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广雅》释义方法探析

时间:2022-09-13 06:30:41

试析《广雅》释义方法探析

论文关键词:《广雅》;训诂学;释义方法;研究

论文摘 要:《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广雅》,三国魏张揖撰。他学通古今,通晓经史百家,文字训诂之学尤为擅长。除《广雅》外,还著有《埤仓》、《古今字诂》、《三苍训诂》等。《广雅》是仿《尔雅》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百科词典,在中国“雅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训诂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释义方法予以探讨。

所谓释义方法,是指探求词语意义的方法。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此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形训、声训、义训三种基本方法,《广雅》释义主要采用了声训和义训两种方法。

一、声 训

声训,也叫“音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探求语义,主要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广雅》由于是先秦汉魏名物训诂的纂辑,张揖在整理前贤训诂成果基础上,保留和运用了声训这种释义方法来解释词义。《广雅》的声训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同音相训

所谓同音相训,是指释词与被释词的上古音具有双声叠韵关系。例如:

(1)《释诂》卷一上:“憋,敬也。”“敬”与“憋”上古音同为见母双声,耕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2)《释诂》卷四下:“申,伸也。”“申”与“伸”上古音同为书母双声,真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3)《释言》卷五下:“贡,功也。”“贡”与“功”上古同为见母双声,东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4)《释亲》卷六下:“妹,未也,”“妹”与“未”上古音同为明母双声,物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5)《释亲》卷六下:“背谓之骶。背,北也,”“背”与“北”上古音同为帮母双声,职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二)音近相训

所谓音近相训,是指释词与被释词上古读音相近。又可细分为三类。

1.用双声韵转字进行训释,即释词与被释词上古声母相同,韵部发生了转化。例如:

(1)《释诂》卷三上:“圜,圆也。”“圜”上古音为匣母元部字,“圆”上古音为匣母文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匣母双声,韵部元文旁转。

(2)《释训》卷六上:“风,放也。”“风”上古音为帮母冬部字,“放”上古音为帮母阳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帮母双声,韵部冬阳旁转。

(3)《释言》卷五上:“徇,巡也,”“徇”上古音为邪母真部字,“巡”上古音为邪母文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邪母双声,韵部真文旁转。

(4)《释亲》卷六下:“妇,服也。”“妇”上古音为?K母之部字,“服”上古音为?K母职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K母双声,韵部之职对转。

(5)《释宫》卷七上:“闾,里也。”“里”上古音为来母之部字,“间”上古音为来母鱼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来母双声,韵部之鱼旁转。

2.用韵同声转字进行训释,即释词与被释词上古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转化。例如:

(1)《释诂》卷一上:“伤,创也。”“伤”上古音为书母阳部字,“创”上古音为初母阳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阳部叠韵,声母书初邻纽。

(2)《释诂》卷四下:“冬,终也。”“冬”上古音为端母冬部字,“终”上古音为章母冬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冬部叠韵,声母端章准双声。

(3)《释言》卷五上:“礼,体也。”“礼”上古音为来母脂部字,“体”上古音为透母脂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脂部叠韵,声母来透旁纽。

(4)《释亲》卷六下:“肠,详也。”“肠”上古音为定母阳部字,“详”上古音为邪母阳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阳部叠韵,声母定邪邻纽。

(5)《释山》卷九下:“冢,肿也。”“冢”上古音为端母东部字,“肿”上古音为章母东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东部叠韵,声母端章准双声。

3.用声转韵转字相训,即释词与被释词上古声母和韵部都同时发生了转化。例如:

(1)《释言》卷五上:“贳,赊也。”“贳”上古音为船母月部字,赊”上古音为书母鱼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转韵转:船书旁纽,鱼月通转。

(2)《释诂》卷一上:“判,分也。”“分”上古音为帮母文部字,“判”上古音为滂母元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转韵转:帮滂旁纽,文元旁转。

