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功”,戏曲演员身韵之灵魂

时间:2022-09-13 08:04:01

“把子功”,戏曲演员身韵之灵魂

摘 要: 把子功是戏曲表演专业训练演员形体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戏曲演员身韵的灵魂。作者对戏曲表演中把子功的形象、运用、性质等进行了分类介绍,从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把子功教学的训练特点和主要规律,并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把子功教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要点。

关键词: 把子功 分类 训练特点 训练方法

把子功是戏曲表演专业训练演员形体方面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它不但是一种综合性训练手段,而且是学员发展提高身体素质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训练学员神经系统对自身各关节、肌肉的感知、控制和支配能力方面,能起到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继承和发展形体基功训练方面,把子功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古典战器舞蹈艺术形式。

一、把子功的分类组合

古典戏曲中激烈战斗的舞蹈场面都是表现古代人民战斗生活的,使用的兵器种类很多,也很复杂,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在戏曲武打中移用了这些兵器。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狩猎,已懂得用木棍、石刀等器械来袭击和防御野兽。在胜利之后,就舞动这些器械欢庆胜利,这就形成了当初兵器舞蹈的形态。在长期的人与兽斗逐渐地发展到人与人斗的过程中,人们为战胜敌手,必须把兵器操练纯熟。随着铜铁器的出现和运用,兵器种类随之发展并更加丰富,最后从实战中提炼形成中国独有的武术套路。把子功是戏曲专业中的“行活”,也是对兵器的统称。把子功即训练各种兵器的特定使用方法,同时通过各种兵器对打组合来反映争斗双方交战的精彩表演场面,从而为塑造人特服务。可以说戏曲的把子功是在武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一门具有典范性的传统古典兵器舞蹈艺术。

(一)从把子的形象来分,有长兵器和短兵器两种。

长兵器中包括:大刀、长枪、大枪、叉戟、矛、槊、镗、长谷、三尖两刀、铲、扒等;短兵器中包括:刀、剑、鞭、锤、锏、斧、钩等;还有特殊兵器,如藤牌、拐子、流星、三节棍、九节鞭、匕首、圈等。上述各种兵器在戏曲的舞台上都早已形成了独舞、对舞或群舞。

(二)从把子的运用上讲,有单人组合(下场花)、对打组合、群体对打组合(档子)等。

1.单人组合。如在胜利后,表现欢乐兴奋的独舞,所谓耍下场花,如大刀下场花,大枪、单枪或双枪下场花,单刀或双刀下场花,棍、锤下场花,等等,这都是一些单纯的兵器所形成的舞蹈表演程式。

2.对打组合。多出现在战斗场面中,有时也出现在比武操练和戏耍场面。如《杨门女将》中杨文广与穆桂英对打,《闹天宫》中孙悟空与罗猴的戏耍对打,等等。关于对打的例子很多,在武剧中都有突出表现。

3.组合对打。是两人以上的武打,即“档子”。因为档子是群体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所以要求打起来线路移动要准确,调度位置要合理,集体亮相画面要求对称美观,群体翻打要符合剧情与舞台规律,等等。如四股档、六股档、八股档、十股档等,这都是组合对打的基础项目,是学习把子功初级阶段学生必修的项目,也是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高难度“档子”奠定基础的必修课。

(三)把子从性质上来分有“稳打”“武打”和“稳武并打”。

稳打,要求偏重塑造形象姿态,讲究一招一式,武中有文,表现一定的内在感情。如《艳阳楼》中高登与青面虎等人的对打,《林冲夜奔》中林冲与徐宁的剑枪,《盗草》中白素贞与鹿童的对剑。武打,要求勇猛炽烈,有真杀真砍的感觉,讲究火爆激烈,这种例子在武戏中多能见到。稳武并打,就是包括以上两种要求在武打场面上表现,如《打店》、《三岔口》、《雁荡山》等。

把子功是戏曲表演中复杂多变的武打程式,其中有些技巧与杂技有着联系(如出手等),但是,把子功在戏曲中并不是僵化不变的程式套子,每一出戏虽然有时运用同样的把子和程式,但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和人物而给予不同的运用和处理。如《三岔口》和《打店》的摸黑对打,从动作和路子上来看,它们是非常相似的,但结合了剧情,给予不同的运用,就使程式套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再如《长坂坡》和《挑滑车》的大战,也是大同小异的档子,但是由于服务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赵云的大战和高宠的大战,则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因此,把子功不是为技巧而技巧的,而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法。它是通过器械的运用,结合形体的动律、人物的感悟再现特定目的的一种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如《闹天宫》中孙悟空耍棍,《锤》中陆文龙耍枪,《乾元山》中哪吒耍圈,《霸王别姬》中的舞双剑,《秦琼卖马》中的舞双锏,《摩天岭》中薛仁贵舞刀,等等。

二、把子功教学的训练特点和主要规律

为何说把子功是戏曲演员身韵的灵魂?我从教戏曲形体、把子、毯子三十余年,先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戏曲艺术人才,细细回忆,凡把子功学得扎实的学生现在在各艺术院团都已成为演艺骨干力量。他们从把子训练中获得了打开戏曲灵魂的钥匙――“四功五法”。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对把子课千万不能忽视,它作为训练演员身韵的重点基础课,无论是生、旦、净、末、丑,或文或武哪一行,都必须学扎实。一个戏曲演员使出来的身段是否好看,有没有韵味,与把子功是否扎实关系很大。一般来讲,一个演员把子功好,身段就好看。毯子功和基本功是训练身体各个方面的素质能力和基础技巧动作的,而把子功不但能提高和发展素质能力和基础技巧动作,而且能使手、眼、身、法、步姿态联合运用。

