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

时间:2022-09-13 04:29:33

“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

南京小才女费滢滢在2003年高考中写了篇《人情与季节》,没想到最后只得了25分,此事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从公布的作文(费滢滢凭记忆默写出)来看,文章实际上已经偏题,自然不能得高分。而像费滢滢这样跑题、写完作文感觉良好、成绩一出大跌眼镜的考生,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不少。

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必须遵守一条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便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通俗点说,就是命题者让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何永康老师就曾说:“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否则,对广大踢足球的考生来说,就很不公平了。”

可见,应试作文最大的敌人是偏题、跑题,出现这种情形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基本归入不合格。那么,常见的偏题现象有哪些?

一、 文章结构失当,写作重心偏移

有个同学写命题作文“回家”,他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有天放学,因为考试不佳心情很不爽,父亲关心学习成绩,双方两句不合吵了起来,他甩手出了门;心情郁闷地走在路上,天逐渐暗下来了,华灯初上,行人匆匆,肚子也饿了,他想起了妈妈的关心,感受到了爸爸的关爱,觉得应该回家了;他走上了回家的路,推开家门时,桌旁的母亲一下站了起来:“饿了吧,快吃饭!快打电话给你爸,他找你去了。”这篇文章确实涉及了“回家”,但问题在于写作重点出现了偏移,“回家”严重滞后,在文章临近结束时才出现“回家”这一行为,此文与其说标题是“回家”,还不如说是“出家”。

还有同学写命题作文“挤”,讲述了一个企业主的奋斗史,文章结束时写道:“终于,他凭自己的努力,凭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战胜了命运,挤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小作者把文章重心落在了“出”上,而不是“挤”上。标题可以组成无数个词,如“挤出”、“挤兑”、“挤压”等,甚至无数个句子,如“生活挤压着我们”、“你挤我”,但是文章浓墨重彩要写的一定是“挤”,而不是那些“出”、“兑”、“压”或者“生活”、“你”等。这种情形在记叙文写作中非常容易出现,许多同学洋洋洒洒一路写来,觉得思路清楚,语言表述恰当,文末又点了题,感觉挺不错,殊不知写作重心已经悄悄发生转移,文章整体已经不再是标题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在应试中完全会归入偏题作文的范围。

二、 文章主旨混淆,写作对象偏离

作文题“拒绝平庸”,有同学以李娜为主人公,写作思路是这样的:中国网球手李娜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从网球低级别赛事一路打到四大满贯;2004年成为第一个获得WTA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人,闯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强;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追平日本选手伊达公子创造的前亚洲女子网球最高排名;2011年10月6日,李娜再创历史,拒绝平庸,成就了卓越,成为中国首位获得WTA年终总决赛资格的球员。这篇文章清晰地勾勒了李娜成就卓越的完整历程,但是从写作上来说完全混淆了命题的要求,没能理解写作主旨是什么。因为平时常常把“拒绝平庸”与“追求卓越”连在一起,就想当然地以为命题就是“追求卓越”,殊不知这是不同的两道作文题。“追求卓越”肯定为“拒绝平庸”,但“拒绝平庸”不一定是“追求卓越”,何况文章始终在写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超越的过程,字里行间哪里有只言片语涉及“平庸”,这就是何永康老师说“让你踢足球,你却跑去打篮球”的现象。主旨未审清、辨明,写作对象自然会发生偏差。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率尔操觚,以为抓来大量名人便是击中靶心,实际却落在六环、五环甚至脱靶的跑题偏题现象,在高考试卷中很常见。

三、 文章剪裁不当,写作事例偏差

有个同学写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借谭盾事例这样来论证: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音乐梦想,他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到美国学习音乐,经济拮据等种种困难丝毫不能阻碍他前进的步伐。他一步步地坚持走了下去,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最终登上了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厅――卡耐基音乐厅。正是他敢于迈出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并为之不断努力,这才成就了他精彩的一生。

