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戎\卢氏与河南卢姓来源

时间:2022-09-12 11:18:07

姓氏来源十分复杂。以卢姓为例,古代文献中就举出了几种主要的来源:

1.齐太公后裔,以封邑为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与此相同。

2.复姓改姓卢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卢蒲氏,出白桓公,亦为卢氏,皆齐之卢也。望范阳(今河北涿县)”。有人认为这是源自姜姓的又一支卢氏。

3.异族改为卢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奚斗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

4.他姓改姓卢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范阳雷氏与卢氏同在一地域,以卢氏为著姓,又“以卢、雷声近,故亦改为卢焉”。该支卢氏,有的于唐代已迁至河南。《新唐书・卢祖尚传》说:“祖尚自云,本姓雷氏,后音相讹,改姓卢氏,望弋阳(今河南潢川)。”《元和姓纂》卷二另载:“三原仓部郎中卢云,本姓阊氏,蜀州司马,上元中准制改为卢氏。”

5.赐姓。《隋书・卢太翼传》记载,河间人章仇太翼,“善天文,隋炀帝赐姓卢氏”。

事实上,卢姓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来源,诸如《潜夫论・志氏姓》举卢氏、原氏,“皆赵赢姓也”。也有人以为炎帝之裔孙封于卢(今湖北南漳东北),故为卢姓。《文选・蜀都赋注》引《风俗通义》佚文举汉代赛人(巴人的一支)有“卢、朴、沓、鄂、度、夕、袭”七姓,显然,赛人中的卢姓应有其独立的来源。总之,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卢姓的来源,情况颇为复杂。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除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旧姓为卢姓,唐代范阳雷氏音讹改为卢氏后迁居河南的一支卢氏,及由高氏肇启的中国卢姓主体外,姓氏专家还注意到唐宋以来陆续迁居河南的卢氏的几种情形:

1.唐宋时期自范阳徙居河南。《新唐书・卢携传》记载,宰相卢携“字子升,其先本范阳,世居郑(今河南新郑)”。《新唐书・卢鸿传》记载,画家卢鸿“字颢然,其先幽州范阳人,徙洛阳。博学,善书籀,庐嵩山”。此外,诗人卢照邻、卢仝等,祖籍均为范阳,前者落籍密县(今新密市),后者落籍于玉川(今河南省济源市的旧名)。北宋宰相卢多逊曾祖得一从范阳徙居河内(今沁阳市)。

2.明初自洪洞县徙居河南。明初洪洞移民散居河南各地,扶沟县江村镇的“周坞卢氏”,始祖卢成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迂民而来。该支卢氏现有1万多口人,分布于扶沟、开封、通许、鄢陵、太康等县的60多个村庄。卢东超先生提供的鄢陵《卢氏宗谱》(1986年续修)称:“太祖讳成,胞弟奉诏令自山西洪洞移居河南,一居扶沟,一居许昌,一居河北。居扶沟即讳成族,是扶沟卢氏之鼻祖也。”由于明初洪洞移民的传说在河南流传已久,少数假托山西移民的河南卢氏,可能另有其源。不过,专家指出:“(明代)河南地区接纳的移民成分是相当简单的,大部分的移民来自山西,只有少部分的移民来自江西、山东和其他地区……即使有假托山西移民的其他移民,其人口必定不会很多。”(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明末清初自江西、江苏北迁河南。明末清初,江西南昌塔田村卢氏,次第北迁,共50多支,大部分失去联系,唯有虞城县张集镇卢庙村卢氏,世系不紊,延续至今。河南商丘一带卢氏,亦有于明初从江苏一带北迁的。1924年《商丘卢氏家谱》记载:“祖上卢青、卢晴兄弟从武为明洪武丁酉年十月渡江止应天府。曾任左右侍郎,祖籍扬州府江都县庆乡人。”

