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视角下环境污染防治的新思路

时间:2022-09-12 01:30:22

SWOT视角下环境污染防治的新思路

[摘要] 在九江挺进八里湖,营造大九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八里湖新区以其优良的自然环境被打造成为未来的“水乡名称,生态绿岛”。本文基于对九江八里湖新区的现状分析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提出应对陆源、水体、空气污染的措施和发展绿色交通、生态游憩的新思路。

一、八里湖新区环境污染防治SWOT分析

(一)Strength 优势:

其一、区位优势:八里湖新区东侧毗邻九江市区西面,南至九园路,西侧为赛湖及沙北编组站,北抵长江大堤。八里湖区域紧密结合把湖口、星子、瑞昌、九江县四个大的组团沟通联系城东港区、城区港区等。

其二、地理优势:区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达52平方公里。区内有八里湖、赛湖、面朝长江背依庐山。八里湖区内环湖地带丘陵起伏,自然植被茂密,视野开阔通透,空气清新。有庐山为背景,山水相映成辉,整体景观多层次有纵深。

其三、环境优势:八里湖新区开发前都为农田,滩涂。湖面渔民以打渔为生。水草丰盛,山林茂密,自然资源丰富,未受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染,再加上“两湖一江一山”的独特山水格局,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优良依托。大面积水体,沙洲,岛屿,滩涂,岸基和山体,美化未来城市景观,为居民提供观赏休憩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并且适度开发利用可为九江旅游城市形象加分。开发新的旅游娱乐项目也潜力巨大。

(二) Weakness 弱势

1、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低

目前普遍公民对日常环保的概念仅局限于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山体,不污染水资源等比较浅显的层面。对日常出行、购物、娱乐等产生资源消耗及废品污染行为的不易察觉,并且对于一些污染行为没有强烈的群众监督意识。

2、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作为资源消耗和废气废水等产生的主体,大部分企业在节能减排净化污染物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管理薄弱。而且环保技术研发需要长时间高费用,新区内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开发或引进尖端技术设备,从而导致大量未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工业污染物排入自然。

3、缺乏远见性,环保政策不完善

在八里湖新区的规划中,出现多起重复建设现象,如刚建成不久甚至未完成的建筑遭到拆除重新规划建设。这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并且产生更多的建筑垃圾,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目前,政府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企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费低于污染治理的费用。

(三)Opportunity 机会

在九江市挺进八里湖时代,建设大九江的背景下,九江市政府对八里湖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这无疑是八里湖高效率高质量建设的巨大支持。并且,从政府到普通公民都意识到八里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利用,将八里湖新区定位为以生活居住、休闲渡假及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具备九江水乡名城特色的生态绿岛。

(四)Threat 威胁

有开发利用就有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八里湖新区的建成,未来城市中心将迁移至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居民、车辆、商业等,给新城区带来巨大的城市压力。目前,八里湖新区大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湖边堆放着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导致水质污染。路面扬尘严重,地表也四处堆放的建筑和生活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建设生态环保新区的一大难题。原在湖水中的人工养鱼业也给八里湖水留下了大量化学肥料,在老渔民眼里,八里湖已不再是那个湖水清澈可饮用的原生态八里湖了。

二、八里湖新区存在的潜在环境污染问题

当今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不仅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更是成为制约各国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同样面临着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使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受到制约,也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九江市在从两湖走向八里湖时代中,八里湖新区面临着陆源污染、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方面的问题。

(一)八里湖新区存在的陆源污染问题

第一,新区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使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导致新区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第二,新区开发的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垃圾被施工单位沿着空地、道路两旁、江边甚至湖边卸放,不仅破坏环保美感,而且影响市容市貌、危害居民健康,还有一部分建筑废弃物基本上未作任何处理就运往市郊和乡村进行露天堆放或填埋,不仅占用大量耕地,在清运及堆放过程中产生的遗撒和粉尘飞扬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二)八里湖新区存在的水体污染问题

其一,八里湖水现状。目前规划建设的九江出口加工区,昆山工业区,综合工业园,沙城工业园都在八里湖上游,庐山区的所有污水经过十里河流入八里湖,整个沙河的污水流入八里湖,整个庐山山上的污水通过剪刀峡流入八里湖,八里湖的水现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其二,污水排放情况。全市污染物排放入湖的总量居高不下,工业企业污染源的达标还处于低水平、低标准阶段,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结构发生变化,排入八里湖的污水中,城市生活污水已占废水总排放量的50%以上。

其三,湖区周围垃圾、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呈扩大与加重趋势。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流入八里湖导致湖面的白色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药、化肥经过各种渠道流入八里湖后导致了八里湖水体富营养化。

(三)八里湖新区存在的空气污染问题

其一,九江市有几个大烟囱,电厂三个,石化总厂一个(还有几个小的),化纤厂4个,昌河新增加一个。从庐山向下看,总觉得这些烟囱碍眼,且每天都排放出大量的黑烟,与庐山不协调,与九江是个旅游城市不协调。

其二,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呈上升趋势。建筑施工及其固体废弃物的露天堆放形成扬尘造成二次污染。城市噪声扰民和油烟污染较为普遍,已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

三、九江市八里湖新区环境污染防治新思路

(一)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1、陆源污染的应对措施:

