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存在及解决措施

时间:2022-09-12 08:49:57

浅议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存在及解决措施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骨干水利工程效用和让农民受益最直接的工程,更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近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和困境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出路。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尽管取得长足发展,但水利基础仍然薄弱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要与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可谓任重道远。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目前,国家水利部门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但对农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小农水”,大旱旱情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山区,这是因为“小农水”缺水。而地方政府同样为了创造较高的GDP去搞工业、搞房地产建设,严重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了“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

2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我国目前很多农村的渠系工程都是三四十年前所建,很多工程都出现了老化失修。全国有8.5万座水库,多数是改革开放前建设的,而且其中3万个中小水库目前需要维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有些地区连维修的工作都减免了,很多渠道和水库或被泥沙拥堵,或被用来排放污水。截至2007年底,中国病险水库已经占到了水库总数的42.5%。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从历史上看,在集体化时期,国家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一直依靠的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强制动员机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虽然减弱,依然存在在收取农业税基础上的“乡提留、村统筹”作为固定的村庄公共建设资金来源,并且从制度上仍然规定农民有义务通过“两工”来为村内的公共基础建设投劳。但是,国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使得乡村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不再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单纯依靠“一事一议”制度来筹集必要的管护资金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1多主体”构建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供给主体新模式。

国家应根据农田水利的不同性质,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为可以使农民直接受益,并且投资不大,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2多渠道”构建财政渠道、市场渠道、其它渠道共同参与的筹资新范式。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充足的资金资源是重要保证。过去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而事实表明,仅仅靠政府财政远远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足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筹资新范式,以此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融资难题。包括:a.财政渠道。b.市场渠道。c.发行彩票渠道。d.其它渠道。一是非政府组织筹资渠道。二是境外筹资渠道。三是个人筹资渠道。四是企业家捐助。

“3多元化”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资源投入新格局。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逐步构建起对农业、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历史角度看,农民资源投入一直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和劳务来源之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村庄社区内的农民,他们是主要的受益群体,农民资源从理论上应该成为社会动员的主体。

在国家财力尚不十分雄厚的前提下,单方面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存在着困难。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2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形成新的建设和管理机制。

2.1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这个问责制主要针对地方政府。目前我国频繁的大旱大涝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政府的责任,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么多年存在的严重问题,因为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财政投入不够,特别是没有重视小农水的问题。因此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

2.2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的,分田到户后,的确与过去相比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当地农村本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

2.3建立“农民本位”为主线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机制。我国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也很不同。应该在组织与制度上进行新的安排,保证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体现,以农民的需求作为建设项目选择决策的依据,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与管理,农民的声音一直是缺失的。未来应该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等。这样农田水利才能真正搞好。

3倡议推广“以工代赈”,贮水于民。

我国一直是季节性气候很明显的国家,在雨季时会下很多雨,而在旱季时又有可能几个月都不下雨。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大到大江大河的治理,小到沟田渠、堰塘的维护等等。这些设施在有雨时把多余的雨水贮藏下来,到旱季时拿出来用。

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所以,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调整水利投资方向,拨出专门经费,让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如果能够从上千亿的水利资金中拔出600亿专门用于粮食主产区的沟塘渠堰建设,既可以增加1000万的农民就业岗位,又可以进行“贮水于民”的工作;既能提供就业岗位,又能使国家未来粮食安全有了长久保障,也不致于屡屡抗旱了。

三、结语

总之,应当继续发扬几十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好传统,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农村集体(村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个人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把市场机制引入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郑风田,崔海兴,郎晓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反思[EB/OL].[2011-04-29].光明网.

上一篇:浅析电力工程中的变电检修 下一篇:对水利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