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释文辩误》版本考

时间:2022-09-12 03:17:52

[摘要]论文介绍了胡三省的生平,并对其《通鉴释文辩误》的成书和版本做一考述。

[关键词]胡三省;成书;版本

一、胡三省生平

胡三省(1230-1302),浙江宁海人。名满孙,字景参,一字身之,晚年自号知安老人。以居室凭涧,多古梅,又称梅涧先生。父胡钥笃爱史学,人称“山泽遗才”。胡三省自幼好学,功课之余攻读《通鉴》。其父有感于《通鉴》各家注本乖谬甚多,有期托勘误《通鉴》之嘱。胡三省十五岁时,父死,家境艰难,然为学益加勤奋。

宝四年(1256),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第,授吉州泰和尉,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得罪庆元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不久,以“文学行谊”被荐,授杨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应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任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经考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咸淳六年(1270),因母去世,离任回家治丧。丧服满后,改知安庆府怀宁县。同年,因李庭芝调任,胡三省才从淮回杭州。

三省在案牍之余,致力于《通鉴》的勘校工作。虽公事冗繁,仍坚持不懈。宦游所至,见有不同版本之《通鉴》,务必搜罗;遇有《通鉴》方家,即登门求教。在杭时,已编就《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论著十篇。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闻其名,出重金聘请胡三省校勘《通鉴》,以教授弟子,后又荐入贾似道府中,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升朝奉郎。翌年,改任幕僚,从军江上,但与贾不合。是年,贾似道督师芜湖,大败于吕港。宋军溃散后,三省返宁海,自此长期匿于乡里,隐居著书,直至终年。

德二年(1276),元军陷临,宁海亦遭兵祸。胡三省携眷迁新昌。不幸《资治通鉴广注》在战乱中散失。三省变卖家产,再购《通鉴》,发愤重新作注。从此闭门绝客,日夜奋笔,终成《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通鉴释文辩误》十二卷,《通鉴小学》二卷,另有《竹素园稿》一百卷。

二、《资治通鉴音注》成书及版本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前,原有刘安世的《通鉴音义》十卷,已散失不传,继有蜀人史作《通鉴释文》,之后又有伪托司马光之子司马康的注本,因版本出于海陵,人称海陵本。此外,还有书坊请学究撰注的费氏本。后二种版本与史的《通鉴释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抄袭史的《释文》。胡三省认为史等对《通鉴》的注释“多浅陋,甚至于不考《通鉴》上下本文而妄为之说,有不得其句者,有不得其字者。”所以他在发愤为《资治通鉴》作音注外,对史的《通鉴释文》作了《通鉴释文辩误》,“悉以疏之于前,读者详之,其真伪可见矣。”据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后序》称:“丁亥,春,天台胡三省身之父书。”可知该书成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据元袁桷《师友渊源录》云:“己丑(1289)寇作,以是书藏窖中得免。定注今在家。”可见清容作渊源录时,其书尚未印行,仍为其手稿。

《通鉴释文辩误》被收入《资治通鉴音注》中,自至元二十七年(1290)刊刻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印制,因此绵延不绝。我们所能看到的《通鉴释文辩误》版本,有以下几种系统:

(一)元刻本。现存元刻本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即据原兴文署刻本重刻,亦元时官刊最善之本也,刻印俱佳。

(二)明修本。有名弘治元年(1488)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补刻本。此本黑白口兼有,四周双边,双鱼尾,有刻工。明天启五年(1625)陈仁锡刻豹变斋印本,又称通鉴全书本。明万历二十年(1592)新安吴勉学校刻本,该本字划端庄,墨色极佳,刊刻颇精。

(三)清刻本。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江西潘阳胡克家升任江苏巡抚翻雕印行,流行最广。道光间,番禺任氏翻刻胡克家仿元本。

(四)民国本。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大中书局影印清嘉庆二十一年胡氏重刻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均据潘阳胡氏本为底本,基本保持了胡刻本的原貌。

参考文献:

[1]林朝会.胡三省.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年2月.

[2]张常明.《资治通鉴音注》版本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

[3]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后序.资治通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4]胡三省.宁海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4.

上一篇:主题阅读:品味幸福 下一篇:图书馆员素养:职业精神与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