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下大学生活动的新途径

时间:2022-09-12 11:38:17

社会实践下大学生活动的新途径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正处于转型时期,固定的管理模式在日常企业经营中存在弊端,因此社会新形势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培养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活动;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181-02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为目目的,高校积极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培训活动的总称。我国将理论、实践教育相结合认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各高校近年来也将组织推广的社会实践活动均作为拓展教育的科研项目,在我国大学生自身参与实践的同时,也致力于研究实践结果及其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处于转型时期,固定的管理模式在日常企业经营中存在弊端,因此社会新形势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培养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经济管理学院也因此提倡在校大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体会实践意义,最终使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一、现阶段国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状况

着眼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以扩大教育覆盖面、健全教育保障机制为前提,各省在校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专业实习、“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志愿服务和主题式社会考察五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大学面向其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普遍具有循序渐进的社会特点,其旨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学习积累社会经验,缩短其自身与社会的距离,实质上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实践具有显著的社会特点,虽然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积极作用,但终究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局限性。放眼海外,社会实践则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存在时间较长,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校园企业联合式、公民纪念日活动、义务体能劳动、社会志愿服务等。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深入探索与研究大学生面对社会实践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通过剖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质,探索其个体体验实践活动时的行为特征,并尝试探索出高校应构建的社会实践运行模式,从而提高学生个体能力与课外教学质量,揭示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我们查阅众多资料所得,各个国家面向自己国家的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都具有鲜明的社会特点:法国高校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日常工作,例如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而政府也会给予经费支持。日本大学对大学生实行实践学分制,利用对公众开放教育场所、人力、公共设施等资源来进行社会实践教育。而德国的大学则对其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建议其利用闲暇时自由安排打工时间。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国内外的现状比较

各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实践项目都具有显著的社会特点,但最具研究价值的美国大学生实践活动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强调高校与社会具有互动性的交流,他们探索学生们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作为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地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为积极配合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众多的公益组织也应运而生,志愿组织广纳高校大学生,协调配合进行社会实践,并且政府制定相应法律来体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教育的主导作用,例如将75小时社区服务作为毕业条件的这条政策于美国马里兰州实行。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可由以下案例概述。2014年8月份,武汉大学开展“踪寻乐嘉终归珞珈”暑期社会实践,整体偏颇接触自然、寻访古城之意;而在2015年8月份,北京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之旅”、“改革之路”、“基层之声”、“创新之翼”、“文化之源”和“志愿之歌”六大板块开展进行,共有400余支团队、4000余人次参与到实践中,相较之下,我国高校实践活动主题日益鲜明,实践规模也有所扩大。在最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调查中,调查部门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赞成兼职,无人反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学生在主观上积极接受社会实践活动,并更渴望能从其中得到一手的工作经验。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偏重于推广典型的实践内容,其主题陈旧,创新性偏少,普遍存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却不深层挖掘特定意义、论述宏观实践体制却规避创新性问题产生的风险及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总将实践内容总结与学生体会停留在正规报告的形式等弊端。我国着手于研究社会实践载体的功能上还需加强,我们更要依照我国的社会现状并参考国外高校社会实践理论体系,开创适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新途径。

三、如何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来调整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方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学生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也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但由于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形式缺乏创新,学生很容易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有些甚至会影响到日后的工作模式,然而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全然不同,学生们可能会逐渐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所以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便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调整方向与改进对策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讨:(1)提升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2)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引导;(3)扩大宣传力度与提供实践项目费用及必要的培训;(4)扫清阻止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观因素的障碍这四种方式。具体来阐述即为,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各阶段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计划整体落实并收到实效,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由于社会实践普遍面向于大学生本身,若想让开展的社会实践收到切实的效果,必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此外,高校一定要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获得的一手知识便可直接运用于日后职业生涯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属于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人活动,但同样可以采用经济管理类专业独有的科学理论进行研究,我们便可发现出我国当前社会实践意识形态与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一定不切合性的问题,更应该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研究,并适当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妥善引导,完善自己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以自身为践行者更新素质教育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无以复加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我们本次课题为基于社会实践的视角下大学生活动新途径的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正在于使大学生适应社会,而在课内课外交替的环境中拓展自身理论知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让教学目标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从转变社会实践模式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综合能力,使其在每一次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最大的锻炼。我们口述的凝聚力表现于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及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而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对事物的认知度与信赖度最终都将转化成自身的成长历程,在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身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履行务实的生活作风,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具备勇于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最终成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2]王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6)

[3]王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作者:周晓舟 刘海若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社会实践与河流管理学课堂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