手榴弹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鼠圈”式引信装置,该引信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手榴弹引信装置之一,其结构被其他国家的各种无柄手榴弹广泛借鉴。不过二战早期MKⅡ手榴弹所用的引信还有些问题,如引信击发火帽和延期药燃烧产生的火焰有时会直接通过缝隙窜到雷管中,引起手榴弹早炸;在湿热环境中使用时,潮气会进入引信的密封金属箔里,导致拉火时产生响声、闪光和烟。另外,早期的保险握片旋转头通过冲压出的整段半圆弧与引信体上的突起部分旋合在一起,保险握片上部两侧有翻边卡在引信体上,防止保险握片左右移动。这种结构看似完美,但其实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当保险销抽出后,并没有防止保险握片前后移动的机构,而弹体的表面是弧形的,投掷者又会用手紧紧地握住保险握片和弹体,这样保险握片就有从引信体上向外滑脱的可能,从而给投掷者带来潜在危险。作为补救措施,后来生产的引信翻板击针轴被进一步加长,两端突出引信体两侧,突出部分切掉半边,靠剩下半个圆的直边限制保险握片提前前移。但这种改进也不能保证特殊情况下不出危险,直到后来研制出M21引信,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原来保险握片旋转头整段半圆弧改为反向的两个半圆弧,左右各一个,分别与引信体上左右各一的突起圆柱部分相配合,这样只要保险握片不旋转到一定角度,就绝不可能从引信体上脱落,这种结构的保险握片就是当今各国各种无柄手榴弹采用的标准样式。由于这种扁平的保险握片形状特殊,因此在朝鲜战场上,我志愿军战士曾形象地把MKⅡ等美式手榴弹称为“鸭嘴”手榴弹。

二战期间生产的MKⅡ手榴弹实际配用的引信种类很多,分别有M10、M10A1、MIOA2、M10A3和M6系列等,其中以M10最为常见,具体型号一般可以根据引信体上的刻印来识别。无论采用哪种引信,全弹外观变化都不大,使用方法也完全相同。

各式MK II的外形区别

MKⅡ手榴弹的型号和改进型种类很多,但改进都集中在弹体与引信上,基本结构并无多大变化。与MK I相比,MKⅡ的弹体底部没有突起的小圆柱体,同时弹体的刻槽更深,弹体颈部变长并且有刻槽。早期的MKⅡ弹底有螺孔,装有螺塞,后期弹体为平底,取消了螺塞,弹体上的刻槽深度和锥角也更大,分割成的四边形弹片棱角有较明显的圆弧形过渡。

我国一般习惯把1940年代装备美军的称为MKⅡA1手榴弹,其与MKⅡ的主要区别是弹体底部无底螺,但采用带底螺弹体的MKⅡA1手榴弹在二战中也有使用。

MKⅡ时代的最后代表是使用M204A1/A2翻板引信的M21手榴弹,两者仍是一脉相承,只是弹体细节和引信不同,M21曾经在朝鲜战争和越战初期广泛使用过,后被M26手榴弹取代。

对于MKⅡ手榴弹来说,其弹种是通过弹体表面油漆的颜色来区分的,高爆杀伤弹表面颜色为军绿色,强装药弹为橙黄色,训练弹为蓝色(早期也有漆成红色的样式)。二战结束前后,MKⅡ高爆杀伤弹的涂色改为弹体仍涂军绿色油漆,但在弹体颈部增加一圈黄色带,这成为后来美国军用手榴弹的标准涂装方式。

使用方法

MKⅡ手榴弹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从包装纸筒中取出手榴弹,先检查引信是否完好,与弹体连接处是否有松动。如果没有问题,则将保险握片一侧朝向掌心,食指压在保险握片顶端,拇指和其余三指用力握住弹体。接下来用另一只手拽掉保险销,然后对准目标用力将弹投掷出去。投掷时要注意保证前方无障碍物阻挡,而且自身要有可以隐蔽的地方,防止弹片造成自伤。当目标很近时,也可以使保险握片先行弹出,待翻板击针击发火帽后,再投掷出去,不过这种情况下需要比较精确地估计手榴弹飞抵目标的距离和时间,同时要更好地隐蔽自己。手榴弹出手后,扭簧推动翻板击针,并带动保险握片旋转,直至保险握片脱离引信体,这时翻板击针旋转到位,击发火帽并引燃延期火药,经过5秒左右的延期,最终引爆雷管和装药。

包装和携行

MKⅡ手榴弹的包装纸筒外形像个带盖的茶叶罐。为加强纸筒的强度,其筒底、盖顶有薄金属板加强,筒内有纸筒、纸板做成的固定件来固定弹体。一个纸筒只装一枚手榴弹,25个包装好的纸筒竖直装入一个木箱,纸筒在箱内按5×5排列放置。木箱两侧钉有木质压条,压住作为提手的粗麻绳,以方便搬运。

个人携带一般用三联装弹袋,每个弹袋一般可装2~3枚手榴弹,需要携行更多时,采用一种帆布小包。如果没有这些携行装具时,一般用水壶袋来盛装手榴弹,或是利用MKⅡ手榴弹的保险握片直接插在腰带、口袋或弹药袋上,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后一种携带方式。以帆布包携带的形式应用较多,特别是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期间使用非常广泛。因为当时美军在搜剿躲藏在岛上暗堡、地道或山洞内的日军时往往非常费时费力,而且会给自身带来很大伤亡,美军很快发现对付这些残敌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向他们的藏身之处扔进一至数颗手榴弹。由于手榴弹在逐岛争夺的丛林作战中使用方便、用途广泛,因此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使用MKⅡ手榴弹的频繁程度反而要比欧洲战场高得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军攻克塔拉瓦岛以后,数千残余日军躲入一个巨大地堡中继续顽抗,美军先出动推土机,把地堡的所有通风口都掩埋起来,然后向保留的惟一出入口灌入大量汽油,接着扔进一整包MKⅡ手榴弹进行引爆,将残敌统统消灭在地堡内。(待续)

上一篇:如何在国外网站上购买军品 下一篇:偷学而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