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贯通古今的新型字典

时间:2022-09-12 11:07:34

一部贯通古今的新型字典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5YJ050005),特此致谢。

――《汉字源流精解字典》评析

摘要《汉字源流精解字典》详细解析现代通用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古今发展演变,全面呈现了汉字的历史和汉字文化。形音义分析贯通古今,汉字规范照顾传统,辨析等学习性板块内容着重古今差异,并审慎地吸收了字音、字义等考证新成果,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具,是一部新型汉语字典,是汉语辞书的新突破。

关键词《汉字源流精解字典》贯通古今汉字规范

《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以下简称《精解字典》)是一部详细解析现代通用汉字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古今发展演变的新型字典。主编是著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曹先擢、苏培成两位先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那么,这部字典都有哪些特点?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 贯通古今的形音义分析

《精解字典》最主要的特点是: 每个字头下,先概括地列出其主要的读音和意义及其例证,然后创造性地设置“解析”板块,以8143个现代汉语通用字为纲,以大量篇幅详细讲解每个字的形、音、义的发展演变源流: 从字形分析入手,说明形义之间的联系;从本义出发,说明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以大量的文献作例证,说明古今意义的传承脉络和用法的重要变化。

例如“甘”字头,首先概述该字的字形(及甲骨文)、字音、字义及其例证:

甘甲括n ① 甜,味道好。与“苦”相对: ~苦|~泉。② 自愿,乐意: 心~情愿。

然后分析字形、讲解意义的发展源流:

指事字。甲骨文从口,从一,表示口中含有食物。

“甘”本是“含”的表意初文,甘美之物是人所爱含的东西,引申为甜。《荀子・荣辱》:“口辨酸咸~苦。”引申为味美。《说文・甘部》:“甘,美也。”《韩诗外传》卷五:“鼻欲臭芬香,口欲嗜~旨。”(旨: 美味。)引申为美好、动听。《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言~,诱我也。”(币: 指玉帛、财货等礼物。)由味美引申为使人称心如意。《后汉书・马援传》:“今获所愿,~心瞑目。”又引申为情愿、乐意。晋・陶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草庐寄穷巷,~以辞华轩。”双音词有: ~愿|~心。

“甘”字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收3个,《汉语大词典》收18个,而《精解字典》只列出了2个基本义、常用义,义项设置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便于抓住字义的要领,便于学习。在解析部分,先说明该字的造字法,结合古文字分析字义;然后从字形入手,以较大的篇幅解析“甘”字的本义及其引申系统。条分缕析,有义有例,通俗易懂,使读者如沐春风,恍如在聆听满腹诗书的教授,娓娓讲解一个个汉字的历史和汉字文化。

许多问题,需从字形、字音、字义的源流上解释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例如“胄”字,《精解字典》列举了两个义项:

① 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贵~。② 古代打仗时戴的一种帽子,用来保护头部: 甲~。

那么,这两个义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光从释义和例证肯定看不出来。《精解字典》根据“胄”字头后附的古文字金篆篆,解析如下:

①②两义原为两个形体不同的字。①义小篆从月(肉)由声,形声字。②义金文上面是头盔,下面以目表示头,小篆下面变为“小保mào),上面讹变为“由”。楷化后二字下部均写作“小保遂同形。

《说文・肉部》:“胄,胤也。”指第①义。《左传・昭公七年》:“我先君穆公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信义著于四海。”又《说文・胁俊罚骸半校兜鍪也。”指第②义。清・段玉裁注:“古谓之胄,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而下。”

又如“赝”字,字典一般都释为“假的、伪造的”。释义当然是准确的。但是,“赝”为什么有这个意思?之前没有一部字典解释过。《精解字典》解析道:

形声字,从贝雁声。

《广韵・谏韵》:“赝,伪物。”“I”是“赝”的异体字。“I”古作“e”,“e”即伪、讹义。清・黄生《义府・e鼎》:“《韩非子》云: ‘齐索馋鼎,鲁以其e往。齐曰: e也。鲁曰: 真也。’e当读为伪,古字音近而借用也,古为读如讹(《诗》“我生之初尚无为”叶“尚寐无拧保。又古之所谓e,即今之所谓鹅。疑古e正作鹅音,则e、伪之声可通转矣。”……