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使我对把子功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把子功不是真实兵器战斗的自然形态,而是表现在舞台艺术上完美的精加工装饰,它是从每一个古战场姿态中引创发展成为人体艺术表演舞姿。这些舞姿设计巧妙,在对打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感画面。它的连贯运用单从基本功训练中是找不出来的。所以,把子功的对打训练是非常丰富的。

(一)把子功训练强调手眼密切关系。

所谓眼到手到,这种快速对打过程可以训练一个演员的眼神灵敏。在对打中步眼(也称步法)更为重要,进步和退步、转身和跳跃、闪与躲都运用了一定步法,哪一种进步转身可以节省步子,哪一种退步运用方便都有很科学的道理。当然,在动作和步法中,更密切结合了身体的运用,用撑身和仰身、用侧身或拧身、用纵或伏,也都有一定道理。所以学生可以逐步学到手眼身法步的外部运用。

(二)戏曲演员要通过身体动态来表达人物剧情,首要是身体的灵活和敏捷,以及动作的放收和控制力。

在打快速的把子中,学生会理解如何松驰身体运用四肢。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打把子时不能用僵劲和拙劲,“僵者必不顺”,“拙者必不合”,“顺”就是动作不“横”,使感觉到动作流畅舒服、美观。“合”就是“合法”,要求劲头和气口合,上身与下身合,眼与手合,即顺劲与合劲。

(三)通过耍花动作练习,能训练手腕灵活和双臂的舒展。

比如在做身段基本功基础项目、掏手、倒手(晃手)、划手、劈手(大小五花)时,往往是运用不用膀臂不舒展,腕子不活,如果有了耍花的基础,就显得圆滑有感,耍花动作是把子功的基础项目,也能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能力。

(四)把子功还可以训练动作的准确性和力度控制。

把子无论是对打或独耍,都要求十分熟练而准确,否则就会伤到对方和自己,因此,打把子要求步快、招准、眼狠,三者要做到准确,首先是思想要高度集中,头脑清晰,在把子功上讲究“重打轻着、“猛打轻落”,就是真中带假、假中带真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强调真实感,另一方面强调动作“虚劲”,也就是要“虚实结合”,这些动作对训练人的神经系统、肌肉力量的控制是绝对有益的,所以把子功在各艺术院校都受到高度重视。

(五)通过把子功训练,学生能掌握传统中内在节奏的韵律。

把子功有“稳打”“武打”“稳武并打”之分(即强调体现韵律,俗话说要打出“味”来),实际上,就是节奏对比的不同,它是按照动作的发展、感情的变化和武打的规律加以轻、重、缓、急的处理而形成的。那么如何在对打中体现传统中内在节奏的韵律?首先要掌握兵器的运用和对打的规律,如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刀使一面刃、剑用两面锋等运用规律。又如步法和对打规律:1.步动“米字”规律。2.招前动步规律。3.逢二动步规律。4.步动定向规律。5.上身稳,下身紧。6.臂要伸,腿要蹲。7.脚要沉,步要匀。8.招进眼视,眼视进招,招眼相随。9.轻重虚实,重打轻着,快行慢过,猛打轻落。10.逢扎必贴,逢过必靠,逢绕必粘,逢迎必严,等等。然后使这些规律与形体动律构成有谐和的韵律,达到紧缓相适、稳快相映、动静相称、长短相合、勇猛中求稳健、炽烈中求优美的艺术效果。

三、把子功教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要点

学习把子功也应该如同形体功、毯子功和身段基功那样,从基训开始。首先,要了解不同兵器性能及其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兵器共同点和最基本的塑式(亮相等姿式);要先练习手腕、肩部的动作和倒换把练习,然后练习基础的对打(简单的对打)和单人耍花组合,在各方面有了基础再学习成品和具有多方面要求的把子“套子”;在每次结束时,可以摆一个基本姿式(亮相),使把子练习逐渐和各种身体运用规律结合起来。以上所谈,也就是我们在把子功教材中规定的必修的基础项目(兵器位置、耍枪和换倒把练习和基础对打(俗称小五套))。这些项目的学习质量与戏曲演员的把子功的质量关系很大。以“把位”和“耍花”举枪为例,从现实生活来看,先要灵活用,有时扎,有时扫,有时打;从形象来谈,如果不活把,就会感到死板难看,像拿杠子、扁担一样,特别是大刀如不活把就像拿门闩;从舞台运用来看,死把会妨碍服饰(行头),若把位不准,枪尾也会挂在服饰上。活把要多练习“扎”“抽”“肘肘”“搭兜”“三退枪”“三换枪”,要活把就必须先活腕,所以要多练习“耍花”,“手腕活,手掌挪”,才不死把。

把子功项目各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很多教师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体会,最突出的有四点:首先,对把子运动规律加以解释,结合上课,使学生容易记忆。比如“过合”要背对背而过。这样解释:“各左闪身而过,一定躲不过对方的枪尖,所以要用侧身‘挤’的身体,用背对背才可闪过。”学生就容易记住。其次,多用生活根据说明,从生活的真实再加工提炼到艺术的真实。再次,分步教课,如先教趟步法后教个别动作,再对打交手,要记住名称和对打中的术语。最后,依据大纲,立足实际,扣紧教材,讲练会合,打下基础。

把子功教学切不可单纯地追求快。所谓“欲速则不达”,把子功非常吃工夫,但只要基础打扎实了,手底下练活了,脚底下步眼准确了,学起来也就容易了。把子就是要多练,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所以,久练久熟才出功,不练不熟要出错,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陆建荣,王佩孚等.戏曲把子功.中国戏曲学院,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10.

上一篇:翻译理论在汉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汪曾祺作品的“中国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