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茂良教授古说匡正

时间:2022-09-13 04:47:16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主题词] 针灸疗法;古籍;名医经验

邱茂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七十春秋,学验甚丰,成果迭出,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笔者曾就读于邱老博士研究生,深得教诲,日有所悟。邱老认为,对于经典贤说,师古是基础,博采是手段,发挥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故他在学术上有许多真知灼见,现撷其对古说经论独特见解之片羽,以飨同道。

1 "热者疾之"新论--热病实证,重刺留针ST

"热者疾之"是《灵枢・经脉》提出的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对于"热者疾之",古代医家多以热证宜轻刺、浅刺、疾刺疾出、刺不留针而解。邱老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对于实热证常需深刺、重刺、反复运针、留针,才能达到清热祛邪的作用。因此,他将"疾之"引申为针刺快而有力。包括进针、捻转、提插均快而有力,进行强刺激,以清其热邪。结合《灵枢・终始》篇"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的论点,所以治疗热病,特别是热病实证采用重刺留针方法,更符合临床实际。例如,邱老治疗高热证,常取曲池、合谷、内庭,用凉泻法,以清热泻火。其具体手法:刺激宜强,要反复提插捻转,间歇留针20~30分钟;对于伴有便血、斑疹等血证者,宜清热凉血,取膈俞、血海,亦取凉泻手法,予以强刺激,间歇留针。以此治之,奏效迅捷。

2 古今刺禁释义--刺禁诸论,临证当辨STBZ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针刺禁忌问题。邱老认为:"古人所列刺禁,多数合理,也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但古人针粗,容易引起事故。今人针细而光滑,大多数部位,可不必禁,但内脏仍必禁忌。"古书中常见有痞块(其中也包括内脏肿大)的治疗方法,即在痞块的上、中、下邻近部位针刺,并行复式手法。此种方法不可盲目从之,一定要诊断明确,判别其痞块或肿物的具体范围、大小、深度、性质等。如是一般的肿物,可按前法操作;如是肿瘤,多不在局部针刺及深刺,以防引起肿瘤的播散,或仅可以在其瘤体组织周围刺之;若是内脏肿大则万不可深刺其局部,如疟疾久延失治而成疟母,其疟母即为脾脏肿大,脾大甚者常可引起脾功能亢进,出现严重的贫血,并易因外伤而引起脾脏破裂。古书上也指出,误刺而伤及脾脏可引起内脏出血,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应予重视。

在古今针灸文献中,临床必须注意有关穴位之训戒可谓多矣,令不少医者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邱老从临床实际出发,大胆尝试,发现大部分禁针禁灸的穴位都可以针灸,例如三阴交、合谷等穴,古代医家多认为孕妇禁忌,因具有下胎作用。可邱老临床观察10余例妇女,结果针刺后无一例流产。又如石门穴,古书记载针刺该穴则绝孕,故后世医家对育龄妇女均禁针。邱老通过对石门穴组织形态学研究及针刺前后采用相关实验手段检查,发现该穴所在部位无重要脏器,更与生殖系统无关。同时他曾在门诊选择要求绝育的育龄妇女30例,深刺石门,行提插补泻法,每日1次,连续1周,停针观察。随访1年,结果半数以上怀孕。说明前人石门穴绝孕之说缺乏临床实践依据。邱老常以此启迪后学,针灸禁忌,应予审慎,但不可人云亦云,为之束缚、盲从,要大胆实践,亲自验证。

3 "热证可灸"解玄--热证有异,灸当别之

古代医家多认为,热性病证是可以施灸的,即"热证可灸"。但邱老认为"此说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表热、气虚身热等,可用灸法,而阴虚发热、阳盛高热则应禁忌。"例如,朱丹溪认为热证,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均可用灸法,指出"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又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认为灸法有泄引热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等作用。朱氏还在《名医类案》中载一病例:"一壮年咳嗽,咯血,发热、肌瘦者,丹溪为灸肺俞五次而愈。"

邱老则另持异议,灸法用于热证不可概论,当依恙情,灵活而定。例如,古称"痨瘵""虚劳"的肺结核是慢性衰弱性疾病,对一般气阴两虚者,可用灸法以补益其虚,或针后加灸,相得益彰,对改善咳嗽、痰多、纳呆等症疗效明显。但对潮热较甚、咽干口燥、咯血等阴虚有火的患者,邱老发现灸后则诸症有加重趋势,似不宜灸。因此,他强调阴虚发热忌灸。他以此为例,常教诲后学,研习经典,切忌一味寻章摘句,训诂考证,要实事求是,撷取精华,既循古训,又不泥执,有己心得。

4 "针无补法"析疑--针刺之补,其效颇奇ST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灵枢・经脉》也说:"虚则补之。"《内经》还论述了脏腑经络的虚实辨证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及针刺补泻手法。但是,关于针刺的补虚作用问题,后世医家尚有不同见解,如朱丹溪云:"针法浑是泻则无补";汪机认为:"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所补?""针刺即张子和所谓祛邪实所以扶正,去旧实所以生新之意。"邱老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肺结核等虚弱病证应用针刺确有实效,说明针刺泻而无补之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当机体处于正虚状态,选取适当腧穴施以针刺补法之手法操作,可达补虚效应,其机理主要是通过内在阴阳的协调、功能的激发等实现的,绝非能从套用药物气味补虚纠偏来解释。针刺既可直接扶正以补虚,也可祛邪以补虚,非汪氏所言单方面作用,后者实为针用泻法治之,二者概念不尽然相同。

如何补虚?邱老大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选穴。首选本经穴以补之,一般以虚损脏腑之原穴和背俞穴为主,如肾虚则取其太溪、肾俞;次取病变脏腑相表里的有关经脉上的穴位,如脾经与胃经相表里,脾虚可补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具体穴位依病情而定;并注意"虚则补其母"方法的应用,即将五输穴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及母能令子虚的理论取穴,如肺脏亏虚,本经补泻法取太渊,异经补泻法取太白而补之。二是手法。主要用复式补泻手法中的"烧山火"等补法。从几十年临床实践中,邱老体会到,只要选穴准确,用法恰当,再结合患者具体的偏虚的机能状态,针刺不但具有补虚的作用,而且效果卓著。

5 "逆流挽舟"匡正--专攻湿热,表证自罢ST

"逆流挽舟"之法是清代名医喻嘉言提出的外感夹湿痢疾的治法。它是指病者除以痢疾为主的症状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拟用人参败毒散治疗,该方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解而里滞亦除。亦即前人所谓从表陷里若似由里出表,如逆水中挽舟。其法为后人推崇。但邱老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关于痢疾中的解表问题,从大量病例的症状分析,所有发热病例,开始时都有恶寒不适症状,与表邪在卫的症状类似,但恶寒症状很快消失,继则发热,甚则高热,无需解表而表症自罢,故只注重痢疾治疗即可。如用"逆流挽舟"法,则使病情加重,故对于菌痢不能用"逆流挽舟"法治疗,可待表证自罢,专攻湿热,以清热利湿为主,取大椎、曲池、三阴交、阴陵泉、天枢等穴。

6 小结

邱老治学严谨,勤学古训,博采众长,在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古代经典深有所悟,纠正了古人在中医针灸理论上的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一些传统而经典的论述给予匡正和补充,这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邱老学古而不拘于古。他常教导后学,不可人云亦云,盲目从之,要大胆实践,亲身验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邱老的这种治学态度,十分值得我们晚辈敬佩和学习。

(收稿日期:20000220,齐淑兰发稿)

上一篇:浮针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炎 下一篇:针刺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