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学前专业实习生教学活动评价技巧研究

时间:2022-09-12 12:27:33

五年制学前专业实习生教学活动评价技巧研究

【摘要】评价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理念、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幼儿园实习中的活动评价现状为例,很多实习生存在评价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因此,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应在加强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实践力度,观察幼儿、研习教材、关注生活细节、感悟幼儿情感,提升自身评价技巧。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评价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73-02

【作者简介】张华,常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常州,213000)师范教育专业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阶段,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相关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高职生时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见、实习活动,在五年时间里既有与课程结合的半日见习,还有在二年级下和四年级上两学期的回乡见习(时长一周),以及第五年的整年实习,这些见、实习为“准教师”进入幼儿园奠定了基础。

然而,教师在第五年的实习指导中发现,在学校四年的专业理论引领下,实习生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基本达到了要求。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部分实习生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评价语尚处于低水平和低层次状态,与学科内容及幼儿实际脱节现象尤为突出,更有些评价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评价时盲目表扬,缺乏严谨性;评价内容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评价话语简单笼统,缺乏有效性。为了使评价语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将其培养成学前教育的主力军,本文就五年制学前专业实习生活动评价语的提升策略做初步的思考。

一、关注年龄特征,提高评价的明确性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以直觉思维为主导的年龄阶段。为了使活动顺利地开展,教师可以发出一些明确的指令评价使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此时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或怎样去做。如“请你再大声些”“老师喜欢坚强、敢于挑战的小朋友”“请你自觉按照队伍排队吧”“小朋友想好答案后,举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上课了,请小朋友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等。事实证明,明确、肯定的评价往往比模糊唆的命令更为有效,幼儿更能够根据教师的指令迅速做出反应,教师也可以更为顺畅地进行接下来的活动,这样就更容易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二、深入把握教材,增强评价的指导性

教材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资源,但起码是基本载体。许多的活动评价语“千人一面”“简单笼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实习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尚停留在浅表层面上,缺乏内在的、有深度的挖掘。深入钻研并准确把握教材,是教师提升活动评价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指导性地实施评价。不管活动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发挥积极的启发和诱导作用。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活动课“圆圆的东西”,在课中,实习生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圆的东西,于是小朋友说“钟是圆的”“数字零也是圆的”,实习生仅评价一句“真不错”,再无其他评语或引导性问题,可见该名实习生没有捕捉到这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未能给出指导性的评价意见。究其原因,实习教师在活动前没有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数学语言的表述上不够严谨,没有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应该教给小朋友规范的完整表述:“钟面是圆的”“数字零是椭圆”。

三、善于观察幼儿,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有意义的活动评价需要紧扣学科特点,密切联系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用心关注活动的动态生成。在组织活动时,很多因素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是教师课前所难以预料的。因此,除了充分预设,活动中还要善于观察与倾听,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发挥其积极的促进功能,这是教师提升活动评价的关键。如某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课“数数的小本领”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愿意将你们数的结果与大家共享吗?

幼:我眼睛一看就知道有2幢房子。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目测能力很好。

幼:我用左边3棵树加上右边1棵树,3+1=4,就知道有4棵树。

师:你能在数的时候用方位左边、右边来帮助数数,这个办法真棒!

幼:我在数兔子时也是先数下面4只,再数上面3只,4+3=7,就知道有7只兔子。

师:他是从左往右数,你是从下往上数,这两种方法异曲同工,都很棒。

幼:我数了一组红花有5朵,一共有这样的4组,四五二十,我就知道有20朵红花。

师:四五二十,乘法口诀你都会了,真了不起!那不用乘法口诀来数,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幼:我是5个5个数的,下面5、10,上面15、20。

师:加入方位,从下往上数就一个也不漏了。这种方法也很好。

幼:我看见盒子里第一排有4个鸡蛋,推算出第二排也有4个鸡蛋,4+4=8,就知道一共有8个鸡蛋。

师:别人要数两排,你只要数一排,就推算出总个数,这种方法又快捷又巧妙!

四、尊重生活经验,促进评价的针对性

幼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时活动评价水平的低下,使很多幼儿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仍然停留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而在上述“数数的小本领”这一活动中,老师不仅充分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还就各种数法给予了各种发展性的评价,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评价,教师引导幼儿在数数时与方位相联系,把新知识有机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进一步规范相关的数学操作程序与方法,使数学教学活动更科学严谨。

五、把握思维活动,强化评价的渗透性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幼儿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地位,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需要感性活动的支撑,但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各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幼儿的思维水平不仅体现在个性化思维上,还体现在思维强度、广度与深度上,更体现在前后知识与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上,以及认知策略的优化与数学思想的渗透上。如上述“数数的小本领”这一教学活动片段中,当有幼儿说到“我看见盒子里第一排有4个鸡蛋,推算出第二排也有4个鸡蛋,4+4=8,就知道一共有8个鸡蛋”时,老师马上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与比较:“别人要数两排,你只要数一排,就推算出总个数,这种推算的方法又快捷又巧妙。”由此渗透数学上重要的推算思想,实现计算方法的优化。其间,教学过程与活动评价融为一体。可见,在教师智慧的评价与引领下,幼儿不仅加深了数学理解,也实现了思维水平的再发展。

六、感悟情感体验,注重评价的内化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不是源自外在的激励,而是源于内在的“奖赏”,是自己给予自己的成功反馈,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断激励幼儿再次投入新的探索活动,成为幼儿持续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表面看来,“数数的小本领”这一活动中“很好”“真棒”“很巧妙”等简单的评价用语并没有什么新鲜与特别之处,但前后联系起来不难看出,教师赋予了这些词以具体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你能在数的时候用方位左边、右边来帮助数数,这个办法真棒!”“他是从左往右数,你是从下往上数,这两种方法异曲同工,都很棒。”“别人要数两排,你只要数一排,就算出总个数,这种推算的方法又快捷又巧妙!”活动评价不再简单而空洞,活动评价也不再是简单的表扬激励,而是对方法的认同,对数学思考的认同。这种认同进而内化为幼儿学习活动中更深刻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普职融通”的三个必要条件 下一篇:体验式学习在高中语文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