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病,离不开控酸药

时间:2022-09-12 10:40:47

治胃病,离不开控酸药

不少胃病患者,在购买胃药时,往往是在广告或者药店销售人员的诱导下,买一些价格昂贵的。但是,服药后疗效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

答案并不复杂。大多数广告宣传和售药人员竭力推荐的胃药,多为复方成药,其中虽然含有可中和胃酸的成分,但作用不强,控酸不到位,故疗效也不会很好。

控酸就是降低胃酸,是胃病药物治疗的基本措施。胃是个奇特的“酸池”,胃粘膜腺体分泌的胃液一天总量可以达到1500~3000毫升,其中含有高浓度的盐酸(胃酸),PH值为1.5~2.5。成年人胃粘膜腺体中约有10.5亿个能分泌盐酸的壁细胞,胃内的高酸环境是“天生”的,其中功能有下列几种:

1.腐熟食物,使之容易消化。

2.杀菌,是人体的一道重要防线。

3.活化由胃粘膜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使之具有消化蛋白质的能力。但是,对构成胃粘膜的蛋白质不被酸性胃液所消化。为什么?这是因为正常的胃粘膜在其结构和功能上有独特之处,能对抗胃酸不受其侵害,称之为粘膜的屏障功能。但是,粘膜的屏障功能也有一定的限度,当胃酸分泌过多,胃内PH小于1.3时,超过了粘膜屏障能力的限度,就可以造成胃粘膜损害。

实际上,胃粘膜损害是由胃酸与胃蛋白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胃内的PH值小于4时,胃蛋白酶就被激活,可造成粘膜的“自身消化”,粘膜的损害由炎症、糜烂到溃疡形成,故医学上很早就将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称作“消化性溃疡”。“无酸无溃疡”的医学观点,至今仍然不失其正确性。所以,控酸就能很好地治疗胃病,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促进粘膜病变恢复。

另一种情况是胃酸并不多,属于分泌正常或者还偏低,但胃粘膜受一种或多种因素的损害(喝酒、抽烟等),使其屏障功能减弱,抵御胃酸的能力下降,这时胃酸仍是损害粘膜的主要因素,治疗仍然要控酸。有些患者既有胃酸分泌增多,胃粘膜屏障又已消弱,治疗时更需要控酸。控酸的药物有哪些呢?

抗酸剂(制酸剂)是最先用于控酸治疗的药物,这是一类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氧化镁、碳酸钙、三硅酸镁、胃必治等。此类药物直接中和胃酸,起效快,可以迅速止痛,但作用持续很短,胃内PH值大于4的时间仅仅4小时左右。例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其最佳控制酸水平要求胃内PH值大于4的时间每天持续18小时以上,在此条件下,连续治疗4周,溃疡愈合率可达100%。这种条件是抗酸剂无法达到的。

强力抑酸剂H2受体拮抗药(H2-RA)及质子泵抑制药(PPI),投入临床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与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H2-RA可使胃内PH值大于4的时间达8小时左右,抑酸起效快,但对严重的与酸相关疾病的疗效仍欠不足。常用药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PPI抑酸作用更强大,常用剂量可抑制90%以上的胃酸分泌,能使胃内PH值大于4的时间长达18小时,达到最佳控酸要求。常用药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等。

上一篇:漫步罗布林卡 下一篇:有病治病,没病别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