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企业5S管理制度,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时间:2022-09-12 12:20:11

引进企业5S管理制度,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摘 要]中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在保证原有制度完整性的基础上,借鉴企业5S管理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课堂上、实习课上引入企业5S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素养,丰富了中职校园精神文化。

[关键词]中职教育 5S管理 零距离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15-01

一、背景

2010年5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共建的原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九十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教育发展风起云涌,高等教育高速度地跨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和冲击。中职学校由于生源变化带来了教育难度和管理成本大幅度提高等问题,使各中职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中职学校只有通过自身改造建设,将自身做大做强,不断加强管理,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提升学校品牌,才能提升竞争力,抓住机遇,赢得发展。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5S管理运作,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升学校品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着力点。

二、概念

所谓5S,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提高素养的活动。由于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在日语的罗马拼音中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5S可以说是教育、启发、养成良好“工作习惯”。以获得高品质工作环境、工作成果的最有效的方法。

5S的定义,不是个别独立,而是彼此互相关联,缺一不可。整理、整顿、清扫是进行日常5S活动的具体内容;清洁则是对整理、整顿、清扫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便能够使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得以持续开展,保持好的整理、整顿、清扫水平;素养则是要求员工建立自律精神,养成自觉进行5S活动的良好习惯。

根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的公司在推行5S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Safety)一项,形成“6S”,也有的企业加上节约(Save)、习惯化(Shiukanka)、服务(Service)及坚持(Shikoku),形成“10S”,其内容隐含了ISO 9001,ISO 14001和OSAHS 18001的范畴,国内不少企业在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导入5S管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6S”、“10S”都是从“5S”里延伸出来的。

三、意义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能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和融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中职教育具有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学生一毕业就要上岗、工作,但从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因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最终离开企业。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更多的是不适应企业文化导致的心理差异、文化差异、习惯差异、经验不足等带来的“不适应”。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校学习的是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的情景与进入企业后的情景形成巨大的反差。

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普遍存在于中职毕业生当中的“不适应”现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依托企业,面向企业基层,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站在企业的视角,将企业文化融合进校园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使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实用的技能,从而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从学校角度而言,实现了学生零过度就业。中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就业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业就是中职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大都在企业一线工作,毕业生不仅技能素质高,而且能较快适应企业文化,造就坚实的发展基础,实现了学生零过度就业。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可以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刚出校门的中职学生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往往难以迅速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跳槽频繁。融合企业文化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企业业文化适用性得到了明显地提高,省却了岗前对新员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且新员工更容易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四、切入点

1、开设5S管理方面的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企业化教育与管理,在制度文化层面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上课即上岗,上课即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即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管理制度与要求。

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老师们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就置身于企业的发展和要求之中。

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定期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3、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学校把“5S”企业管理制度运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之中,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操作流程,使学校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融合到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制度上的创新。

4、学校通过融合企业文化实施订单培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首要和根本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企业中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

学校的教学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素质高,人才培养极具实用性,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管理的磨炼,学生进入企业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大大缩短了企业适应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确保了学生的优质就业,从而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苏亚,5S推行与实施(第2版),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1.

[2] 孙涛,浅谈企业文化和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实训基地文化.

上一篇:石油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索 下一篇:培养汽车维修专业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