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扬州州治迁移的考察

时间:2022-09-12 10:39:36

摘 要: 三国时期扬州的州治经历从寿春―曲阿―寿春―合肥―寿春的曲折迁移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曹魏与孙吴间政治、军事力量的不断角逐,特别是州治向合肥与寿春的迁移更反映出魏吴间军事实力的较量和地缘政治的考衡。

关键词: 三国时期 扬州州治 合肥 寿春

一、魏吴分控下的扬州

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①故称扬州。《尚书・禹贡》称:“淮、海惟扬州,北据淮、南据海。”《尔雅・释地》称:“东南曰扬州”。扬州,乃古九州之一。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天下,以置鄣、会稽、九江三郡。汉武帝置十三州,便设扬州,领六郡,即庐江郡、九江郡、临淮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②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扬州统会稽、丹杨、吴、豫章、九江、庐江六郡,东汉末年袁术据江淮,治寿春。初孙策从袁术,为怀义校尉,后袁术数次失信于孙策,③故孙策借机收合江淮间士人东渡,数年间,扬州江东诸郡均为孙策所有。④建安四年,袁术死,合肥以南的庐江郡亦为孙策所占。⑤此时扬州所领六郡,只有合肥以北至寿春之地为曹魏所占领。⑥至此孙吴与曹魏便以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为中间缓冲地带,吴攻魏,则兵进合肥;魏伐吴,则军至长江濡须口。吴魏间战争便多在这一缓冲地带进行,合肥城成为孙吴攻魏的首要城池,其战略地位自然凸显。

二、移治合肥的考察

1.合肥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

合肥地理与战略之重要可与襄阳、祁山并称。黄初时,魏明帝总结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⑦清人顾祖禹认为:“(庐州)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盖终吴之世,曾不能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⑧三国之时,魏吴交战基本上是用几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运兵,即东路走中渎水,从江都―精湖、射阳湖―淮阴――淮河;中路走濡须水―巢湖―巢肥运河―肥(淝)水―合肥―芍陂―寿春―淮河;西路走汉水,自沔口―竟陵―荆城―宜城―襄樊。而当时东路中渎水有时不通,而西路需陆路行军,非孙吴所长,故中路便成了魏吴交战的首选。合肥地处中路之隘口,曹魏对合肥的有力控制自然可以掌握与孙吴作战的主动,⑨检索《三国志》,吴攻魏共有12次,可见合肥城地理位置之重要。

2.袁术死后的江淮空虚

建安四年,袁术死后,“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⑩袁术之子弟党羽更难堪支撑寿春的局面,带领袁术残部南下皖城。{11}乘此之时寿春以南的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为害一方,{12}江淮空虚。而孙策在赶走扬州刺史钟繇后,{13}更攻克庐江皖城,尽显其经略江西、江北之意,曹操此时虽有劲敌袁绍的牵制,但也初步注意到了江淮的形势,一边安抚孙策,{14}同时将扬州州治迁至合肥,由刘馥治理,收拾江淮间多年战乱的残破,控制江淮中部地区,遏制孙吴对淮南的进攻。

3.刘馥单骑造合肥城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建安初年,曾避乱扬州,说服过袁术的将领戚寄、秦翊归顺曹操。曹操认为刘馥可任东南之事,遂于建安五年表其为扬州刺史。《三国志・魏书・刘馥传》称:“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刘馥因地制宜,为将合肥建成既是防御孙吴进攻的军事重镇,又是治民安生的经济重镇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政治上:大行恩化、招抚流民;在经济上:广兴屯田,兴修水利工程;在文化上:聚集生徒、建立学校。特别是在城防上:高垒城墙,积累木石、草苫等城防军事物资,这些物资的储备,对打退孙权首次对合肥城的进攻起了巨大作用,{15}此时的作为扬州州治的合肥城已具有相当规模。

三、移治寿春的考察

1.曹操迁江淮之民

《三国志・魏书・蒋济传》载: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宋书・州郡志》称:“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江淮之间的郡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

迁徙江淮的民众,必然就难以保证合肥驻兵的军粮供给,致使“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16}故何兹全先生在其《三国史》中称:“涉淮南民,是曹操做的一件蠢事。”{17}其实曹操自己也认识到这次迁民的错误,{18}但决策之错导致的经济与军事影响已经形成了。而反观寿春,“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19}到正始后,更是委邓艾在淮河地区大规模屯田,《三国志・魏书・邓艾传》称:“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为扬州州治向寿春转移奠定了经济基础。

