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故事.神童

时间:2022-09-13 05:51:28

儿子.故事.神童

打从儿子进入幼儿园,我家的“新闻”就接连不断。先是儿子获得全园绕口令比赛第一名,再是夺得故事接力赛第二名,又接着夺取全市幼儿讲故事三等奖;去年进入小学后,又先后获得全校普通话比赛优秀奖和全市小学生“爱我家乡”演讲第二名……

面对这一串“显赫”的荣誉,同事、邻居羡慕不已,纷纷打听使了什么教子绝招。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绝招,我们只不过是得益于故事――这个并不新式的教育武器。

我是农民的后代,我的外婆是乡村一位十分出色的故事家。我的童年就是在她那美丽动人的故事里度过的。这对我后来考上大学、干上记者这一行,所起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正因为如此,儿子一出生,我就与妻子达成了教子共识――用故事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他智慧的大门。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3-7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是舍得花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孩子的。

三岁的儿子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并能运用它们表达简单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教他读(唱)儿歌,念绕口令,也背些童味较浓的古诗,这样既能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又能给他积累一些高雅的词汇,为他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大约是4岁以后,我们就开始给儿子讲故事。起初的故事当然是很简短的,一个小小的道理,一件稀奇的往事,一次惊险的奇遇,一场短暂的矛盾……都可能成为儿子一顿精彩的精神快餐。渐渐地,儿子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趁热打铁,在故事里作起“文章”来。先是故事讲完了,向他提些小问题,如讲完《孙悟空大闹天宫》后,我就问他:孙悟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怎样……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回答起问题来也就有鼻子有眼了。有些问题稍难,我们就作必要的提示,他很快就能转过弯来。

有时,我们在故事中又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数字,让他加强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练习简单的数字运算。《黄鼠狼》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黄鼠狼,抓到一只瞎眼母鸡,于是装出友好的口气,说自己是一只小狗,想跟鸡交朋友,问它有多少孩子,鸡说有5个孩子,它又要鸡第二天带孩子们一起到它家做客。第二天,瞎眼母鸡果然带了五只小鸡摸索着到黄鼠狼指定的地方,黄鼠狼奔过去就要吃掉它们一家子,幸好猎人赶到一枪把它打死了。听完这个故事,我问儿子:黄鼠狼为什么第一次抓了老母鸡不吃?儿子说:因为老母鸡太老了。我和妻子都被他逗笑了,觉得儿子还不会利用数字去说明问题。就启发他:第一次吃了,只能吃1只鸡,第一次不吃,它就能在第二次吃到6只鸡,6比1多5,所以狡猾的黄鼠狼就宁肯第一次不吃了。

这种融进一般加减法的故事,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待儿子对数字的简单运算比较熟练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融进较为复杂的乘除运算。让儿子在故事里做些数学题,只是我们教他数学的一种手段。我们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培养儿子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上。大千世界错综复杂,21世纪的主人,应该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能说会道的外向型人才。因而从小锻炼他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子五岁以后,我们在给他讲故事时,又增加了他“听”的难度。

先是将一个精彩的故事讲掉一大半,剩下结尾部分不讲,让他自己去想象出故事的结局,我们叫这为“找尾巴”。起初,儿子听惯了现成的,就找不到,通过我们启发,渐渐能找到一些了;后来几经锻炼,他不但能找出一条较好的“尾巴”,有时还能找出两条或多条。有时找出了“瘾”,在我们的故事刚刚讲到高潮时,他就要求暂停,找好几条“尾巴”,问我们哪条最好?很多时候的故事结局真的让他说中呢。

伴随“找尾巴”之后是锻炼他编故事的能力。一个故事讲了个开头,就问他后面会怎样发展;讲到发展之后,又问他接下去高潮应该怎样。这很像故事接龙。有时先讲个开头,后讲个结尾,留下中间让他用故事去“填空”。这样既锻炼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的思维想象能力,从儿童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创新,确能起到一石双鸟之效。

接下来我们又搜集了大量的训练儿童说话的图片,先是单幅的,要他用一句或几句话说明图片内容;然后是多幅的,要求他串联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或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时候,我和妻子就成了他的“忠实听众”。随着训练的加深,儿子的综合能力逐渐扎实起来。我们曾拿小学高年级的看图说话让刚入小学的儿子去说,竟也说得头头是道,老师们都夸他智力超前。

大量的儿童故事虽然给儿子的童年涂上了瑰丽的色彩,但理解故事的内容、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才是最重要的。起初,我们给儿子讲故事,完全是让他沉浸在诱人的故事情节中;后来,我们又将各种知识(如数字、天文、地理、历史等)寓于故事之中,让他接受全方位的教育;最后,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同样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一点一点地启发他,让他逐渐学会理解、概括。

几年来,我们给儿子讲的故事已有近千个了,儿子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他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与日俱增。今年“六一”节,他在全市小学生现场抽题即席演讲比赛中,以其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语言夺得优胜奖。大人们问他为什么讲得这么好,他说:我听多了爸妈讲的那些故事,我的心里有话可说。

也许读者要问:你们这些故事是哪里来的?严格说来,是儿子逼出来的。从三四岁时迷上听故事,儿子就要求每天给他讲一个。储存在脑子里的故事全讲完了,我们就向书本、报刊进军。偶尔有时“无米下锅”,我就硬着头皮“临时创作”,但这常常不容易“过关”。因为儿子规定,不好听要罚讲一个。这样,业余专写小说的我,在儿童故事创作上也有了收获。这几年,我先后整理出30多个自己创作的较为满意的短小故事,在《少儿故事报》、《东方儿童》、《家庭教育》等报刊发表,有两篇还获得征文奖;当小学教师的妻子受育儿经验的启发,写成的低年级作文教改论文《紧咬“练”字不放松》和《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写”》先后在《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上发表,前者还被评为2003年江西省小学教研论文一等奖。最近,她以优秀的教研成果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

我们全家都受了故事之益。故事伴儿度童年,儿子在五彩缤纷的故事世界里健康成长。

上一篇:成功率/明天的烦恼等 下一篇:我家的理财3A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