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初探

时间:2022-09-13 04:45:12

丘陵地区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初探

摘 要:高校是培养高等科技、文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其校园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是关系到能否为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就丘陵地区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了综合初探。

关键词:丘陵地区;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泌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44-02

1 引言

在校园规划与设计中,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空间,都有意识地为师生、同学之间提供适宜的交往和交流的空间,创造各种有利于对话、研讨、沉思和休憩的场所,构成了潜在的“第二课堂”和“无形的大学”。因此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是高校校园规划中重要环节。

2 内涵

丘陵地区:一般指海拔在200~500m,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图1)。它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因此丘陵地区的公共交往空间的营造更强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交往空间的含义包涵比较广:凡是为师生、同学之间的自由交谈、切磋研讨、宣传展示、群体活动提供适宜的聚合环境均属交往空间的范畴。因此,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渗透从建筑个体到校园环境的各个领域中。

校园交往空间应是体现学生生活、学习及各种活动的多功能、多层次空间形式。他们喜欢把自己置身于各种场面的群体氛围之中。这些都决定了校园交往空间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要求。因此校园交往空间按其所属领域大致三种,即个人、小群体和大、中型的公共活动领域。

(1)个人领域凡能形成具有一定尺度的围合、遮隐的小空间,让人产生心理上的领地场所感,人们愿意在这样的地方滞溜、休憩或阅读。个人领域在校园中呈现多种多样:可以是路旁的绿篱、林中的石凳、池边的堆石,体现在到处随机提供的各种就坐设施。

(2)小群体领域校园里大量的交往活动,往往是3~5人或6~7人的小群体形式。他们或是课后滞留,或是事先约定,或是某些课题的探讨等。这就需要提供一些适宜的小环境,促使各种交往与学术交流氛围的形成,从而构成独具学府特色的人文景观。应当从教学建筑的内部空间(如门厅、走廊)到整个校园的外部环境,提供一些各种利于围坐休憩与交往的空间,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使空间视域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生气。

(3)公共性活动领域和校园中心空间通常情况下,校园都有一处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这里可以为学校集会、庆典或纪念活动提供公共场所。这种空间往往构成校园的中心,也是人们对校园环境的意象。

3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3.1公共开敞空间设计

公共开敞空间是广大师生共享的户外活动场所,是校园空间构架的重要节点,也是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环境体现地。在丘陵地区常常是结合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未布置,有时还借助人文景观。

校园的公共开敞空间如同城市中的公共开放空间一样具有为广大市民提供给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公共场所。不仅如此,校园的公共开敞空间还是体现校园环境景观、反映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公共开敞空间是具有环境空间的开放性与校园文化的内涵性,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种公共交往的空间场所,是校园空间环境的灵魂所在。此次课题主要研究:校园中心广场、中心绿化、亲水空间。

①校园中心广场校园规划中通常将校园中心广场规划于主要空间轴线上,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围合与限定,构成校园的中心;中心广场通常通过空间轴线关系与校园其它空间相联系,以便强调出中心广场的中心意义与校园的空间意象。这里往往被称为景观优美的校园客厅。有些还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因此,校园中心广场是校园聚集性活动的必要场所,是人们进行公共交往的最佳去处(图2)。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广场的影响因素,如主要的人流路线、空间尺度、环境界面、视线廊道等。在校园规划的实践案例中可以发现:以铺地为主的校园广场通常显得比较冷清;尺度过大的广场给人缺乏围合感;如果没有足够的绿化隔离,难以给人产生场所感;综合以上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与广场的位置、规模、空间尺度、景观绿化、环境设施等设计有关,以下是对问题的具体分析(图3)。

广场位置:在丘陵地区校园中心广场一般处于校内主要轴线上,与学校标志性建筑的入口空间连接,同时受丘陵地形高差变化,广场视线更为开阔。朝南向布置光照更为充足。广场周围也常常布置使用频率较高的建筑,如图书馆、行政楼和学生活动中心等。以充分发挥疏散人流、引导交往空间的作用。

尺度把握:在用地紧张的丘陵地高校中,广场的规模不宜求大,而要求精。同时较为宽阔平坦的用地也有限,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根据广场的功能需求,来合理地确实平面大小,常采用的设计手法有筑台、悬梁、吊脚等,以营造出一种独具丘陵地区特色的复合空间形态。校园中心广场的半径宜在70米以内,尺度太大容易产生空阔感,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图4)。

柔性边界与设施:主要包括绿化、地面铺装、景观设施与小品等。绿化能让大尺度空间形成分区,良好的地面铺装能化解大尺度的单调,小品设施可丰富广场环境景观,活跃广场气氛。休息座椅可成为学生交流和学习的重要空间。诸多要素都需要在丘陵地区结合地形地貌精心设计,才能活跃广场空间布局。

