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探究及路径优化

时间:2022-09-13 03:05:54

高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探究及路径优化

[摘要]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深刻地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增长的方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高新区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功能。未来时期,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做到增长极带动功能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互兼顾,重点是要构建多元化网络体系、正确处理好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创新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方式并提高其质量。

[关键词]高新区;区域经济增长;增长极理论;辐射功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75-04

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建设,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自主创新重要基地的高新区在悄然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增长的方式,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高新区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诉求,更是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革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理顺高新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剖析高新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促进高新区科学发展和更好地发挥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重要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增长极的带动

区域化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永续性。也就是说,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累积而成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丰富和深刻的研究,其中比较认同和适用的理论应该是比较优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亚当・斯密的工厂手工分工扩展的区域分工理论是比较优势删论的基础,它强调的是国家或者地区具有绝对优势或者相对优势的产品或者资源是该周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产品或者资源使其在经济发展巾发挥最大作用。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不平衡动力学”作为基础提出的。他认为,不同部门、行业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有差异的,某些主导产业或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在一地区聚集和优先发展形成增长极,并且产生聚集和扩散效应。达到技术、资本和信息等资源的集中与发展,从而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分析这两种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即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该区域的优势产业、创新资源或者其他具有自身优势的要素密不可分。这些产业、创新资源或者优势要素必须实现集聚,释放出扩散效应、辐射效应才能形成增长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结合地区比较优势――促进优势要素集聚――打造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辐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模式正是诸多同家或者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普遍规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实施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通过东部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在各地区设立高新区或经济开发区以其辐射功能的释放来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正是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这一战略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幅员空间大和区域条件迥异的现实条件限制决定了均衡化、齐头并进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非现实性;依托地方优势、打造增长极、由点及面才是可行之道。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通过打造增长极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高新区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多元化支撑

如上述所言,高新区建设正是我国在比较优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指导下而实施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经过20余年的探索,证明这是正确的。高新区通过利用其基础设施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多元和优惠政策丰富等优势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密切了企业问的联系、强化了产业分工的合作、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壮大了产业集群,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高新区建设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被学界所认同和经济发展所证明,这种效果在国家高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增长区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脊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991―2011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约达到40%(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2009年,国家高新区依然保持17%以上的高增长速度);累计创造税收约3.07万亿元;上交税额占国家税收收入的比重由1991年的0.13%上升到2011年的7.60%。以2011年为例,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2.3%;同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8.8%;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6.8%;实现净利润8484.2亿元,上缴税费6816.7亿元;88家国家高新区的5.7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3.342万亿元;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比重超过20%的国家高新区有23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比重超过30%的国家高新区有31家,其中超过50%的有6家。上述数据已经有力地证明,高新区已经事实地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高新区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

高新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来实现的。高新区20余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和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其巾,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不但成为了众多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而且还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同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各地区的高新区也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与同家发展规划、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和园区产业基础相适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大地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国内企业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光伏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光伏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均列全国榜首;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纤光缆产业集群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周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占到达55%和25%:西安高新区形成了通信、光伏与LED、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主导产业……很显然,高新区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推进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三)高新区建设优化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高新区作为新兴的产业空间和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优化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而且这种影响随着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功能的强化日益凸显。其一,诸多政策优势的集聚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投资环境的优化。从某种程度来看,高新区的设立和发展就是政策推动的结果,高新区拥有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些政策的集聚和功能的发挥促使高新区成为了其所在城市投资的新洼地,吸引着大批区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区投资落户。与此同时,在政策的推动和自身使命的驱动下,经过20年的探索,高新区在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科技发展、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特别是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企业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提升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释放出强大的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引领高新区乃至所在城市,南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开始向注重效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二,高新区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发展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新区所承担的使命不仅仅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同步、协凋。事实上,在高新区设立之初,就要求其必须考虑与城市趋势和规划相一致,要实现两者的融合。而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内已经设立了商业、学校、医疗和派出所等社会服务机构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日益健全、园区布局日趋优化,成为了高新区所在城市的集生产、生活、文化发展于一体的新城。

三、以高新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网络体系,增强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功能