第一、对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干湿两分法”,即把垃圾按照“大类粗分、干湿分离”的原则分类,将垃圾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干垃圾主要为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织物和瓶罐等固体不含水或含水量较少的垃圾。湿垃圾主要指厨房产生的剩饭菜、鱼骨、鱼鳞、动物内脏、菜梗菜叶、水果皮、果核籽、废弃茶叶渣、过期食物等含水率较高的食物性垃圾(统称厨余垃圾)。垃圾分类投放后,干垃圾运输到垃圾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雇佣专人对垃圾进行详细分类,可回收利用的依类别进入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变废为宝;不可利用部分则填埋或焚烧。湿垃圾统一收集后运输到堆肥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

第二、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建立废旧电池的回收贮存体系。力争建设一个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推行绿色消费,消除白色污染。

2、水体污染的应对措施:

首先,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沿湖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单独治理或预处理,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确保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

其次,调整工业布局。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有限,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自净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水污染的作用。在八里湖地区不应再兴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对于用水量,污染严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应采用关、停、并、转的措施。

最后,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规划前必须切实查清水资源总量及水质状况,如果需要水量超过水资源总量时,应采取相应的给水和污染水处理措施,并采取蓄水、保水、再生、回用等措施,以保证弥补供水不足。

3、空气污染的应对措施:

第一,普及清洁能源的使用,控制煤烟型污染,发展清洁能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减少直接消费煤炭, 提高使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进一步加大城市机动车尾气防治力度,鼓励开发、使用清洁燃料车辆,加强机动车尾气的年检和路检,努力实施绿色公交战略。

第二,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防治工业废气污染。采用技术起点高的清洁工艺, 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减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

第三,加强城市二次扬尘的监督管理,创建绿色文明施工工地。建筑工地实行封闭施工,封闭运输和封闭堆放。市政工程实现全程围栏施工,使施工工地二次扬尘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小区绿化配套工程的建设,消除建成区内地面,减少地面扬尘污染。

(二)发展绿色交通系统

1、大力发展大载量、无污染、速度快的绿色交通工具――天然气汽车

天然气汽车现已有压缩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液化天然气汽车三种。天然气汽车也称双燃料汽车,因为目前的天然气汽车多是在汽油车的基础上改装的, 也可烧油。这种天然气汽车每百公里消耗的燃料费只有过去的一半; 而废气排放量减少了9 0%。若是在九江,以八里湖新区为试点,逐步将公共汽车改装成液化气汽车,将出租车也改装成液化气出租车,将有效改善八里湖新区的空气质量。

2、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在八里湖新区的各个人口集聚区(社区、学校出入口,公交站点、大型公建商业区中心、旅游景点等)规划出一些停放自行车的点,每个租赁点放置30辆左右自行车,建立”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租赁点的自行车。需要使用这些公共自行车的市民,只需向任何一个租赁站提供一定数额的预付押金或信用卡及个人资料即可使用。自行车的收费标准因时间而定,如果租赁时间超出半小时,每30分钟的收费将出现成倍递增,以鼓励人们提高自行车的使用效率。这套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每辆自行车都单独有一个与之配套的锁车装置和租、还车的读卡器(固定在地上的,不能移动)。整个系统是连网的,骑到任何一个租赁点都可以还车,非常方便。

3、推行公交优先政策

建立公交优先系统,实现公共交通的设施优先、安全优先、观念优先、效率优先和管理优先,研究以换乘为主的公交布局,设立高效的公交专用道;协调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方便换乘和合理收费,建立完整的交通策略计划;配合城市的长期发展、土地使用及财政能力进行公共交通的综合规划。

(三)生态游憩规划

根据八里湖的地貌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绿地、山体植被,使城市与绿水相伴,与青山相融,与八里湖原生态自然环境相和谐。强调生态源的保育、河道的自然恢复、驳岸的生态化,改造、打通湖区生态走廊,建立各种生态模块,利用湿地建造生态公园,形成八里湖生态和谐城市滨水景观。完善城市滨水区生态功能,形成环、楔、廊、点、线、面相结合的结构化模式的城市园林绿色生态系统。彰显本土植物特色,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带。

首先,保持自然资源的原始性、真实性。生态游憩通常以自然资源为依托,是原生或已被保护好的生态系统。它极其脆弱,易被破坏或退化。在开发和建设生态游憩过程中,应尽量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提供原生“真品”和“精品”,避免大破坏大建设,遏制因开发造成的污染。

其次,合理的生态容量,控制游憩区的规模。游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环是在所难免的,因而需要确定合理的生态容量,控制游憩区规模,尤其在开发之初应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这对保护原生态资源、减少游憩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为有利的。

再次,坚持“最小”原则。在生态游憩区的最初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最小”原则,即建设简单且实用的设施,做到最小的能源和材料消耗等。换言之,如果不是绝对必要的构筑物则坚决不建;必须兴建的设施,如管理服务站、公厕、垃圾箱、指示牌指示灯等,在材料、质感、形态、色彩、体重等方面尽量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最后,实行资金回投,生态补偿原则。在经营生态游憩产品所得利润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回投到环境保护之中。修复因游憩活动和非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保证原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沈清基编.《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44-382.

[2]郑毅主编.《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34-550.

[3]李博主编.《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7-359.

[4]《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5]黄志斌、工效华,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03.

上一篇:从《娱乐至死》反思当代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 下一篇:维吾尔族农村男女性生育意愿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