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感怀 第6期

时间:2022-09-12 02:19:17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想念。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照路程,黑夜里想你照路程。”这是一首当年传遍神州的老歌,踏上遵义之旅,这首歌的旋律就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当然也是第一次到遵义了。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遵义似乎并不那么陌生。原因很简单,红军长征后的1935年1月,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最高层的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黔北小城遵义从此名垂青史,也使遵义的一座两层小砖楼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建筑之一。

几十年来,这一建筑出现在图书、画片、银幕、荧屏、邮票、展览中的次数实在是太高了。

从事党史工作多年,思想中的红色情愫更深更浓一些,自然对遵义的情感会更重一些。车到遵义,我急不可耐地寻找那座令人熟悉的两层小楼。

来到会址前,并没能看见那座熟悉的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金匾,据讲解员介绍,这是1964年11月题写的,是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由此可见遵义会议在心中的份量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的伟大意义,许多人都能够背诵: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走进院落,那座小楼清晰地展现在视野里。在讲解员的介绍和说明中,我了解到,遵义会议会址座落在遵义老城子尹路东侧,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可以看得出,这一定是当时遵义城里最豪华的建筑。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一局即驻在这幢楼房里。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随着参观的人流依次瞻仰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军委副主席的办公室兼住室、红军总司令与军委直属队指导员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以及红军总参谋长的办公室兼住室、军委总部参谋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住室、从外地赶来参加遵义会议的刘少奇、李卓然、、杨尚昆的房间和当年在军委总司令部工作的作战局长彭雪枫的办公室兼住室以及作战局的参谋人员孔石泉、罗舜初、黄鹄显等的住室。

驻足在会议室的旧址前,我认真地倾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参加会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高级军事指挥员的形象在我的眼前一一显现:、、、、陈云、博古、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李富春、、聂荣臻、、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

参观的人流一批批地走过,我还留恋着不愿离开,注视着楼上的一间长方形小客厅。这里的面积不大,被20只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和会议桌挤得满满的。当年出席会议的人员就坐在这里,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船。

站在这里,伴随脑海中那首老歌的旋律,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想起了从党史书籍中了解到的那个中国革命特殊年代的历史:1934年10月,在军队第五次“围剿”的重压下,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北上长征。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血战湘江后的悲情,笼罩着这支历经劫难、屡遭重创、缺弹少粮、疲惫不堪的远征之师。广大干部和红军战士眼见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连连失利和陷入的绝境,逐渐认识到这是排斥以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盼望着重新指挥红军,盼望着摆脱被动的困境。文中开头的那首老歌,就是描写红军将士这种心境的。

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谁来挽救?谁来指航?

在王稼祥、、、的支持下,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这里召开了。握有军事指挥权的博古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报告中,强调客观,不承认是他和李德压制正确意见,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造成了如此被动的局面。在军事报告中主动承担责任,指出了军事领导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是红军陷入被动的主要原因,同时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在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中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作了长篇发言,对两人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王稼祥、、、刘少奇在会上明确表态,支持提出的意见。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来成立了由、、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这时的,集党、政、军职务于一身,确立了在中国革命中的核心地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的指挥下,中央红军重整旗鼓,展开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为阻止红军北进四川或东出湖南,调集十几万兵力向遵义地区合围,企图围歼红军。运用高超的指挥艺术,带领红军四渡赤水,粉碎了围歼红军于川、黔、滇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此后,“用兵如神”的,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指挥红军驰骋在千山万水之间。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把艰难困苦踩在了脚下,以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书写了娄山关大捷,乌江飞渡,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踏过水草地,抢夺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吴起镇会师等壮丽的篇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缓步走下楼梯,对面墙上的《七律・长征》醒目耀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对铁流两万五千里伟大壮举的艺术再现,也是对遵义会议伟大意义最好的诠释和礼赞。

我的思绪还在延续,抬头再次仰望这座承载过沉重历史的小楼,想到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我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信念,独立自主,团结民主,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就是因为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的党才能在遵义会议上敢于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从中国革命的国情出发,不再迷信王明、博古这一批所谓的“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批判并纠正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把给党和革命带来沉重灾难的博古、李德从中央的决策地位上拉下来。推选出了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这就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正是从这时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民主革命走向了社会主义的今天。

就是因为有了坚定信念,独立自主的精神,我们的党才能在那样困难的境地中,摆脱军队的围追堵截,扭转了不利局面,取得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在信念的支撑下,在没有外来支援的情况下,我们党独立自主完成的。掩埋在遵义英雄山上的那些红军烈士和此后牺牲的成千上万的先烈,他们为什么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在枪林弹雨中与敌厮杀?靠得就是坚定的信念,他们甘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坚定信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来告慰这些为了今天而逝去的英灵。

就是因为有了团结民主,务求必胜的精神,我们党才有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才有了领导地位的确立。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党的领导层中的大多数同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代表了广大红军将士意愿,从而敢于坚持真理,向错误提出挑战,聚集在同志周围,形成了革命重大转折的新局面。试想,如果没有民主团结,能撼动共产国际支持的掌握领导大权的王明、博古吗?毋庸置疑,答案是相当清楚的。从遵义会议到今天,党的团结一直是取得胜利的保证,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保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形势下,必须发扬遵义会议的精神,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告别了遵义,我突然领悟到了“一代伟人从这里崛起”的真谛。

上一篇:王云峰站在全国商业改革的潮头 下一篇:对创立广东经济特区有大功的吴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