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和辐射能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高新区自身的水平,而且与周边区域对高新区所传递的能量的反应能力、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周边地区缺乏相应的反应能力和吸收能力或者是这两种能力不够强,那么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功能必定受到限制。实际上,经济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决定了空间中的各个点对增长极的能量的反应和吸收是存在差异的,而这也恰恰就是影响聚集和扩散效果的重要因素。另一个问题是,增长极在聚集本地资源的同时必须吸收来自其上一层增长极的能量传递,从内外两方面提升能量级。这也就是说,要更好地发挥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高新区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高新区作为增长极其能量传递的有效性及周边地区对这一能量的吸收能力必须同时实现,这就要建立有效的多元化网络体系,构建高新区对周边地区的“拉力网”。一方面,构建高新区区内网络平台,加强同区企业合作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区内和周边区域往往集聚了大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咨询等服务机构,这些资源都是高新区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作用的基础,但如果这些要素只是简单的物理空间集聚,并不能释放出其应有的“外溢效应”,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网络平台,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品、市场、技术和信息的深度交流。重点是企业之间要形成分工细化、合作紧密的产业链条;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要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能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和完善的服务,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构建高新区城市圈网络,增强高新区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协同性。当前,由于大部分城市均设立了若干个定位和功能不同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及其他产业园区,这就难免出现城市内部的高新区与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各城市的高新区之间的关系合作与竞争并存,相互之间只有实现良好的合作和协同发展,才能保证增长极能量的有效传递,也才能使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功能得到良好发挥。我们面临的事实是,不管是城市内部的高新区与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还是各城市的高新区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而导致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极大地削弱了高新区的增长极功能。在未来时期,应尽快搭建高新区城市圈网络平台,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在城市内部的高新区与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各城市的高新区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充分竞争的区域经济体制,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增长极拉力网”。

(二)正确处理好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世界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研究增长极理论中发现,经济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存在扩散效应与回浪效应两种经济现象。扩散效应指的是经济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回浪效应则是一种负的扩散效应,原因在于人才外流、资本向外移动以及贸易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冲击(韩立民,2012)。高新区在一系列优势的支撑下,具备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基础和条件,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高新区的发展,很可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加剧高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因为,高新区所具有的政策、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势是周边地区所不能比拟的,高新区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而且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投资收益率较高,这些因素都是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力、资金和高品质生产要素流入高新区的强大力量。这种回浪效应带来的结果是,不但会限制高新区引导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可能会削弱周边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加剧高新区与刷边地区的经济差距,不利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在发挥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与其周围地区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甚至是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应该对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所承担的使命应有一个新的认识,即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增长极作用的带动,而且还要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都必须同时发挥作用,而且相互之间要灵活运用。事实上,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要解决好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和避免高新区增长极的回浪效应,以此来引导生产要素向高新区合理流动和增强高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同时,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是,高新区应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发展产业集群来强化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把产业链中非核心、非关键的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在高新区和周边地区中形成分工细化、相互联动和合作紧密的产业链条,并通过加强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等途径提升其经济发展的“硬件”与“软件”水平,为承接高新区的产业转移和吸引优势生产要素的集聚创造有利条件。

(三)推进高新区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的方式并提高其质量

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的集聚、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与强化、适宜的经济环境是经济增长极或发展极形成的三个必备条件。从高新区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些条件的形成在高新区发展的前期阶段,政策的导向发挥着主导作用。换言之,在以往高新区自身的建设和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中政策支撑的外在推力是强于高新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的。在我国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未来时期,高新区应在内生驱动力方面获得更大的突破,实现由政策推动向内生驱动转变,使高新区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可持续性,使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范围更广、辐射能力更强。其一,大力做好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孵化器建设、技术转移、招商引资优化和投融资体制创新等工作,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人才、资本和信息等要素的科学合理流动,提升高新区所在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其二,推进总部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高新区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土地瓶颈制约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粗放等是当前大部分高新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也是影响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功能弱化的重要因素。上述问题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解决,因为总部经济通过产业的空间分离,把产业中核心的和关键的环节留在高新区,将非核心的、污染较重的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可以较好地解决高新区土地资源有限和产业链构建的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高新区已经具有相当好的基础和条件,而事实上也承载着将其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的历史使命,可以有力地优化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高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总部经济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要充分考虑高新区自身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所在区域的产业布局、国家产业的发展导向,要提前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尽可能做到与高新区所在城市产业发展的协同,避免与区内外其他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雷同。其三,以产城融合理念作为指导,推动高新区产业与城市的同步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是互促共进与相互融合的,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功能的完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事实也是如此,高新区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融资、生产、生活环境和健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作为支撑是难以实现的。高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解决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问题,做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兼顾。重点是要完善发展规划,在优化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布局的同时,推进产业区、商务区、金融区、休闲娱乐区、住宅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各功能区建设,并增强相互之间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好高新区园区的统筹规划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完善高新区的高新区公共基础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为高新区社区内的居民、企业员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增强高新区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

上一篇:设计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生产模式探讨 下一篇: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