明清以后,陆续徙居河南的卢姓可能还有其他复杂的历史背景。诸如荥阳《崔庙卢茔碑记》说:“公讳朝臣,皇明硕儒,原籍洪洞,本系之始祖也。其先前世系失考,相传为唐宰相卢怀慎之后。天启年间,兄弟八人为避闯王之乱,流居中原。”限于文章篇幅,不一一详举。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横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脉。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六“河南道虢州”说:“卢氏县,本汉旧县,春秋时西虢之邑。地有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府卢氏县”说:“本虢之莘地。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属弘农郡。”李吉甫仅仅用“或言”推测卢氏县得名与汉人卢敖之间可能的关联,而一向被学术界称为我国古代史料最准确、内容最丰富、结构最严密的地理沿革学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则完全肯定了李吉甫的卢氏县得名与汉人卢敖得仙的推论,因而成为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说法。

然而,随着对先秦史研究的深入,以上说法日渐受到学者们的质疑。《竹书纪年》明确记载:“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晋出公十九年为公元前456年,卢氏作为城名已见于文献记载,而且《水经・洛水注))有“(洛水)东北过卢氏县南”“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等记载。1997年四川省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墓葬出土的战国韩“七年卢氏令戈”铭曰:“七年卢氏令韩岁厥工9币司马队作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墓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由此推断,战国时期韩国已设置卢氏县。秦代封泥中有“卢氏丞印”。由此可知,秦代也有卢氏县。因此,汉唐以来,以卢氏为汉武帝时始置县,卢氏县得名与汉人卢敖得仙于此的说法,不足为信。

春秋战国之际,黄河之南、秦岭以北散居着多支戎族,文献中称为阴戎。其中介于韩、魏之间伊洛流域的戎人或称伊洛之戎。《后汉书・西羌列传》说,战国初年,“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开、陇,自是中国无戎寇”。杨宽先生认为,“《古本竹书纪年》载‘晋出公十九年(公元前456年),晋韩龙取卢氏城(《水经・洛水注》所引)’,就是韩、魏共并伊洛阴戎的事。卢氏当是阴戎中一支的名称”[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专家的分析,东周时期位于伊洛地区的卢氏自然可以称为卢戎。东周之前卢戎所在,文献提供的较为可靠的信息颇为有限。

商代甲骨文中屡屡有卢方的记载:

卅卢方伯……王永,大吉。(《屯南》667)

卢伯,其乎飨……(《合集》28095)

卜辞卢方地望,学术界分歧颇大。李雪山先生以为“卢方在今河南西部卢氏县一带的可能性极大”(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较有道理。《尚书・牧誓》所列随武王伐纣的八国族中之一的卢,学术界多认为和《左传・桓公十三年》所记“卢戎”有关。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疆域表卷四・楚》云:“今襄阳府南漳县东五十里有中卢镇,为卢戎国。”卜辞卢方和周代文献中的卢戎之间有无关联,由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极为有限,难下定论,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自商代到战国、秦汉时期,今河南卢氏一带分别被称作卢方、卢氏,卢氏地名由来已久。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虽然高侯封邑于卢,但“其后因以为卢氏”,则表明高侯并非卢姓始祖。有史可据者,卢氏最早名列史册者,唯秦博士卢敖。所以,有的姓氏学家认为,卢敖才是卢姓的开姓始祖。《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推断河南卢氏县得名与卢敖于此成仙有关,尽管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但将河南卢氏与卢姓开姓始祖卢敖相联系是历史真实的巧合,还是古人记忆的错位,值得很好的研究。

《汉书・地理志下》辽东郡沓氏下,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曰:“凡言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有的学者以为,卢氏县“是卢戎(卢人)迁徙和聚居而得名”(卢美松:《中华卢氏源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按照“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原则,则商周时期卢方、卢氏所在的今河南卢氏县一带,极有可能就是东周以后河南一带卢姓最早的起源地。惜文献记载失传,此方面的信息并不明显。今暂作假定,等日后资料丰富后再进一步申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上一篇:庄子故里地望考 下一篇:奇异的彝族舞蹈:小豹子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