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立法的思考

时间:2022-09-12 05:19:37

读书立法的思考

【摘要】现代人阅读图书量严重不足,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世界问题。为了唤醒人们对人类文明成果地传承,读书立法势在必行。多么盼望:读书立法,天工抖擞,使阅读成为人类自发、自愿的行为,从而推动社会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读书立法 世界阅读日 内涵 底蕴 进步

现代人阅读图书量严重不足,这已是个全球现象,它与“凿壁借光”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呀!让我们通过一些鲜活的数据来看看这个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1、“不读书”已成世界问题

一份来自《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出版业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大概4成以上人不读书或少读书。可见,全球都面临“阅读和学习”问题,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

2、中国人不读书现象更为严重

据腾讯新闻报道,2012年,犹太人年人均阅读图书64本,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8.4本左右,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新加坡5本,而中国年人均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就这还是将教科书包括其中的,若除去教科书,13亿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连一本书都读不到。

3、中国人对阅读资源的浪费是世界少有的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库存量也雄居全球之首,但它的实际功效又怎样的?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算,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根据上海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2012年对全国40家出版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存、销比达到了8:2的惊人比例。中国图书出版率很高,但中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奇缺,藏书流通率却很低,这种特殊的矛盾似乎让人费解。

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每1.3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这个数字是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对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很少。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人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4、立法读书—促进读书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面对繁荣的出版业和阅读现状,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称的上是“有书也不看”的典范。古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典故我们还记忆犹新,被世人传颂。斗转星移,社会文明程度在提升,人们的阅读习惯却下降;我们还口口声声: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但实际坐下来宁静淡泊、屏气读书的又有几人?比起古代,现代社会书籍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相对于这么庞大的图书资源,人们的阅读量率显得微乎其微,严重滞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退化。人类通向进步、文明的梯子被闲置着,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所以读书学习,时代所迫,势在必行。

4.1 读书是人类吸收物质和精神养料的过程

敬爱的温总理曾讲:书不仅给人知识,更给人温暖和安全感。知识是精神层面的价值,温暖和安全感且当做物质层面的需求。如此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人类吸取精神和物质营养的双重过程。温总理在执政的十年间,无论是在大学的演讲,还是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经据典,文彩闪溢。试想:假如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广博的知识积淀,总理能将那么多经典诗句信手拈来,运用熨贴吗?

4.2 读书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重要性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无论是社会形态地更替,还是时代变迁发展,都源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猿人需要解决吃这一基本的生活需求,摘野果变爬行为自立走;用火变生肉为熟食(物质需求),语言文字(精神需求)的出现,使人类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文明、进步。人类社会离开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何谈进化、进步与发展?

4.3 知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髓

知识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结晶,是一个人的内涵与品位地再现,也是一个社会、时代的底蕴与风貌地体现。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空乏,即便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后盾和支撑,终究还是缺少内涵和底蕴,像空架子,是纸老虎,不堪一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内涵的强大远比物质基础的强大更坚固,更根深蒂固。

4.4 读书立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现代人阅读量严重不足,这一现象虽然不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它可蚕食人类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形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如空中小小的一只飞鸟有可能使庞大的飞机失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阅读日,中国2013年也将阅读立法。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种做法都是解决现实矛盾的一种方法。人们不能自觉、自愿阅读,接纳社会进步的成果,也只能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约束。此情此景,一定会使我们的先哲们涕笑皆非,匪夷所思。他们也许会问:“读书是自修自养自护自爱自发行为,为什么你们靠立法来执行呢?今天图书如此丰富,照明设施这般先进,读书环境何等优越,你们为什么不读书?你们的业余时间为什么用于聊天、唱歌、喝咖啡、打麻将?这是何等的浪费呀!这是对青春和生命的透支,是一种慢性的自杀”。古人的声音,让我们汗颜、可怕、可悲。

当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开后,国人激动、欣喜,中国终于实现了诺奖零地突破。但兴奋之余,又有多少人静下心来读经典、读莫言呢?难怪莫言一再呼吁:希望他的获奖能激发起国人的阅读热情。读书学习,时代所迫,国之所需。我们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好学习的新人;再号召孩子们影响带动家长看书阅读,形成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家长,学校带家庭,家庭带社会的良好读书学习氛围。

立法读书—促进读书的一种不得已选择。多么盼望:读书立法,天工抖擞,使阅读成为人类自发、自愿的行为,从而推动社会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 下一篇: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在译文中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