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热点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12 05:54:35

关于大学生热点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德育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学生中存在的许多热点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探讨和解决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教师有的放失地搞好教学和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可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践效果。加强“两课”教育、重视课堂讨论、加强课外德育教育是解决学生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德育教育;热点问题;解决途径

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在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个性强、思想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其中部分同学集体活动方面缺乏积极性,个人利益第一,品德修养较差。从学生学习态度看,有松劲情绪,其中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应该取消德育课、政治课;还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方面“及格万岁”对自己的要求极低。由此产生了具有学生特点的“热点问题”。

二、学生的“热点问题”

热点是指学生群体中产生并引起共鸣的积极关注和向往某一件事物的倾向性。由于受校园、社会、国际环境的影响,当学生个体兴奋点的发展和蔓延引起几个学生或多数同学的认同、响应、参与,便形成热点。如:“攀比热”、“勤工助学热”、“参加业余党校热”、“网吧热”、“早恋热”、“崇洋热”等。由此看出,热点既是学生最强烈的内在心理需要,又是引起学生心理和思想激荡与变化的媒体。一些热点是可以支持和提倡、引导的。但有的需要及时善于制止和反对、教育的。从以上列举的“热点问题”来看,德育教育面临着当代时代的挑战。

三、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分析“热点问题”

l、从心理学分析

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影响心理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个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从教育者角度探讨学生的“热点问题”,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从教育学分析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递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能达到德育目标。说明需要教师的责任性,学生的参与性。也就是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是使学生独立探索,把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目前改革开放中,受年龄的特点和环境的影响,学生思想处于波动阶段,他们迫切需要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他们;我们教育工作也需要给他们心服的解答。为此,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

四、“热点问题”探讨的方法、内容、途径

1、“热点问题”探讨的方法

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校园生活、社会看法、恋爱等问题进行测试。通过多途径,如:与课任教师、学生处、团委、宿舍管理人员、食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得到第一手材料。

2、“热点问题”调查的内容

首先,对社会的看法:同学们承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同学们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思想和金钱至上已成为当今社会见惯不怪的一大现象。的确,曾经一度被国人鄙视过的西方世界的“人情淡如水”已悄然的在中国的感情市场上找到了位置,人和人之间好象使用了假面具,统观整个社会,腐败现象严重,犯罪活动猖獗,犯罪手段残忍,致使社会风气不良。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使部分同学崇拜权力,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并产生了金钱万能的思想。而这些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需要通过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认清社会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对校园生活的看法:同学们普遍反映:学校生活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课外活动较少。希望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有条件和机会适当调整学习生活节奏。渴望能够在学校娱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广交朋友,增进友谊,交流信息;在活动中丰富知识,表现出学生追求生活多元化活跃思想。

最后,对恋爱的看法:同学们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业为主,应该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能把精力放在恋爱上。特别是靠父母不多的经济来源到学校学习,得来不易的钱不应该浪费在恋爱感情投资的消费上。而有的同学认为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只要有理想的人选可以相处。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恋爱持有好奇心,盲目攀比,致使圣洁的爱情被幼稚所困绕着,对于感情处于感性阶段的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正确树立恋爱观是义不容辞的教育工作。

通过调查研究,使我深刻认识到高校只是社会的一角,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国内外潮流的影响,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要条件是找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搞好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热点问题”解决的途径

首先,加强“两课”教育。通过主要的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牢固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针对部分学生“轻德重智”的前提下,讲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加强德育促进智育,不但不能削弱智育,而且会使智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其次,重视课堂讨论。为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和关心的话题,结合所学的知识,组织了课堂讨论。如:“对高消费”、“理想职业”、“金钱和权力”、“学历和能力”等,有助于帮助学生“热点问题”的解决。这些热点问题讨论,同学们可以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认真思考,各抒己见。在实践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搞好教学的重要保障。

再次,加强课外德育教育。重视和加强学校党团活动、劳动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节、专业实习等活动性德育教育活动;重视其他学科教学中育人的功能、学术讲座、宿舍生活班会等隐蔽性德育教育;重视校风、班风对学生渗透性的德育教育功能。

五、“热点问题”探讨的意义

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并针对学生思想状况,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多方面、多层次的“热点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德育课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明确学生学习德育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德育的战斗力、说服力、吸引力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疙瘩;有利于达到德育课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当然,热点问题探讨中,一定要掌握好原则,探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讨论的问题要与所学的知识或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并及时总结讨论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预期效果。另外,教育工作者要对“热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凡是积极的、正确的、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应该支持和提倡;相反,凡是消极的、错误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做疏导工作。

【作者简介】

罗红伟(1976-)男,陕西永寿人,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分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不同 下一篇:数字图书馆的虚拟化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