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连坎多前行难 填石铺路通坦途

时间:2022-09-12 01:43:16

沟连坎多前行难 填石铺路通坦途

[摘 要] 在高中新课程历史高效课堂构建中,只有准确诊断其主要制约因素,才能收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 教学诊断 高效课堂

新课标的实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从体例到内容都发生了全新变化,课堂教学也随之变革。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教学实效的因素,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确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寻找制约影响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缺乏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知识储备和通史常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和贮存,为了达到某种学习目的,人脑将贮存的信息或知识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即获得新的知识。而知识重新建构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原理告诉我们,新知识的获取都是以原有知识为固定点,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性或联系同化新的知识,成为新的同化固定点,原有知识掌握较多者,接受新知识就比较容易,学习效率相应较高。这足以说明原有知识经验即学业基础对学业发展的重要性。

现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变化表现在体例上由中外通史体例变为模块专题体例,历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受到削弱。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而且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成果和史学新理论。因此,学习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知识载体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能量储备不足,如阅读处理历史材料的文字障碍、学习所需要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科普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及体现教材理念的“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新的史学理论。二是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应具备的中外通史知识的缺失。以模块专题为特点的高中历史教材体例重点突出中外历史上社会各领域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思想文化成果等,但这些重大史实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去把握,才能深刻理解其发生的必然性、造成的结果及其原因、产生的重大影响和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缺乏必备的理论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重点在于理解重大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作用、影响的正确评价。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理论和观点。如: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联系与发展的原理等理论知识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分析导致重大历史现象结果的原因,用两点论方法、实践标准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客观评价重大历史现象的地位、影响等。但有关这些理论知识的政治学科“哲学生活”却安排在高二下期政治必修4中,很显然作为理论工具的政治课学习与应用其理论的历史课严重脱节。学生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完成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入木三分,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

三、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不良影响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以往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各版本以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各自的教材特色,但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除文字描述外,还包括地图、表格、图片、示意图、页眉启示等,要求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侧面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积极探索、主动求知、敢于质疑、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养成了懒惰、保守的学习习惯,处处唯老师是从,而不去积极探讨。这种封闭的、被动的、应付式的学习方式,缺乏强劲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动的、开放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对立的,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缺少正确的学习方略

学习方略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和谋略,它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智慧的体现。它包括系统的学习规划、摄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解疑释难的策略、巩固提高能力的手段等等。是否拥有正确的学习方略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学科作业相对较多,使学生疲于应付,缺乏对知识的理性思考,不能采用有效的学习方略,导致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认知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的质量,大大制约了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诊断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对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我们要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唤醒学生、激励学生,给学生点燃希望,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0)

2.周卫勇编著《怎样上好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作者单位: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上一篇: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应遵循的原则 下一篇:“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