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当如何变“孝行”

时间:2022-09-12 11:45:47

建议设国学课 讲授奉孝

■郭奉孝

时下,子女对父母不尽孝道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作父母也的常因此埋怨子女。但很少有人反问一下,为什么子女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问题并不全在子女身上。不少家长自己也不明白孝的内涵。

何为“孝”?孔子在《论语》中说:“生,事之为礼;死,葬之为礼,祭之为礼”。此是孝道。也就是说,父母健在时要按一定的“礼”来对待父母。这个“礼”是一种广义的礼,它包括对父母长辈要尊敬,在父母面前不放肆;成人后要对父母尽赡养义务;在父母身体欠安时子女要在跟前守护;在用餐时要做到让父母先动筷……总之,对父母要尊敬。对父母死后,怎么做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也有说法。曰:即便是有家产也不要“过礼”厚葬,如果没有家产,用衣被能够裹住死者的脚和形体,就可以放入棺内下葬。中心思想是说办丧事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办,不可攀比。他主张有“礼”而不“过礼”,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否则就是“过礼”,“过礼”就是不孝。

有些人,父母在时不近前,躲得远远的。父母不在了,有的兄弟姐妹之间为争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有的子女为父母大操大办东借西借来大办丧事。按孔子的说法这些都是“过礼”,不是对老人的“孝”。

当今时代,如何减少不孝的行为呢?一个字――“学”。我以为作为肩负重任的教育部门,可考虑设国学课,向学生讲授有关孝道的伦理,通过各种社会教育以及家训、家教、舆论,使人人懂得什么叫“孝”,怎么“行孝”,并付诸行动,以报父母之恩。

杨丽娟追星的父之过

■小科

为了女儿的追星梦,68岁的甘肃省退休教师杨勤冀在香港跳海自杀了。其女儿杨丽娟就是那个为了见刘德华一面而倾家荡产的痴情“粉丝”。为了实现女儿的愿望,杨勤冀夫妇几年间花光了数十万元,前不久赴香港之后,终于见到了刘德华。第二天,老父杨勤冀为了成全儿女再一次见到刘德华的愿望,不惜葬身海底。

可以肯定,杨勤冀夫妇的溺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年前女儿追星成为全国性的话题后,他的父母面对所有前来的记者,想到的不是如何帮助女儿放弃不切实际的愿望,而是只有一个要求:“能否让女儿见刘德华一面?” 多年来,为帮助女儿实现追星梦,杨家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变卖房产,债台高筑,蜗身于租房,老父甚至还萌生了去卖肾的想法。

“子不孝,父之过”,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15岁,还是个孩子的杨丽娟从开始追星发展到如今的病态,作为父母杨勤冀夫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父母对儿女的首要责任,就是帮助其成人,成为有着成熟心智的人,有着正确价值观的人。杨父之死,对他自己而言,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可是此事对我们社会的孝道教育何尝不是惨痛的一课呢?

孝道教育缺失了什么

■李霞

如今,很多地方都在提倡孝道,有律师要求把孝道立法,有地方建议不孝者不能当官。郑州大学一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而武科某校大学生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其目的都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学生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可见,如今社会上一些成年人孝道缺失、忤逆爹妈,人们便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让更多孩子学些孝道的想法。因为孩子们的孝顺,好像不仅仅关乎大人们为人的成败,某种意义上也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

事实上,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和悦亲等内容。赡养,即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悦亲则是指体贴和关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悦。我国社会急剧变迁的现实,也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造成极大影响。孝道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也会发生诸多变化。尽管现代社会成员对“照顾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贴父母和令他们开心”,有着相当认同性,但是在身体力行方面却不能让人满意,有人就经常感慨孝道缺失。

可是,孝顺的孩子未必会去磕头,而给父母磕头的孩子也未必孝顺。孝顺不是靠一种硬性的行动来强化的,而是要真正打动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把孝顺当作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习惯,成为亲情的自然流露,成为潜意识的一种行动,这才达到真正的孝顺。孝道不应流于一种形式,更不应该把某些陈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强加在青年人身上。

联系到老年人的生存状态,还是建议不要再设计一些形式上的“尽孝”,将“孝心”变成“孝行”,才是老年人最想要的。

我愿做一个白头翁

■白头翁

我退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剃光头发。不是要当“光头明星”,而是为了长出新的头发。我不再染发了。

大约40多岁,在不知不觉中,我的黑发里面长出了白头发。50岁以后,白发越来越多,我开始用染发剂染发。因为在机关里工作,总得注意一下仪表,应该说,染发是很难免俗的事。

退休以后,赋闲在家,没什么必要再染发了。回想当初染发,有三大害处:一是有伤身体。再好的染发剂,也有副作用。二是带来麻烦。就算拉开时间距离,至少要三四个星期染一次,否则发梢是黑的,发根是白的,更加难看。三是增加支出。染发剂都不便宜,名牌染发剂更贵。

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有这样两句,很有名:“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的另外一首诗也很有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意思差不多,讲的都是悲愁能使人迅速衰老。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人总是要变老的,黑发总是要变白的,“朝”(年轻时)如青丝“暮”(年老时)成雪是自然现象,谁也抗拒不了。“白了少年头”,可惜;白了老年头,正常。

我愿做一个白头翁。白头翁是一种益鸟,能捕捉害虫;白头翁又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植物,“白头翁汤”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能。

原来不知道我染发的人,见到我满头堆雪的样子都很惊讶:“怎么一下子头发白了?”我总是坦然相告:“这才是我的原装头发!”我不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退休这一关好过,不但不发愁,而且还高兴呢!

我因此自号“白头翁”,这篇文章就叫《白头翁杂记》吧。

上一篇:退休,从愁云惨雾到意气风发 下一篇:乐而忘忧 神安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