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之梦:世道人心

时间:2022-09-13 06:51:00

这个经济下行、股市上扬的时代,一片喧嚣中,谁还会去谈士大夫情结?

好比晚明东林书院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莫干山下,雨打舷窗。身为一方官员的专栏作家张林华,虽居庙堂之高,常念江湖之远。《世道人心入梦》是他在《风雨总关情》、《风起流年》后的第三部作品集,收录他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上的70篇作品,包括杂文、散文和随笔。分为上下两集:“梦里世道”和“梦里人心”。

什么样的人会关心世道与人心?这似乎自古是居庙堂者的应有之义。清故宫的那道匾额“正大光明”,则解释了“庙堂”之形与神,在于正大光明,这一度是理想文人士大夫的化身与寄托,也是我读罢此书的感觉。

作者心里大概有一道明晰的标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在《白昼勿忘夜的黑》中,将鲁迅作为一个典型重点提出――一个有大爱、有大恨,也有小气和小性子的知识分子,他明显在暗示,在一个已不知合理批评为何物的时代,真性情敢言说的鲁迅十分可贵。

以鲁迅的独立批评精神一以贯之,就不难理解,为何本书的写作题材会聚焦于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阅读者因此感知到“什么才是世道人心”?

在“梦里世道”中,世情包罗万千,我们可以看到他扫视时事热点,敏锐地把握社会动向。在他的一组批评稿中,好社会的标准有之,文明社会的责任有之,城市排行榜的意义有之,如何重审偶像亦有之。向内,细至国内社会生活,如考试制度改革、人情圈子、网络讨论、天安门广场民族柱;向外,大至国际化视野,如不丹的国情、抗美援朝和东西德统一。

凡此种种,作者有底线,不唱和。颇有些针砭时弊的犀利,又有说理论证的平和。因为从政的关系,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体认,又始终站在平民立场上,《桥的基本属性是实用价值》、《敬畏煤》、《每次醒来,你都不在》等关心民生,笔下所及,更显出批评的分量。

在一次公开讨论会上,作者说自己如何平衡两个身份,是敢于把批判当成社会主流的正面力量。“当今社会对于‘主旋律’的理解上有误区,‘主旋律’单纯理解成推荐好的是不全面的,鞭挞假恶丑,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也是主旋律。”

正如作家鄢烈山所说,本书脱离当下的官样文章写作,“少官气,少宣传腔”。个人感觉,在鱼龙混杂、段子横行、三观淆乱的文学评论界,这是一本朴实的、“旧派风格”的论说文集,认认真真思考,实实在在说话,力图做到真正的思想独立。

如果说,“梦里世道”着重的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分析,“梦里人心”则直面人性,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个体思考。世道是人心与肉身之所在,最终还是由人心体现世道。

撇去官员身份,作者首先是一个作家,用觉知感受这个世界,庞大的阅读量和在人间的数十年游历见闻,增强了这种感受力。不过,他首当其冲关怀的,仍然还是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史观。

“妄断历史的常见形态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最盲目的形态是二元思维,断人断事,非此即彼,非善即恶,非对即错。最有害的形态是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傲慢缺德。”如何看待历史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观念构成,他借由对史观的论说,切入对时下知识分子思维方式的观照批评。

他还用四篇文章为“书生气”正名。作者推崇的书生气,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仍然是他骨子里无法摆脱的,有傲骨、有胆气、有担当的士大夫气质。

对以上的精神与气质,不管是褒扬或反思,或许也是他拿来要求自己的。人到中年,从“见山不是山”,变为“见山是山”,对世情愈发洞悉透彻,却还留有一点天真,愿意有梦,并因此咀嚼出更多的人生况味,正是童话之于成年的意义。

梦可梦,非常梦。作者将自己的标准和底牌亮给这世界――世道人心不止入梦,更该变成更好的现实,因为“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他们看起来有些昏暗。”

上一篇: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原因研究 下一篇:以后中国最低工资对就业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