这就几乎完美地解释了“赝”字字义的理据,令人拍案叫绝。

解析中往往蕴含汉字文化的讲解。如《说文・肉部》:“胡,牛颌垂也。”即兽颌下的垂肉。可为什么“胡”还用来称古代北方或西方的外族?为什么“胡”又指胡须?其他字典只列有“胡”字的这两个义项,原因阙如。《精解字典》引陈寅恪、王国维两位国学大师的研究做了解释:

陈寅恪《五胡问题及其他》认为:“胡本匈奴Huna专名,去na著Hu,故音译曰胡。后世以通称外族。”王维《西胡考》指出,胡本指匈奴,汉代人称西域人为西胡,反谓匈奴为东胡。后汉以降,匈奴衰落,胡则专指西域诸国。胡人的特点是深目多须,唐人便把须称为胡。后又造“E”字专表胡须。简化字又将“E”归入“胡”。我国古代称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族为胡。《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汉代以后“胡”又泛指外国人。晋・干宝《搜神记》:“晋永嘉中,有天竺~人,来渡江南。”后在西域或外族传入的物品名称上都加上“胡”字: ~笳|~椒|~服|~琴。……

可以说,字典对“胡”字的“解析”,就是一篇汉字文化的好论文,使人读后对该字的形音义的产生、发展源流以及“胡”字蕴含的文化信息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 照顾传统的汉字规范

辞书必须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这是共识。贯彻起来,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张百分之百按照国家公布的规范文件执行,即使有错的或不合适的,也先完全执行,等以后规范文件修订了再修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就是这么处理的。一种是主张全面、科学地贯彻国家公布的规范文件,如果经过学术研究发现规范文件有错误或不妥的地方,就坚决改正。《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么处理的。例如它在贯彻第二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时,在按该表给“荫”注yìn外,还根据语言实际给“荫”加注了yīn的读音。这种以学术研究为导航的辞书编纂精神,辞书界称之为“《现汉》精神”;《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法,一般称之为柔性规范法。

《精解字典》继承和发扬了“《现汉》精神”,体现的也是柔性规范法。字典收字基本上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但又照顾传统、注重实用性,收录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而《通用规范汉字表》未收的字,如“”“舨”“磺”“Α钡茸帧!癌”字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与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结合使用,表示空位。如“二一六年”“《红楼梦》第一四回”。根据《第一批异读词整理表》,“舢舨”是非推荐词形,但是渔民仍常用;“硫磺”也是非推荐词形,但老百姓习用。“Α奔λ,源出河南济源市,东南流入黄河,公元前557年11个诸侯国结盟共商御齐之策的著名的“α夯崦恕保梁: 堤。)即发生在此: 《春秋・襄公十六年》“公会晋侯、宋公……于α骸薄K以,从实用性、查考性和照顾传统考虑,《精解字典》仍收录这些字。

又如,“骑”字,按照传统字书,依词性分读qí和jì,动词“骑”读qí,名词“骑”(指驾驭下的马)读jì。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骑”统读qí。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1997):“今日普通话中只用‘骑’为动词。‘铁骑’等名词,也都从qí音――因汉语的单音词多向双音节发展,有另一语素(字)陪衬,自能分别名、动词性。如‘坐骑、轻骑、骠骑’等,不必再以音分。”但是徐先生又说:“如朗读文言诗文(自然都用今音朗读),名词‘骑’字似仍以读jì为宜。如《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一节,楚军只余‘二十八骑’,‘骑’指跨马之战士,读jì,文义清楚。《长恨歌》‘千乘万骑西南行’,‘骑’读jì,还关系到平仄的协调。”(徐世荣1997)那么,“骑”的名词义音项怎么处理?《精解字典》处理方法巧妙,在“骑”字头后标统读音qí,在“骑的马”和“骑马的人”两个义项中括注“旧读jì”:

骑(T)qí ① 两腿跨坐: ~马|~车。② (旧读jì)骑的马: 坐~。③ (旧读jì)骑兵,骑马的人。

这样既遵从了语音规范又照顾了传统,方便了教学。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中“翩翩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一骑红尘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的“骑”都注音为jì。

三、 着重讲解古今差异的学习性板块设计

《精解字典》的编写目的,正像该书《前言》中所说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祖国的通用汉字。所以,设置了许多学习性板块。如: 在现代常用音义后,设置“解析”板块,详细讲解汉字形音义的历史发展源流;为帮助不能辨别入声字的北方读者在古诗词诗律教学中辨别入声字,在古入声字(如“八、国、雪、月”)字头右上角特别标注“*”;为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近义词的差别,设置“辨析”栏目详加分析;为帮助读者学习古文献中的繁体字和在书写中正确使用繁体字,编写附录《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这些栏目板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着重从形音义的历史源流和古今差异上讲解。