(3)《释器》卷八上:“赭,赤也。”“赭”上古音为章母鱼部字,“赤”上古音为昌母铎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转韵转:章昌旁纽,鱼铎对转。

此外,在《广雅》同音相训和音近相训里面,都有不少释词与被释词的声符相同。例如:

(1)《释言》卷五上:“经,径也,”“经”、“径”上古音同为见母耕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经”、“径”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里”。

(2)《释言》卷五上:“卦,挂也。”“卦”、“挂”上古音同为见母支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卦”、“挂”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圭”。

(3)《释亲》卷六下:“姑,故也。…‘姑”、“故”上古音同为见母鱼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姑”、“故”二者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古”。

(4)《释亲》卷六下:“脾,裨也。”“脾”、“裨”上古同为?K母支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脾”、“裨”二者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卑”。

(5)《释言》卷五下:“调,啁也。”“调”上古音为定母幽部字,“啁”上古音为端母幽部字,二者音近相训:幽部叠韵,声母定端旁纽。“调”与“啁”二者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周”。

以上孳生词与孳生词具有相同形声字声符。

(6)《释言》卷五上:“害,割也,”“害”上古音为匣母月部字,“割”上古音为见母月部字,二者月部叠韵,声母匣见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转化。“割”的声符为“害”,

(7)《释言》卷五下:“春,蠢也,…‘春”、“蠢”上古同为昌母文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蠢”的声符为“春”。

(8)《释言》卷五下:“丑,纽也。”“丑”上古音为透母幽部字,“纽”上古音为泥母幽部字。二者幽部叠韵,声母透泥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转化。

(9)《释亲》卷六下:“夫,扶也。…‘夫”上古音为?K母鱼部字,“扶”为帮母鱼部字,二者鱼部叠韵,声母?K帮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流转。

(10)《释亲》卷六下:“妾,接也。”“妾”上古音为清母叶部字,“接”上古音为精母叶部字。二者叶部叠韵,声母清精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流转。

以上是根词与孳生词的声符相同。

这类声符相同的声训,不但揭示了汉语词汇孳乳繁衍的历史,即由某一根词及其孳生词、或孳生词与孳生词构成的一组同源词,而且更重要的是探求了事物的命名之由。因此,我们通过对《广雅》声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就可以总结已有的关于汉魏声训的研究成果,从纷繁复杂的语音现象和词义现象中归纳出声训的语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声训规律以及声训的音义结合规律,为声训研究的理论建设和科学的汉语词源学的建立提供经过论证的语料。

二、义 训

义训是一种直陈语义的训释方法,即用通俗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方言词。广义地说,形训、声训以外所有的释义方式都属于义训的范畴。义训这种释义方法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广雅》释义,除声训外,基本上都是义训,从解释词和被释词的关系看,《广雅》义训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同义相训

《广雅》的绝大多数训释都属于这一类。

1.单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广雅》这一类主要体现在《释言》等篇里。例如:

(1)《释言》卷五上:“质,地也。”

(2)《释言》卷五下:“贵,尊也。”

(3)《释训》卷六上:“怵惕,恐惧也。”

(4)《释宫》卷七上:“象魏,阙也。”

(5)《释地》卷九下:“?,细也。”

2.同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广雅》里这类最多,主要体现在《释诂》、《释训》等篇里面。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把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放在一起,再用一个常用词去进行解释。《广雅》这类最多。例如:

(1)《释诂》卷一上:“乾、官、元、首、主、上、伯、子、男、卿、大夫、令、长、龙、嫡、郎、将、日、正,君也,”

(2)《释训》卷六上:“洞洞、属属、切切、恂恂、?阍、翼翼、济济、畏畏、祗祗,敬也。”

(3)《释亲》卷六下:“翁、公、叟、爸、爹、?、父也。”

(4)《释器》卷八上:“骸、骼、?、颠,骨也。”

(5)《释水》卷九下:“舟、枋、榜,船也。”

二是同一个词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解释其他的词。例如:

