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9-12 01:53:51

关于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一点思考

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在数学中,学困生的“困”主要体现在: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不善语言思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思维上有惰性……

例1:周同学是个很活泼的女生,和同学、老师交流时一套一套的。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当同学在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时,她表现得非常积极:一边“指导”着同组的同学要如何做,一边和旁边组的同学交流意见。可惜的是,同组中有一个“权威”,所以没人愿意听她的意见。到了合作的后期,她只能蔫蔫地趴桌子上了……

例2:胡同学是新转来的。因为有明显的口音,所以平时沉默寡言,一个人在座位上认真学习。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要求同桌合作,摆摆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有多少个),她的同桌一边兴致勃勃地询问着他的意见,一边展示着自己的想法。胡同学很高兴地嗯嗯着,随着同桌的想法摆来摆去,就是不发表意见。找出的答案和规律,其实99%来源于他的同桌。

从观察中可以发现,这两位同学是不愿意参与吗?不是的!是思维迟钝不能解决吗?不是的!是合作者不要他(她)参与吗?不是的!那么,这样的合作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们可以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作为合作的“提议者”,你是如何理解和对待学困生的合作学习的?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常见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往往存在三个误区:

1.一般是按照位置分成2~6人合作小组,认为坐在一起就能形成合作小组。然而,将学生分配到一起并不足以在学生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分工,学生会缺乏主动合作的动机。

例如,在“3的倍数特征”这节课中,教师要求完成以下赘霾街璧暮献餮习:①根据刚才的拨珠,提出猜想并写下来。②用黑板上的数验证你的猜想。③自己举个较大的数验证猜想。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以小组的方式相互讨论以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但是给学生布置的是个体可以完成的任务,最终的成果汇报工作也是完全按照个体完成任务的情况来看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能力的学生没有动机去主动帮助其他遇到问题的同学,学困生也没有“必须完成”的动力。

2.将合作学习简化为让学生坐在一起无结构的讨论,或者设置一些简单的行为合作。这些讨论和行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行动得快快乐乐,但学生的对话和行为实际上是非常松散而空洞的。学困生只处于边缘地位,被孤立在讨论之外,他们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这是教师需要预知并且想办法避免的。

3.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中,都是将此作为整个课堂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并且希望通过合作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合作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对目标、方式、分工等有合理的制定和分配。研究得出的目标也不一定是正确和教师想要的――这是教师必须树立的观念。

二是作为合作的组织者,你是否做好了合作学习前的工作?

作为合格的组织者,你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工作:

1.合理的分组和分工。不要简单地按座位分组,而是要根据学生个人意愿、性格特点、合作内容方式等综合考虑,如有必要可以适当地干预。对学困生要发掘他们的特长和特点,让同组学生乐于接受他们。

2.适当展开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明确的目标。在最初,这些可以由教师选择,但是随着学生对合作学习认识的深入,也可以由学生参与和制定,甚至可以制定个人目标,这对学困生的进步是有益的。

3.让学生了解一些合作的注意点。如,认识到个人任务的重要性,以促进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要如何开展;在合作学习中,要如何对待不同意见等。尤其是在有鲜明个性的学困生所在小组,教师可对同组学生有一定的提醒和探讨。

三是作为合作的监督和评价者,你让学生收获到合作的快乐了吗?

目前来说,大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比较系统、完整的、针对小组或者个人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而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对小组合作目标完成度的笼统评价。这种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来说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明确态度。对于学困生来说,抵消不了自己勇于参与之后带来的负面可能(参例1)。

四是作为合作的参与者,你让学生了解合作的过程了吗?

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其间会产生种种无法预知的因素阻碍小组学习的推进。教师需要对学习进程中可以预知的事件与阶段有清醒的认识,有一定的前瞻性,将合作学习推进的路径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合作活动必要的技巧和方式。对待学困生,要让其意识到:“我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将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完成度。”并且在必要时能提醒和帮助。

在合作活动中,对学困生来说,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应特别注意:

1.要建立自信,让学生相信我能行。要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标准不是完成合作目的,而是对整个环节的综合性考察。

2.要采用“多能力策略”制定小组内容和任务,努力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其影响力。3.要制定“平等参与,互相帮助”的合作规范,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将整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综合运用,避免评价不到位影响到学生情绪。

4.要适当辅助。可以是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助,也可以是组内成员之间的。

学困生的合作学习,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参与的过程;不在于开展了多少有效的活动,而在于开展了多少有益活动;不在于学到了多少,而在于培养他们的信心和能力。作为教师,不能把他们作为负担,不能忽略这些人的需求。记住:“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苏霍姆林斯基。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八坼小学 江苏]

上一篇:游戏组织技巧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分析 下一篇:“赏识”与“惩戒”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