②中心绿化通常中心绿地与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联系紧密。校园的许多公共活动,如毕业典礼、集会演出等都与中心绿地密切相关。对于校园中心绿地的设计应继承校园场所精神,体现校园文化。如草地草种选择应适宜丘陵地区气候,树种的配置要尽可能选择本土树种,反映地区四季变化。绿化景观设施如景观灯、果皮箱等应巧妙布置。对于丘陵地区,绿化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丘陵地形的有机结合,将中心绿地设计成整个校园的绿肺,为广大师生提供幽雅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能为为他们提供优美清新的空气。

③校园自然景区和纪念景点在校园环境中,自然景区和纪念景点往往设置于教学区以外,也容易被师生忽略在交往空间之外。其实这里不仅可以成为师生舒缓压力、呼吸自然空气的空间,也能给予师生对人类历史文化的重申认识。如湖南大学是在岳麓书院(图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者充分利用丘陵地区地形,结合岳麓山,使湖南大学的自然景观呈现出山幽水静、诗情画意的雅致环境。交往空间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成为了校园中人文气息浓厚的交往场所。

④亲水空间水体是自然环境的灵魂,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时,应对自然水体充分加以

保护与利用,不应随意破坏,并且尽可能保持其水体的自然性。在对水体岸线设计时,反对那种沿岸直线化模式。应根据丘陵地形自然为主,通过平缓草坡自然过渡。同时布置丰富的环境小品设施,以创造生动活泼的亲水空间。因此,亲水空间的设计在高校校园规划的设计中是极其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

3.2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设计

建筑内部交往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使用者联系极为密切,无论天气、季节的变化,作为交往场所都得为师生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且建成后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很难调整,故建筑内部空间在设计上一定要具有前瞻性,通过形状、材料、尺度、色彩和质感表达其功能与情感,影响人们的活动行为。

①共享空间它的理念就是在人被受限制之后,而渴望被释放的心理。共享空间是为人们思想交换和情感交流的场所空间,对于高校校园来说,主要为学生提供。在高校建筑中,作为交往空间的中庭空间,是学生们重要的公共性室内交往空间场所。如在上海大学图书馆(图6)中引入若干交往空间。三层采光型的中庭通过内部遮阳设施对直射太阳辐射有着阻挡、控制作用,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光线的自然漫射,形成柔和的交往空间。在丘陵地区的高校建筑常采用这种设计手法,考虑到气候因素。能使人感受一种开敞而舒适的休息停留空间。

②底层架空借助于建筑的底层,使之成为外部空间的延续与通透,不同建筑形式底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作为广大师生公共交往的活动空间。

从历史上看,丘陵地区充分利用其自然地形,将其建筑底层架空,在很多传统建筑中得以应用。如在南方丘陵地区的吊脚楼就是典型的例子,但作为公共开放空间还极为少见,多用作通风防潮或辅助用房。到了近代南方丘陵地区出现了骑楼建筑,其底层架空的空间已初具规模,适应公共开放的性质。随着高校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也带来了校园建设用地的紧缺,广大所需的大量公共活动空间很难全部通过室外得以解决,把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广大师生的公共开放交往空间,当然是求之不得。既有利于学生的正常交流,又避免了气候因素的干扰,还能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具体设计上,校园建筑底层空间通过引入绿化、小品、休闲设施、娱乐、交往设施,可以满足广大师生的交往、休闲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功能。同时还能体味出室外的自然亲切感。这就是底层架空空间具有特殊魅力所在。

底层架空还受地域条件因素的影响,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如在南方丘陵是属于湿热气候地区,一方面,架空空间具有遮阳避雨,适于交往的双重开放性。另一方面,也能丰富校园空间景观,建筑造型虚实对比,形成南方地区轻巧、通透的建筑风格。但是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架空空间的尺度,还要结合丘陵地形来布局,层高不宜太高,否则容易失去空间围合感,太低又易产生压抑感,通常以3~4.5m为宜。

3.3“通道”交往空间设计

“通道”是指连接此地与彼地的联系联系空间,空间形态整体上呈线形。常见的有“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两种。

①横向通道一走廊它是水平交通联系的纽带,主要供人流步行交通,宽阔的地方可以形成供人交谈、滞留、休息的活动场所。在丘陵地区校园走廊设计主要考虑:采纳自然光,通透敞开式较好,具体朝向应自然环境良好。在人流集中的节点空间处适当放大尺度,避免产生拥挤。结合地形,在尺度合理的情况下,富有变化,避免枯燥乏味。

②纵向通道一楼梯它是联系垂直交通的纽带,如楼梯、电梯、坡道等,楼梯是常见纵向通道之一。更保证建筑安全的交通空间之一,其休息平台适当的增加其空间尺度,可结合交往空间设置。好的纵向交通可以形成校园空间的良好景观,它不仅具有自身结构上的逻辑和表现力,更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新靓点。

4 结语

高校校园的交往空间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时既简单又复杂,特别是在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思考,才能做出既利于校园景观设计,又利于师生参与的高品质的公共交往空间,让师生们能够尽情地交流,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群,建筑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郑锐锋,大学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张津奕,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6]方果,丘陵地貌影响下的城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7]傅诚,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上一篇:试论大跨建筑结构的适应性与可生长性 下一篇:电影建筑的真实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