(1)《释诂》卷一上:“何、般、能,任也。”

《释言》卷五上:“南、王,任也。”

《释亲》卷六下:“男,任也。”

《释亲分卷六下:“心,任也。”

(2)《释诂》卷五下:“龙、利、芬、忍、调、庸,和也。”

《释诂》卷五下:“伽,和也。”

《释训》卷六上:“翼翼、衍衍、愉愉,和也。”

3.互训

用同义词互相训释。例如:

(1)《释诂》卷一上:“佳,善也。”《释言》卷五上:“善,佳也。”

(2)《释诂》卷四下:“邦,国也。”《释言》卷五上:“国,邦也。”

(3)《释诂》卷四上:“幕,夜也。”《释言》卷五上:“夜,暮也。”

(4)《释诂》卷四上:“氓,民也。”《释言》卷五上“民,氓也。”

(5)《释言》卷五下:“调,啁也,”《释诂》卷四上“啁,调也。”

4.递训

几个词辗转相训。就是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以丁训丙,层递而下,例如:

(1)《释诂》卷四上:“品,式也。”《释诂》卷一上:“式,法也。”

(2)《释诂》卷四上:“放,置也,”《释诂》卷四下:“置,驿也。”

(3)《释言》卷五上:“况,滋也。”又“滋,今也。”

(4)《释诂》卷五上:“字,乳也。”又“乳,生也。”

(5)《释言》卷五下:“狄,辟也。”又“辟,法也。”

5.今语释古语

即用魏代的语言去解释魏以前的语言。《广雅》释词一般都是采用以今语释古语的训释方法。例如:

(1)《释宫》卷七上:“?拢?角乓病!薄抖?拧な凸?罚骸笆?芪街?隆!惫?ⅲ骸熬凼??械奈?蕉桑?咭玻?蛟唤袷?拧!笔臀脑疲骸敖窆匚骱粢危???翳肌!鼻?笳选豆阊攀枰濉罚骸扒趴梢酝ㄍ叫校?饰街?角牛?惫糯?摹?隆保?捍?小安角拧保???小笆?拧薄

(2)《释兽》卷十下:“特、羝、?,雄也。”此释兽之雌雄。《说文,隹部》:“雄,鸟父也。”又“雌,鸟母也。”《说文·牛部》:“牡,畜父也”又“牝,畜母也。”《急就篇》:“此雌雄牝牡相随。”颜师古注:“飞曰雌雄,走曰牝牡。”“雌雄”本指飞禽,“牝牡”本指走兽。后来统言之,“雌雄”也可指走兽。《说文·牛部》:“特,朴特,牛父也,”《说文·羊部》:“羝,牡羊也。”《说文·豕部》“?,牡豕也”,“特”、“羝”、“?”古代分别指公牛、公羊、公猪、张揖用今语“雄”释之。

(3)《释诂》卷四上:“黔首、氓,民也。”《说文,黑部》:“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曰黔首。”王念孙《广雅疏证》:“诸书皆在六国未来之前,盖旧有此称,而至秦遂以为定名,非始创为之也,”“黔首”是秦代以及秦以前对“民”的称呼。

(4)《释宫》卷七上:“京、庾、廪、……困,仓也。”《说文·仓部》:“仓,谷藏也,”蔡邕《月令章句》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说文·广部》:“庾,水漕仓也。……一日仓无屋者。”古代“仓”的种类和形制不同,名称也不同,如藏谷的叫仓,藏米的叫廪,水漕仓叫瘐,张揖在《广雅》里用“仓”通称之,

6.雅言释方言

即用魏代规范语言解释古今方言词。例如:

(1)《释言》卷五下:“崽,子也,”《方言》卷十:“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崽”为湘沅之交会地方的方言词,“子”为雅言。

