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社团:均衡办学背景下学困生发展的另一途径

时间:2022-09-13 05:20:02

学困生社团:均衡办学背景下学困生发展的另一途径

摘 要:学困生社团产生于一定的实践背景。学困生社团在创建过程中要根据各校及学生情况对社团命名,并确定好基本任务。学困生社团的运行与管理中,年级组长全情投入,担任“风信子班”辅导员;“小老师”给予知识和毅力的补充;充分发挥学校校本课程功能,助力“风信子班”发展;社团学习与原班级相结合,共同促进;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

关键词:学困生社团;创建;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09-01

现在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称呼很多,有的称“学困生”,有的称“后进生”。无论如何称呼,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化考试成绩落后。但这些学生往往在其他方面并不差,只要科学引导、适度提高,还是会有他们自己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施展。我们学校根据校情及学情创造性地创建了学困生社团,对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实现均衡办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级组长全情投入,担任学困生社团辅导员

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年级组长全情投入,担任“风信子班”辅导员。学校和年级组关注这些学困生的每一次进步,三位年级组长亲自担任班级的辅导员,是所有“风信子班”学员的精神导师、学习伙伴、知心朋友。人正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

二、“小老师”给予知识和毅力,给学困生补充力量

我们年级联合校团委和学生会,充分发挥本年级学生会成员的力量,一对一或一对二结对,每周一放学时,挤出30分钟,对“风信子班”学生一周的学习进行点对点提醒、复习和适当的练习。对于这些 “小老师”我们也有严格的要求:课前精心备课,讲解过程思路清晰、语言准确、多些鼓励和期待,少些指责。经过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小老师”自身的不懈努力,“风信子班”学生对这些身边熟悉的“小老师”评价很高。每学期期末,我们都会评选优秀“小老师”,他们的辛勤工作得到了一致认可。

三、充分发挥学校校本课程功能,助力学困生社团发展

初一下学期时,学校会组织开设精彩的校本课程。我们年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风信子班”融入校本课程,吸收了一定的新成员。年级组各学科的备课组长亲自上阵,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对他们学科的学习,进行科学和精细化的指导。这些“大咖”精心准备,为“风信子班”成员准备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大餐。有的备课组长说,真的很感动于学校的这种尝试和做法,自己早就想来和这些“风信子班”的学员交流了。

四、学困生社团学习与原班级相结合,共同促进

“风信子班”学员来自年级各个班级,相关班级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也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关注他们的发展,为他们的点滴进步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努力。这样也会进一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指学习者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是“我要学”,不是“让我学”。只有在积极的状态下,学生才会调动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变得非常积极、主动乐于学习,这样他们才能使学习更有效和持久。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有可能发生。儿童越是积极,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积极性、反思的学习要想进行得非常顺利,必须有合作的参与,而不是走向封闭自守。儿童的思想在表达和实现中发展。

五、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

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并调动他们的热情与激情。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我们组织的活动很多,本文列举两例。

进行仪式活动。我们每学期期末会举办一场“毕业仪式”,为每一位从“风信子班”毕业的学生喝彩。“风信子班”学员学习上有很多困难,但他们在这里勤学好问。所以,很多学员在不断进步。我们根据年级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一定的标准,很多学员顺利毕业。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邀请了学校心理咨询室董周羽老师为“风信子班”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课,有精彩的游戏参与、有有趣的心理小测试……学员们在一个又一个心理游戏中,感悟快乐、感悟生命、感受成长的力量;我们根据“风信子班”的故事,创作了《风信子之歌》,讲述了48个孩子在就近入学政策下顺利进入百年名校初中部后,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在一个名叫“风信子”的社团里一起努力成长的青春故事。该节目在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这极大地促进了风信子班学员的学习进取精神,对我们整个学校的发展也起到了正面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学困生社团只要努力创建并有效运行管理,就能够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发现并培养他们共同的爱好,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2).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ACT阅读考试对深化国际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启... 下一篇:质疑善思,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