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农业机械化出现偏差

时间:2022-09-13 03:02:09

谨防农业机械化出现偏差

在湖北潜江调研,参加座谈会的市镇村三级干部的共识是,70多岁老年人种粮的产量比年轻人种粮的产量高,更比工商资本规模种粮的产量高。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年人种田“细致”、“负责”,他们的田间管理可谓不计成本,尽职尽责。还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当前普遍的机械化和轻型、简便农业技术的推广,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年龄大的人农活也能干。

在普遍机械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也缩短了农忙时间。按潜江同志的说法,每年农忙在十天左右,其他时间主要是田间管理。老年人有充足的空闲时间来进行田间管理,所以种粮产量高。有农业收入,有庭院经济,有副业收入,农闲时还可以消遣,老年人当然就不会丢田了。

山区则不然。如果潜江是山区,机械化无法推进,留村年龄大的农民缺少肩挑人扛所需体力,就一定会出现土地抛荒。中国至少有上亿亩有待改造的山区抛荒耕地,这些耕地只要投入比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改造好。另一方面,现在还出现一种现象是,很多地方盯着农民的那块宅基地,想方设法要农民将宅基地退出复垦为耕地种粮食。难道中国粮食已经紧张到非得要让农民退出宅基地来种粮的地步了吗?这让人感到很奇怪。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以2亿多户小农为基础的农业是没有前途的,也是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这种观点还举例农村出现了土地抛荒,没有人种田,所以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甚至推动工商资本下乡种田。问题是,第一,抛荒的土地都集中在不便于耕作的山区,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一般小农都难以耕种,资本更不可能进入。第二,中国2亿多户小农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中老年农民愿意种田,也能种田,且除了种田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这样一来,中国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就有两个方向,一是为小农提供服务的机械化,二是为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的机械化。

当前,农业政策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方向显然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为主要方向的。其中典型是,几乎所有土地整理项目将过去不太适合机械耕作的土地整理后,都会引入资本来搞规模经营,甚至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农业资源支农体系都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为指向的。最近几年新增农业补贴也都优先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是,机械化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村中老年人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使农民甚至七十多岁的农村老年人都可以从事农业生产。退养状态的农村中老年人有的是时间来照看庄稼、田间管理。精耕细作的农业就一定是高产的农业。小规模的以中老年农民为主的农业同时又是应对越来越老龄化的一招妙棋。

因此,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似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不应该是重点向着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主要应当向着包括中老年农民在内的小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土地整理、支农补贴也应当重点考虑服务广大的2亿多户的小农,而不是以所谓农业现代化把最大精力放在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更不能用来支持工商资本。

上一篇:对提高篮球比赛中投篮命中率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我国第三方理财发展优势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