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因“学具”而精彩

时间:2022-09-12 07:11:07

让小学数学课堂因“学具”而精彩

[摘要] 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中,数学课堂教学光靠教师讲述是不行的。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用学具把它们演示出来。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具的艺术魅力,让它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 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器”就是学具。而学具与教学方法是休戚相关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简单地把教材上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这时学具常常成为这种方法的“支持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好各种适当的“学具”,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绽放出精彩。

一、利用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而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靠一张嘴巴说,一支粉笔写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最大的效益就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选择。在数学中学具的使用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低年级数的组成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单靠老师讲学生听,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拿出学具小棒来摆,“7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这样一来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论。通过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实际操作,化抽象为实际,不但让学生很快掌握了“7”这个数的组成,而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练。

二、巧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想要实现认知目标,就要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传统教学手段对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仅局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提醒、板书、讲练结合等。而学具的展现方式直观,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可以形象的展现各种事物的过程、特点。因此,我们可用它来弥补教学中学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在教学“合理安排时间——烙饼问题”时,我紧紧抓住学习中的难点烙三张饼这个突破口,利用学具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让学生经历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使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的过程不但在每个学生的脑中再现,而且在每个学生的手中再现。为后续烙多个饼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烙饼问题”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讲解不多,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攻克了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难为易,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烙饼的本质所在,提高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使课堂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学具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学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然而,目前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具操作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学中以自己的教具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有的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有人称之为“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即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地动手摆一摆,表面是学生在操作,实质上并未达到操作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主动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既领悟到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验自我参与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利用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且经过了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还不容易遗忘。而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后,我又安排每个学生用学具七巧板进行拼图游戏。这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专心地拼,谁都想拼的种类多,拼的形状特别,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人、树、小动物……。在这个学具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运用学具,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学具的直观性并不满足于提供感性材料。其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启发积极的思维。充分和典型的感性材料会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正确思维,从而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创新,这是最终的目的。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为什么要除以2,使很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准备几组梯形纸片,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协作进行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在充分的摆弄之后,发现了梯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自己发现、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也按照这个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记住了梯形面积要除以2的道理。接着减少条件,只给学生一个“梯形”学具,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割、拼、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实践题,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操作活动,剪、拼,分割而成的图形都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学具,合理组织好操作过程,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具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中要避免过分依赖学具,甚至幻想用学具取代讲授,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只有合理的使用学具,有效的利用学具,才会为教学锦上添花。

上一篇:如何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途径之我见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