2.合肥旧城自身的缺陷

刘馥所建的三国合肥老城乃临肥水而建,郦道元《水经注》称合肥:“盖夏水暴涨,施(水)合于肥故曰合肥。”{20}《通鉴地理考释》称:“刘馥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合肥县西二里故称是也。”{21}20世纪80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对秦汉时的合肥故城进行钻探和局部发掘,确定了城址和基本范围,即今天合肥市区的四里河一带,刘馥造之三国合肥旧城即在于此。{22}据《三国志・魏书・满宠传》知,满宠曾于青龙元年(233年)上疏魏明帝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23}孙吴水军作战能力之强远在曹魏之上,“泛舟举帆,朝发夕至。士风劲勇,所向无敌”,{24}运用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之法使得合肥旧城在防御孙权水军时处于被动与不利,故只能放弃旧城另作新城,移城内之兵,在合肥城西三十里,依地势之奇险,更立城以固守,即三国合肥新城。新城作为军事堡垒,在防御孙吴对合肥的进攻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新城不能作为治民之所,严重限制了合肥城作为扬州州治治江淮之民政的作用,此时合肥作为州治的部分功能已经丧失。

3.合肥军事地位的下降与移治寿春

寿春本扬州旧治,建安初曹操因掌控江淮的需要,将州治迁移至合肥,以抵御孙吴进攻。但到孙权称帝后,建都建业,无复向北经略之心,“北不逾合淝,西不过襄阳,以示武警敌,无复中原之意”。{25}有论者称,公元229年,孙权即皇帝位,从此,东吴政权从顶峰走向衰败,孙权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忠奸不分、信用佞臣吕壹等残害忠良,无端废立太子,造成大臣各有彼此,举国分裂使吴国政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朝臣人人自危,边将外叛,种下了亡国之祸,何谈统一。{26}孙权一死,东吴内部自相争斗,中书令、太子少傅孙宏便被杀于诸葛恪,{27}更无力进攻江淮。合肥战略的重要性便逐渐下降了。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青龙二年)五月,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

《三国志・魏书・田豫传》载:“(太和未)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

此时合肥新城在孙吴眼中只是引诱曹魏大军的诱饵,满宠甚至认为可以放弃合肥新城。而在孙吴进攻的主将眼中合肥新城已不是首要的攻击目标了,嘉平四年,诸葛恪不顾众人的反对,帅二十万众攻合肥新城之初衷,也是要进攻寿春。{28}清人谢钟英认为魏正元后合肥军事地位下降,尤以寿春为重镇。{29}有论者称正始后,合肥多次被捐弃,或仅留少量军队驻守。吴军数次越过合肥与魏军作战,而魏军主力并不在合肥进行救援或阻击,而是集结在寿春,等待吴军开到江淮丘陵以北,距离自己较近时再出动应战。{30}据《三国志・魏书・丘俭传》:“嘉平末年,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交好,正元二年丘俭、文钦举兵迫胁淮南将守吏民皆入寿春城。”另据《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丘俭、文钦据寿春起兵失败后,诸葛诞都督扬州。甘露元年,诸葛诞亦想反叛,请十万大军守寿春。甘露二年,杀扬州刺史乐D,拥寿春而反。”清人郭守敬据此称:“以足考之,其时扬州固又还治寿春矣。”{31}

注释:

①晋书・地理志.

②据《汉书・地理志》.

③《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④《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孙策)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p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

⑤《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附江表传,孙策攻下皖城,后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东诣吴。

⑥《晋书・地理志》:江西庐江、九江之地,自合肥之北至寿春悉属魏。

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⑧读史方舆纪要,VOL26.

⑨从巢湖到肥水要经过一段运河即,巢肥运河。关于此详见刘彩玉.论肥水与江淮运河.历史研究,1960,(03).

⑩后汉书・袁术传.

{11}《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附江表传:术死,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不敢守寿春,乃共舁术棺柩,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刘勋於皖城。

{12}《三国志・魏书・刘馥传》: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

{13}《三国志・吴书・钟繇传》: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於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馀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孙策东渡,破英、能等,繇奔丹徒。

{14}《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15}《三国志・魏书・刘馥传》: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

{16}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17}何兹全.三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5.

{18}《三国志・魏书・蒋济传》:后济使诣邺,太祖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拜济丹阳太守。

{19}三国志・魏书・仓慈传.

{20}水经注,VOL 32.

{21}通鉴地理考释,VOL 11.

{2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市三国新城遗址的勘探和发掘.考古,2008,(12).

{23}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24}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25}李焘.六朝通鉴博议.VOL 2.

{26}张大可.三国史.华文出版社,2003:316.

{27}《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於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

{28}《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埸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

{29}洪亮吉.补三国志疆域志补注.二十五史补编.

{30}宋杰.合肥的战略地位与曹魏的御吴战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1}郭守敬.三国郡县表考证.二十五史补编.

上一篇:对亲情的呼唤 下一篇:多校区办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