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悬念艺术赏析

时间:2022-09-12 09:21:5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悬念艺术赏析

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经典文本,实际教学中,要么讲得有点“玄”,照搬教参上的结论,不是解读文本,而是评价、评论文本。学生被教师“德国的良心”“诺贝尔奖”之类的术语概念吓住了,反正是“经典”,很“深刻”。教学远离中学生,什么“社会学解读”①、“叙事学视角解读”②,甚而至于“符号解读”(黄宏武《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符号解读》,《语文学习》2012年第10期)……但就是不能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要么讲得有点“碎”:“抓住尼采的小胡子”③,“爱与救赎的象征——十字架”④……都是未能紧扣其作为小说文体进行有效解读。

面对这样一篇西方小说,并非我们国人传统意义上的编故事小说——伯尔“在描写人物上,刻意省去了传统小说中对于人物鲜明的肖像、语言及行动的描写,甚至模糊了人物的性格,但这种符号化的抽象却实现了以少胜多,用个体完成了对一般的描述。”⑤我在教学中围绕其结构上最大的特色——设置悬念设计教学,效果颇佳。

全文以悬念开始,以悬念得到释疑作结。总起来看,文中设置了三个悬念:“我”来到什么地方?“我”负了什么伤?抬担架的消防队员是谁?一、 “我”来到什么地方?

负了伤的“我”,被抬到了一所文科学校的美术教室,从上楼梯到进教室,“我”一直怀疑自己是来到了三个月前就读的母校。情节的展开就是以悬念设置而始,以悬念得到解答而终。“伯尔在描写战争时,选取了看似与战争无关的物品进行精心布局,透视到内在根源,揭示了狂热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土壤。”⑥——作者把小说的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一所学校,是有寓意的。爱因斯坦,出生并生长在德国的犹太人,对于这段历史他是有发言权的。他曾经说过:“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所蓄意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⑦

上了楼梯,来到过道,墙壁刷成绿色,写着班级番号的牌子;各种各样的石膏复制品,顺序挂着的一幅幅画像,各色人种的脸谱……这莫非就是三个月前“我”的母校?但“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因为“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况且“我正在发高烧”,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人发高烧时什么东西不会在眼前显现呢”!所以,这虽是一所文科中学,但未必就一定是“我”的母校。

然而,来到了由美术教室改成的“简易外科手术室”,“我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是在“我”的母校,多么熟悉的多哥的风景画,那一只香蕉上面的“多哥万岁”的字,“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

不过,“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而且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都有统一的规定;况且学生在学校里闹恶作剧的不会就是“我”一个;“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

“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八年内的一切……”,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我闭着眼睛把这一切又回味了一遍”,两个人都向“我”证实了这确实是在本多夫;“我还活着”,这里肯定就是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怎么会错呢!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我”还是在一个与“我”无关的地方,“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

当轮到给“我”手术,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的一刹那间,“我”看到了肯定能证明是在母校的东西——墙上那个清晰的十字架印痕。紧接着,“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一切”,黑板上有“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仅仅在三个月以前,“我”用六种字体、清楚而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了六遍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完全地证明了“我”是在自己的母校——现在的战地医院;是在自己的美术教室——眼前的“简易外科手术室”,至此第一个悬念得到解答——也正是小说的高潮。

“作者以沦为战地医院的学校为故事背景,不仅仅是场景设置的需要,更体现出对教育应有的理性意义被摧毁的深思。‘我’原本应该在教育中得到的对事物的理性判断被毁灭了,正常的价值判断失衡,精神被蒙蔽以至迷失了方向。”⑧二、 “我”负了什么伤?

小说一开始,“我”被汽车拉到战地医院,随着一声喊叫:“把死人抬到这里来……其他人抬上楼……”“我”被抬着上了楼梯,可见“我”还属于“其他人”,知道自己还没有死。但是,“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都疼。交代了伤势之重,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伏笔(蓄势)。作者在行文中处处照应这一线索。“我”不仅受伤,还在发烧。“在路上,他们摸着黑在我胳膊上扎过一针”,可能是麻醉剂,因为“我现在不感到疼痛了”,可见“注射剂已经起作用了”。

那么,主人公究竟受了什么伤呢?作者不是竹筒倒豆子似的痛痛快快地告诉读者,而是通过“我”的内心独白,一点一点地随着“我”的疼痛、清醒、高烧、迷糊,逐步展开。

“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一下。”这是写伤势最为关键的一笔,为后文的结局埋下了重重的伏笔。然而,令人心寒的,还不止是这个八年级学生上战场仅仅三个月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让人心寒且不可思议的更在于,在战争中失去了健全的肢体的青年竟然在想:“他们大概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这么紧,使我动弹不得。”——战争带给人的创伤,不仅仅是流血牺牲,断壁残垣,更在于对灵魂的摧残,使之显得麻木;法西斯军国主义对青少年的毒害更在于戕害了他们原本单纯而善良的心灵。结果,这个八年级学生还“试着要活动活动胳膊”,还在努力地想认出眼前这个穿消防队员制服的人是谁,还在寻找一切证据在证明自己是回到了三个月前的母校……