古今异义词、近义词,是汉语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精解字典》特设400多组“辨析”,特别提示读者。例如,在现代汉语中,“贫”和“穷”都有“贫困”的意思,是一对近义词,但是,在古代这两字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于是,字典提供了简练精准的【辨析】:

穷,贫。二字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意义有明显区别,缺乏衣食钱财叫“贫”,与“富”相对。不得志而受困叫“穷”,与“通”“达”相对。《庄子・德充符》:“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荀子》:“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又如: “眠”“寝”“卧”“寐”“睡”的【辨析】:

眠,寝,卧,寐,睡。“寝”指躺在床上睡,不一定睡着。《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而不寐。”“卧”指趴在几上睡,也不一定睡着。《孟子・公孙丑下》:“隐几而卧。”“寐”指一般的睡,睡着。“眠”本指合眼,后引申为睡。“睡”是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中古以后指睡着。

在通行简化字的大陆,书写繁体字往往成了文化人的一个高大上的标志,但有时会闹出笑话。网曝某相声表演家近年来装文化人上瘾,他给徒弟们按辈分编撰了一本家谱,竖排版繁体字,满眼看去顿时令人肃然起敬,可惜错误连篇:“令人发指”误写成了“令人l指”,“情有独钟”误写成了“情有”,“武松打店”误写成了“武打店”,等等。更有甚者,中文系老师的繁体字名片上,“中文系”误写成了“中文S”或“中文M”;即使是研究小学的人,竟也有把《籍Mb》误写成《籍纂b》的;出版古籍的专业出版社,竟也有把《墨子fb》误写成《墨子eb》的,(裘锡圭2008)令人大跌眼镜。可见学习和掌握繁体字十分有必要。学习繁体字也是中文系、历史系、考古系学生的基本功课。

有鉴于此,《精解字典》特意精心编写了《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作为附录,收简化字、繁体字(含一部分异体字)共1071个,每组中,第一个字为简化字,其余为繁体字或异体字,如“摆[o”“获@”“蒙翰”等。对简化字、繁体字两种字形均见于古代文献,而在意义或用法上有所不同的,表后另加附注简略说明其区别。如:

别附注: “别――别,读bié,意思是分开,离别,另外。,读biè,本义是弓强戾不调,引申指执拗,不顺从。二字古不通用。”

党h附注: “党h――党,源自西羌的一个姓,或用于源自西羌的民族名‘党项’。h,同伙,亲族,偏袒等,也是一个姓。二字古不通用。”

系SM附注: “系SM――这三个字意义相近,上古往往通用,后代渐有分工,世系、系统、体系作系,关系和‘是’的意义作S,缚的意义作M。”

简明扼要,便于读者学习和使用。

四、 审慎吸收考证新成果

辞书必须体现时代性。一般现代汉语辞书的时代性往往主要体现在它所收录的新词新义上,而《精解字典》由于其贯通古今的解析型字典之性质,其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它吸收学术界新的考证、研究成果上。

例如“麈尾”,一般辞书甚至重要的文史工具书都把它解释成“拂尘”。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研究指出,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所谓“员(圆)上天形,平下地势”(陈代徐陵《麈尾铭》),副以长毫,所谓“豪(毫)际起风流”(梁宣帝《咏麈尾》诗)。它有点儿像现代的羽扇,但不是扇。南北朝至唐的佛教壁画中维摩诘居士手执的麈尾(图1)、石刻《竹林七贤图》残卷中所绘阮籍手执的麈尾(图2)、日本正仓院藏的唐代麈尾,大体都是这种形制。(白化文1982)后来才演变为一种短柄拂尘。

文献与文物互证,的为确论。《精解字典》吸收了这一研究成果,解释为:

[麈尾]古代有名望的人手执的一种扇类器物,面上缀有麈的尾毛,常用以显示高雅的身份并助谈兴。后演变为拂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衍)恒捉白玉麈尾,与手都无分别。也称“麈”。宋・欧阳修《和圣俞聚蚊》:“挥麈无由停。”