(2)《释亲》卷六下:“翁、公、叟,父也。”《方言》卷六:“傻、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傻,或谓之艾。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南楚谓之父,或谓之父老。”“?稀庇搿佰拧蓖??拔獭薄ⅰ肮?薄ⅰ佰拧蔽?窖源剩?案浮蔽?叛浴

(3)《释亲》卷六下:“姐,母也。”《说文,女部》:“蜀人谓母曰姐。”“姐”为古四川方言词,”“母”为魏代雅言。

(4)《释诂》卷一上:“逞,疾也。”《方言》卷二:“逞,疾也。楚曰逞。”《说文·?部》:“楚谓疾行曰逞。”“疾行”,雅言叫“疾”,楚方言叫“逞”。

(s)《释诂》卷一上:“眉、??,老也。”《方言》卷一:“眉、梨,老也。东齐曰眉,燕代之北鄙曰黎。”“老”为雅言,“眉”、“黎”为方言词。

7.常用语释常用语

即用常用词解释常用词,例如:

(1)《释诂》卷一上:“同、侪、等,辈也。”

(2)《释言》卷五上:“吐,泻也。”

(3)《释训》卷六上:“拳拳、区区、款款,爱也。”

(4)《释亲》卷六下:“男子谓之丈夫,女子谓之妇人。”

(5)《释器》卷八上:“赤铜谓之锡。”

(二)反义为训

用反义词相互训释。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义训释现象。例如:

(1)《释诂》卷四上:“废,置也。”钱大昭《广雅疏义》:“《说文》:‘置,赦也。……以废为置,犹乱为治,徂为存,故为舍。”

(2)《释言》卷五下:“毓,长也。”“毓,稚也。”

(3)《释言》卷五下:“曩,久也。”“曩,乡也。”

(4)《释言》卷五下:“陶,喜也。”“陶,忧也。”

(5)《释言》卷五下:“泞,清也。”“泞,泥也。”

(三)广义释狭义

以外延大的词语解释外延小的词语,这是由《广雅》作为辞书的性质所决定的,

(1)《释诂》卷一上:“艾,耆,老也。”《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老”为泛称,指年龄大,“艾”:五十岁。耆:六十岁。《广雅》不管“五十”、“六十”、“七十”、“百年”,通称为“老”,外延大。

(2)《释诂》卷一上:“?n,……绝,……刖,……刈,断也。”《说文,斤部》:“断,截也。”《释名,释言语》:“断,段也。分为异段也。”《说文·刀部》:“刑,断耳也。”“?n”为耳之断。《说文·糸部》:“绝,断丝也,”“绝”为丝之断,《说文·刀部》:“刖,绝也。”《玉篇》:“刖,断足也。”“刖”为足之断。《说文·刀部》:“刈,芟革也。”“刈”为草之断。《说文·刀部》:“劓,刑鼻也。或作劓”。“劓”为鼻之断,无论“断耳”、“断丝”、“断足”、“断草”、“断鼻”,《广雅》统称为“断”。

(3)《释诂》卷一上:“腆……涯、裂、智、?、恋、霜、皇、……党、贲,美也。”《说文,肉部》:“腆,设膳腆腆多也。”又“腆”为膳之美。《玉篇》:“涯,美也。”“涯”为酒之美也。《玉篇》:“娶,美也。”“?病蔽???馈!队衿?罚骸爸牵?跫跚校?持牵??病!薄百N,大羹也。”“恋,煮鱼肉。”“霜,食味美也。”“智”、“?”、“恋”、“霜”,皆为味之美。《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注:“皇,美也。”“皇”为大之美。“党”为言之美。《说文·贝部》:“贲。饰也。”“贲”为饰之美。不管膳之美、酒之美、女之美、味之美、大之美,言之美还是饰之美,《广雅》统称为“美”。

(4)《释诂》卷二下:“淅、……?小⒃琛€濉⒃ ⅰ????饕病!