直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一震颤,想坐却起不来;直到医生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才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而面对“我”的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是“愕然地望着”——麻木、冷漠;面对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残缺,医生所能做的“只是耸了耸肩膀”,无助、无奈。知道了自己负了什么伤,仅仅是短暂的“失声呼叫”,几乎是在痛苦的同时,又庆幸于“我终于认出他来了”——眼前“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的这个消防队员,他就是比尔格勒!

季羡林先生可能是我们中国人当中少有的亲身经历过战时德国的人。他说:法西斯战争期间,德国的“大学成了女生的天下,男生都抓去当了兵。过了没有多久,男生有的回来了,但不是缺一只手,就是缺一条腿。双拐击地的声音在教学大楼中往复回荡,形成了独特的合奏。”⑨

没错,这位八年级学生是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也认出了面前的消防队员……但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比尔格勒能每天都来帮“我”抽烟吗,“我”能每次喝水都喊他来吗……三、 抬担架的消防队员是谁?

比尔格勒,是一个悬念,也是一条线索,还是一种对比。

从“我”被他抬到美术教室,发现这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三个月前的美术教室与眼前的“简易外科手术室”,一种讽刺意味十足的对比——因为闻到了久违了的烟草味道,“我”想到了抽烟,因为这熟悉的烟草味,促使“我”一步步确认是回到了母校。啐掉烟头,“我”想喝水,即使是睁不开眼睛,“我”也从他呼吸的热浪中感觉到了那种难闻而又亲切的“烟草和蒜头的气味”。每当闻到这种味道,“我”都想抽烟,还会“不由自主地睁开眼睛”——这张疲惫苍老的脸,连胡子都不刮,怎么会穿上消防队的制服?是的,整个城市都在燃烧,学校的门卫既是消防队员,又是担架队员,还是护士。

不管比尔格勒穿上什么制服,那种“烟草和蒜头的气味”“我”是不会忘记的。只是他现在显得“面容疲倦、冷漠,步履蹒跚”。可是三个月前的比尔格勒,我们可以“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那间“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的门房小屋,莫非现在存放死人……

没错,眼前的消防队员就是比尔格勒,要不怎么会向我微笑呢?只是他不像三个月前了,他显得苍老了,疲倦而忧伤了,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脸,更加肮脏了……尽管如此,他来按住“我”的肩膀的那一刹那,“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精彩的是,学校变成了野战医院,美术教室变成了“简易外科手术室”;学校的门卫比尔格勒穿上了消防队的制服,还像是护士;三个月前我们抽烟、喝牛奶的那间小屋躺满了死人……但不管怎么说,比尔格勒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那种“烟草和蒜头的气味”,条件反射似的,使“我”的昏沉的记忆全部苏醒,“牛奶”,这喃喃地两个字,是对三个悬念的释疑:“我”来到了三个月前的母校,“我”三个月前参战负了伤并严重残疾,抬担架的消防队员就是学校的门卫比尔格勒!

三个悬念,三条线索,互相交织,以悬念统领内容,以线索贯穿结构。三个悬念都是以“我”的内心独白方式来展开并收束,典型的西方现代意识流小说笔法,紧紧钩住读者的眼球,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理,直到结尾——高潮处戛然而止,读者却不能掩卷。

“小说中‘我’对学校环境布置不断的辨认与否定的过程,就代表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有识之士内心的困惑、痛苦、焦虑和思考”,“伯尔超越了本国本民族的情结,站在人类和平的立场上,通过反思战争的成因让人们警醒起来”,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称赞他是“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⑩——从悬念的角度解读文本,举重若轻,学生易于接受,不妨一试。

注释:

①⑩叶军彪著《民族双重性格的反思——〈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社会学解读》,《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

②⑧俞秀玲著《叙事学视角下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解读》,《语文学习》2009年第3期

③王义刚著《抓住“尼采的小胡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片断》,《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

④林燕娜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难点试析》,《语文学习》2008年第7—8期

⑤⑥周广平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指向体认》,《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

⑦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三卷《我的世界观》,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⑨季羡林著《牛棚杂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版。季羡林先生1935开始在德国留学十年,二战结束德国战败后才得以回国。其著作《留德十年》对战时德国所记甚详。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

上一篇:项脊轩为什么遭了四次火? 下一篇:游走于现实与想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