又如“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是量词,二是姓。这就无法解释“耳朵”“朵颐”的“朵”是什么意思。曹先擢先生研究认为,“朵”的本义指事物的凸延。朵的凸延,其方向可以向上下左右,方向不拘。明乎此,花朵之朵,有向下的,也有向上的;耳朵则是向左右凸延的。《易经》上“朵颐”,《王力古汉语字典》注为“鼓腮大嚼”,鼓腮,腮向左右凸延。朵可以作量词用,用于有凸延性的东西: 一朵花,一朵蘑菇,一朵祥云,故可说云朵。这样,“朵”的名词义、量词义、动词义就联系起来了。(曹先擢2008)《精解字典》“朵”字解析部分吸收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象形字,像枝叶花实下垂之形。

本义指鼓凸、凸出,用于花、云等有凸延性的事物。《说文・木部》:“朵,树木垂朵朵也。”清・段玉裁注:“凡枝叶花实之垂者皆曰朵。”又指花朵。唐・杜甫《题新津北桥楼》:“白花檐外朵,新柳槛前梢。”引申为量词,用于花。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也用于云。[朵颐]鼓腮嚼食。

《精解字典》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是很审慎的。例如“吐蕃”的“蕃”字的读音问题。查《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新华词典》等都注bō;《现代汉语词典》1―4版注fān,2005年第5版始改注bō。自此“吐蕃”读音问题各辞书处理完全一致。但郑张尚芳先生(2006)仍坚持认为“吐蕃”应该读tǔfān,颇有一些影响。他认为,“吐蕃”的“蕃”属于歌(戈)部字,根据他对古音的构拟,歌部字唐代读唬元代才读o;贾岛《寄沧州李尚书》诗“青冢骄回鹘,萧关陷吐蕃”,以“喧、蕃、冤、言”相叶,皆元韵字,这已证实唐人“吐蕃”就是读元韵平声,即应该读fān的。

其实,“吐蕃”的“蕃”为什么在仅有的几首诗中读fān,已有学者详为解疑,此不赘。必须指出的是,“吐蕃”的“蕃”读bō的证据和理由是非常充分的: 一是古代文献中的藏汉对照材料。根据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的研究,吐蕃王朝遗传至今的最早碑刻《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763年)、敦煌石室藏汉对照文书(787年)、《唐蕃会盟碑》(823年)中,“吐蕃”的“蕃”对应的转写文字都是bod。这些古代藏汉对照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读音,相比于主要用于解释语音演变的古音拟测,无疑更可信、更有说服力。二是对现当代藏民的实际语音调查。藏学家任乃强先生1929年赴西康向藏民调查“吐蕃”的“蕃”的读音,藏民回答是“播”;《简志》说“藏族自称‘博巴’或‘博’”;谢仁友2003年先后请教北大哲学系藏族博士生萨尔吉、中央民族大W藏学系藏族教授岗错,他们都认为“吐蕃”毫无疑问应该读作tǔbō。三是“名从主人”语音规范原则。根据《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地名》(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1963)的审音原则:“凡地名某字在历史上有某种特殊念法而现在本地音和它相合的,一概‘名从主人’,不加改动。”“吐蕃”是唐代时藏族政权的名称,古藏族族名,也是古地名,可参照此审音原则进行规范。因此,“吐蕃”只能读作tǔbō。(谢仁友2003)

有鉴于此,《精解字典》没有采纳郑张尚芳先生提出的最新观点,而仍然给“蕃”标注了bō音项,例词就是“吐蕃”,可谓审慎而稳妥。

五、 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精解字典》是一部详细解析现代通用汉字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古今发展演变的新型字典,全面呈现了汉字的历史和汉字文化。形音义分析贯通古今,汉字规范照顾传统,辨析等学习性板块内容着重古今差异,并审慎地吸收了字音、字义等考证新成果,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具,是汉语辞书的一种新突破、新成就。

当然,该字典也有尚可以考虑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有的字头后概列的义项太少,以致影响查考性、实用性;有的词(如“阏氏”“阵”)的释义或解析尚可商榷、改进;等等。但这都是白璧微瑕而已。

参考文献

1. 白化文.麈尾与魏晋名士清谈.文史知识,1982(7).

2. 白化文.唐五代以后麈尾的演化.文史知识,1998(4).

3. 曹先擢.试说“朵”.语言文字,2008(1).

4. 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地名.1963.

5. 裘锡圭.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6月8日.

6. 谢仁友.“吐蕃”音辨.中国语文,2003(6).

7. 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

8. 郑张尚芳.古译名勘原辨讹五例.中国语文,2006(6).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

上一篇:汉语儿童早期动词习得的相对优势研究综述 下一篇:喵星人的奇幻漂流 喵星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