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示范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2-09-13 08:08:55

大学生道德示范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探析

【摘 要】 道德示范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示范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乏力的现象。该文从道德示范教育面临的环境、道德示范载体的选择以及道德示范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四个方面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求道德示范教育的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示范教育 效应弱化 原因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道德示范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C9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红英,法学硕士,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唐小艳,教育学硕士,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D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61-02

道德示范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德示范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效应弱化的现象。道德示范教育之所以效应弱化,既有客观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道德示范载体的认可度下降的因素,还有道德示范教育本身的不适应,其中教育环境的转变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就道德示范教育面临的环境来看,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生命、价值、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对高校道德示范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冲击,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集体观念、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下降,由崇尚理想、尊重权威向更加重视自身的现实利益转变,对利益的需求胜于对道德的需求。同时,在改革进程中,腐败的滋生蔓延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等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在增长。在一些大学里,传统的道德榜样和道德标准被嘲讽、质疑甚至恶搞,他们对社会和学校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削弱了道德示范教育的效果。

互联网的发展给道德示范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资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获得广泛而丰富的信息内容。然而,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方式发展迟滞,德育信息与大量泛滥的信息相比少之又少,大学生难以感受德育教育的氛围。尤其重要的是,大学生难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有些负面信息因为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甚至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传播,这些都给道德示范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学校和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与此同时,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大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在行动上也相应迟缓,甚至消极应对。

二、就道德榜样的选择来看,高校未能推出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的榜样形象

道德示范教育的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受教育者的态度、接受和内化情况。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品质发展、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渴望自立、希望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同与赞赏,在心理倾向性和行为活动性上比任何时期的个体都表现出更强烈的追求自我与创新。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道德榜样的选择和认同有着个体评判的标准。然而,目前各高校在道德示范教育的实践中,仍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客体,缺乏对其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的了解和沟通,大多按照主观意愿来选择榜样。大学生面对不是自愿自主选择的道德榜样,很难积极接受和主动效仿。

同时,纵观学校树立的道德榜样,大都属于“苦干型”、“无私型”、“清贫型”。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个人主体意识增强,这些榜样形象当然能使受教育者倍加感动,但是过于神圣化,人为地拉远了榜样与学习者的距离,使学习者感觉高不可攀、无从下手。其实,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榜样更富感召力,学校如果寻找身边可学的人当作榜样,道德示范教育也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就教育内容来看,高校的道德示范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共鸣,教育才会真正有效果。

道德示范教育要触及灵魂,教育内容的真实可信十分重要。道德榜样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利用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模仿意识,如果教育内容失去真实性,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存在着盲目追求完美的误区,这种现象也渗透到了高校的德育活动中。如在宣传道德榜样的事迹时,人为地夸大、拔高,有时候甚至“无中生有”,使得道德榜样脱离了生活的土壤,道德示范教育也将丧失感染力。

道德示范教育要触及灵魂,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同等重要。长期以来,学校的道德示范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聚焦于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过分强调道德榜样人格、品德的崇高性,“有病仍然坚持工作”,“为了工作节假日不回家”,忽视了他们正当的利益需求和权利需求,缺乏对榜样的人文关怀。长此以往,许多大学生对道德榜样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榜样往往是“吃亏的人”,不但要牺牲利益甚至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生命,是“傻瓜”的代名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过于压抑、痛苦,这势必会使许多学生对道德榜样敬而远之,也使道德示范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当前社会,大学生的需求多种多样,道德示范教育内容的单一已不能满足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新时期的道德示范教育应及时进行变革创新,融合新的时代元素,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就道德示范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学校仍囿于灌输式的传统模式,缺乏长效工作机制

道德示范教育的方式方法对道德榜样的推广和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以雷锋精神和张海迪事迹为代表的榜样教育,由于宣传全面而有计划,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影响了一代人的理想信念。但遗憾的是,目前各高校在开展道德示范教育时,普遍存在着方式简单、单一的问题,教育者惯用的方式仍旧是按思想品德教科书简单说教,或组织学生参加道德榜样优秀事迹报告会与表彰大会等活动。单向的信息传播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而言,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数字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的道德示范教育本应积极应对新变化,积极探寻满足广大青少年需求的教育方式。然而,高校网络化、信息化的道德示范教育形式发展迟滞:一方面,未能有效地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和传播模式,及时上传、大学生需要的新鲜而生动的道德榜样和相关信息,大学生很难感受道德示范教育的氛围;另一方面,对道德榜样的内涵挖掘不足,缺乏对榜样内在精神品质的推广,道德示范教育停留在重其表的浅层次,致使丰富多样的偶像文化倍受青睐,直接导致榜样力量的淡化。

此外,当前高校道德示范教育的应景式宣传多,缺乏远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政治任务下来和形势需要的,教育便大张旗鼓、热火朝天地进行。一旦时过境迁,教育便归于沉寂。结果,教育多集中于一年中的几个日子或者几个活动,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和“五四青年节”,学校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优秀青年”、“优秀志愿者”的评比和表彰工作也层出不穷,等到活动结束、任务完成,道德教育活动便回归平静。这种突击式的强化教育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但要学习者完全吸收道德榜样的思想品质并不现实,而且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孙国瑞.德育科学方法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上一篇:精细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强化安全教育管理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