《说文·水部》:“洒,涤也。”“洒”义为洗涤。

《说文·水部》:“浙,汰米也。”《玉篇》:“淅,洗也。”“淅”为米之洒。

《说文·水部》:“澡,洒手也。”“澡”为手之洒。

《说文·水部》:“沐,濯发也。”“沐”为头之洒。

《说文·水部》:“浴,洒身也。”“浴”为身之洒。

《说文·水部》:“沫,洒面也。”“沫”为面之洒。

不管是米之洒(洗)、手之洒(洗)、头之洒(洗)、身之洒(洗)。还是面之洒(洗),《广雅》统称“洒”(洗)。

《广雅》以广义释狭义,体现了辞书的释义特点:注重概括意义,忽略具体意义。这是通释语义专著与随文释义传疏的最大区别。

(四)共名释别名

即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例如:

(1)《释草》卷十上:“掎、子,菜也。”

(2)《释草》卷十上:“苏、??、芥、莽、?、毛,草也,”

(3)《释草》卷十上:“龙蹄、虎掌、羊骰、兔头、桂支、蜜笛、瘴畴、狸头、白?、无?、缣,瓜属。”

(4)《释鸟》卷十下:“椿晚、鹜鸟、鸾鸟、??、?族、鸹笛、?鹱、广昌、鹪明,凤皇属也。 ”

(5)《释鸟》卷十下:“跳离、延居、颈雀,怪鸟属也。”

(五)界说

也叫“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词语,例如:

(1)《释天》卷九上:“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饥,三谷不升曰馑,四谷不升曰罩,五谷不升曰大侵。”

(2)《释天》卷九上:“山神谓之离。”

(3)《释丘》卷九下:“邱上有木为?那稹!

(4)《释畜》卷十下:“白马朱鬣,?。”

(5)《释兽》卷十下:“兽一岁为?,二岁曰耙,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六)描写形象

对词所标志的事物形状、性能作描写。例如:

(1)《释鸟》卷十下:“凤皇,鸡头燕颔,祟颈鸿身,鱼尾?翼,五色以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

(2)《释兽》卷十下:“俸(?),狼题肉角,含仁怀义,音中钟吕,行步中规,折还中榘,游必择土,翔必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陷井,不罗罘握,文章彬彬。”

(3)《释乐》卷八下:“笙,以瓠为之,十三管,宫管在左方。”

(4)《释乐》卷八下:“篪,以竹为之,长尽四寸,有八孔。”

(5)《释地》卷九下:“东方有鱼焉,如鲤,六足,鸟尾,其名曰鲐。南方有鸟焉,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走。西方有兽焉,如鹿,白尾,马足,人手,四角,其名曰?如。北方有民焉,九首,祟身,其名曰相繇。中央有祟焉,人面,豺身,鸟翼,蛇行,其名化祟,此五方之异物也。”

从以上我们对《广雅》释义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广雅》是辞书,不是字书,因此《广雅》主要有声训和义训两种释义方法,《广雅》运用声训来解释词义,主要有同音相训、音近相训(用双声韵转字进行训释、用叠韵声转字进行训释、用声转韵转字进行训释)两种情况。《广雅》中的声训,既说明文字通假,也探求词语的来源,同时也保存了不少古音资料,是我们研究先秦汉魏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广雅》释义,除声训外,基本上都是义训,这类训诂方法在《广雅》里所占的比重最大,并且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运用。从释词和被释词的关系看,《广雅》的义训可以分为同义相训、反义为训、广义释狭义、共名释别名、界说、描写形象等六种类型。而同义相训又分为单训、同训、互训、递训、今语释古语、雅言释方言、常用语释常用语等七种类型。《广雅》以广义释狭义,体现了辞书的释义特点。

《广雅》先进的训诂方法,是汉语训诂学不断发展、补充、完善的结果,丰富了汉语训诂学史。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清代“因声求义,不限形体”这一训诂法宝正是在汉魏坚实的声训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上一篇:美妙的咏叹感恩的礼赞——论当代女诗人蓝蓝的... 下一篇:论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模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