作者没有对标题细加思考,对故事叙述剪裁不当,致使这个事例“一步”不够突出,换句话说如果撇开标题,只看所举的事例根本没法想到“一步与一生”,而只想到了谭盾为了他的梦想而进行的奋斗。这种属于部分偏题、跑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常犯此错误,我们也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论据与论点不一致”。

针对以上三种作文偏题的常见情形,在应试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尽量避免或者挽救。

首先,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准确,立意精当,是写作的基础与前提,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认真分析和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题意、范围、重点,想让作文不偏题是不可能的。比如可以找出“题眼”圈一圈,把题目中最重要的词语圈出来,再找几个相仿的题目辨析一下,就可以审清题意,明确中心。比如还可以造句,将原题替换不同的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可以形成对标题的立体认识,同时还可以帮助选材,尤其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标题。比如还可以问三个问题,所有高考题都可以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谁做的、为什么做、怎么做等。平时作文训练中应该强化审题意识,逐字逐句、慢条斯理地审清题中之言,不必急于求成,唯求准,唯求切。

其次,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注意切入巧妙。现代话剧史上的名作《雷雨》广受欢迎,为什么?原因有多种,但从写作构思而言,它的角度切入非常精妙,故事从夏天一个阴沉郁闷的午后开始,到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结束,情节只有一天的发展,人物却跨越了三十年,悲剧因子也根植于三十年前,荡人心魂、震人肺腑。如果作者从三十年前按部就班地娓娓道来,自然就沉闷冗长,绝不会如此紧凑集中,更不会紧紧扣合标题“雷雨”,要取得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更别谈了。同理,如果前文那个同学写作《回家》,开始就设置某同学走在回家的路上,让校园的学习、父母的期望、家中的争吵放置在闪回中展开,让回家路上的人流、商店、小狗成为细节呈现的触媒……如此切入,主人公始终处在回家的路途上,时空跨度小、选材集中紧凑,更重要的是文章始终在写“回家”,怎么会跑题呢?

再次,动笔写作中始终要注意“暂停”多次。“暂停”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用名词,但于写作也颇有用处。不要总想着写作一气呵成,文章写完了才觉得有问题,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心理上也是无法承受的。况且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作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写作训练,灵感往往不一定可靠的,思维质量、思考层次也很成问题。在行文中停下笔来,心中默念题目,问一下自己:“这段切题吗?”适时点题,既可防止思路旁逸、偏离题目,又可收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之效。有时,不妨回头把已写好的语句和段落默读一遍,这样顺势往下写,就有一种逻辑依据,可以使语句更加前后连贯。一段写完也可驻笔凝思,对下一段的文字再稍作酝酿以蓄势,会保证你离题更近,想得更清楚、更透辟。

最后,动笔写作中始终要注意事例的切合。议论文举例并不是“拿到篮子里就是菜”,需要对材料进行精雕细刻,需要对故事进行剪裁加工,牢记举例不是事件的完整叙述,而是剔除冗余、重点突出的交代。比如前面《一步与一生》一文中所举谭盾的事例,可以这样改写: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克服经济拮据等各种困难,坚定勇敢地迈出了赴美留学的一步。这一步,为他的一生带来转折,这一步让他踏进了卡耐基音乐厅,这一步让他踏上了世界音乐之巅。他这为理想而奋斗的一步,为他实现灿烂的音乐梦想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一步,这一步有多远,横跨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一步,这一步有多难,绝不仅是省衣缩食那么简单。但那又怎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一步怎能不跨出?因了这一步,谭盾终于寻得那深藏丛林的宝藏;因了这一步,谭盾收获了他的梦想与辉煌。

由于命题的要求是必须突出“一步”与“一生”的关系,改写时材料必须凸显“一步”,浓墨重彩地叙述与交代“一步”,至于那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细枝末节与命题无关,完全可以剔除。

生活中常常有同学拿着批阅好的作文跑来对老师说:“我要表达的是……”我的回答往往是:“不是你要表达什么,而是你呈现在老师眼前的是什么。”也许这就是应试作文的现实情形,它取决于阅卷标准,取决于文章是不是切合题意、结构清楚、表意明确。

上一篇:新题展(计数原理与概率) 下一篇:《长江三峡》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