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这一行 卖的就是眼光

时间:2022-09-12 09:25:09

卖壶方略

1、既然卖壶,就要懂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惜一切跑到紫砂产地宜兴去了解紫砂壶从开采到制作的全过程,像小学生一样一点一滴地学。最终成为紫砂方面的真行家。

2、到宜兴当地进货时,挑那些让自个儿爱不释手的,运回来后摆在架子上,才可能让买家看了迈不动腿。

3、与制壶者交朋友。将经手的紫砂壶分三大类别,高档高价的大师作品、创意平平但技术纯熟的高级工匠作品、有潜力的青年才俊作品,根据顾客的喜好和财力分别推介。尤其注重与制壶新秀打成一片,提携他们,就是帮助自己,因为双方是互惠互利的。

4、哪怕一本万利,也别为造假壶动心思。因为十几年好不容易树立的信誉就是块金字招牌。

5、买书方面从不吝啬银子,从书中随时了解紫砂制作行当的动态,对每一位制壶者的风格、追求、趣味如数家珍。同时也可提升眼力和品位。

6、注重细节,哪怕是穿衣戴帽都不马虎。为了挡住一双缺少亲和力的亮眸,甚至给视力2.0的眼睛配副眼镜。

您看我推壶换杯倒茶的样儿很帅?别说,可不止一个人这么夸我啦,说我动作像表演,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我的店客流量很大?茶具出手很顺畅?还不错吧,在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在紫砂茶具经营这个圈子,有我一号吧。

要说现在茶叶茶具店满大街都是,能干出点儿名堂来确实不容易,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在天津鼓楼拥有百十平米的店面,每月的营业额还挺骄人,可以说是我十年卧薪尝胆苦心摸索换来的。

怎么会想到干这一行儿?又怎么能做到傲视同行经营有方?这说来话可就长了。

借我一双慧眼吧

我原来是搞电器机电安装的,跟现在的行当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我从小就喜欢把玩紫砂壶,加之家就住在天津古文化街附近,也算是耳濡目染熏陶的吧,对紫砂茶具到了着迷的程度。九十年代初,我毅然决然地放弃原来的工作下海了,那时候从国营单位脱身还需要相当魄力呢。自个儿开店做买卖了,这一干才知道这个行当水有多深!这么跟您说吧,前三、四年,我是全赔呀,全交了学费了,赔多少?两三万。九十年代初,两三万可不是小钱哪。为什么赔?是定位不准确?那时候哪里谈得上什么市场定位呀,主要是眼力不够,识不破同行的小把戏,总上当受骗。这个圈内的小把戏可太多了,比较常见的有,以次充好,以新充旧。譬如,人家把茶叶装到红砂壶里,然后放到微波炉里煮,上面挂上一层茶垢,然后告诉您说是把老壶。再譬如,茶具出窑以后,他给抛光打蜡,茶具自然就显得光洁细腻,有品位档次了,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应该是拒绝任何物质接触的。这些个小猫腻,对于初入行者来说,一下子真的很难识破。

我这个人有这点儿好,就是不服输。上当的次数多了,倒把我的斗志给激起来了,心想人家为啥能糊弄住咱?还不是欺咱眼力不济不识庐山真面目嘛。得,我呀索性到产紫砂壶的地儿宜兴去,用句时髦话说,叫调研。做个小学生,一点一滴地去学。就这样,我就自个儿跑到宜兴去了,踏实下来,亲自跑到矿上去看如何开采矿石,如何炼泥,又到窑里去看整个操作过程,我要看看一把地道的紫砂壶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就像那英唱的,“借我一双慧眼吧,我要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当然不是借,而是锤炼,炼出一双慧眼来。

从这以后,我几乎再也没有因眼力问题在江湖上摔过跟头。

现在放眼看去,从事我这行的,许多人还停留在我当初的水平上,大多是似懂非懂的假行家。举个例子,去年,影视演员张铁林,就是总演皇阿玛的那位,到我店里来,他很喜欢我店面的布置,就坐下来跟我聊开了,其间他的经纪人催了他好几次,他都不舍得离开。他是向我取经啊。他说他呀开了三家茶艺馆,对紫砂却几乎毫不了解,识壶辨料的水平简直就一满不懂。他刚进店的时候,居然指着要一特大号的粗陋壶,让我惊诧不已。说起来您或许难以置信,这个行当的好多人,都跟皇阿玛差不多。我很庆幸,自己肯钻研,走了一步高棋。这就是资本。

和那些制壶新秀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

作任何买卖,若想成功,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产品得拿人,尤其是我们卖茶具这一行的,卖的东西得地道,得让买家看了爱不释手。

现在市面上卖茶具的多了去,品种、壶型又那么多,如何才能跳出来呢?这或许就涉及到市场定位的问题了。

往宜兴去的次数多了,我购壶的针对性也越来越明确了。当然了,之前我早就熟读兵书了,早就把近年来出版的制壶图谱全买了来,您看,我这里堆了多少这方面的书啊,这些书一本都好几百元,可我从不犹豫吝啬,逮着新书必买。从书里我了解到,谁谁是这方面的行家,谁谁的作品在年度获奖或者在拍卖中赢得了大价钱,谁谁又是后生可畏有潜力不容忽视,以及每个人作品的风格、代表作,等等等等,这么说吧,我把这方面的资讯都烂熟于心了,我再一家一家制壶厂跑下来,那意思跟盲目乱撞可就大不同了。

经营这些年,我的眼界和鉴别力确实提升了,这些在与制壶者的交往中也派上了用场。我把自己经手的茶具大致分出三类。

第一类,属于大师级的,就是汪寅仙、吕尧臣、李昌鸿这些名家的壶,像汪寅仙的一把曲壶,拍卖价高达8万。大师的东西是好,可存量少、价格高,寻常买家尽管喜欢得不行,但一般舍不得掏腰包买,除非你是超级发烧友,或者足够富足。因此,我一般不会囤太多大师们的作品,除非提前接了订单。但到了宜兴,我绝对会不失时机地去拜访这些大家,长见识呀。

我心里的第二类茶具,属于成熟工艺师或高级工匠的作品。有些制壶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在这个行当里不停地奔波劳作,他们的悟性一般,创意也平平,没有太多的设计理念,但技术熟练,“工”上“到”了,出来的产品虽不能让人拍案叫绝,却也足够娴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价格呢也不太高,这类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往往能够满足一大批普通顾客尤其是35岁以上的人的需求,他们要的就是那份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这类货我会进一大批,当然也会有比较有甄别。我这个人有时候会忽然变得很感性,我非常看重与制壶师傅们打交道时的感觉,听听对方对茶具的制作感悟甚至人生态度什么的―――壶如其人虽然像文如其人一样,有时候并不可靠,可我总觉得一个见识平平心胸狭隘的人,很难有什么大制作。

我心目中的第三类茶具,也是我自个儿最得意的,是那些青年才俊的作品,套一句股市用语,我姑且把它们称作潜力壶。曾经有人夸我扶持年轻人,听上去很不错吧。我这样作其实更是为自己着想,我和那些年轻的制壶新秀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互惠互利的,我们要在市场中双赢。我跟何健、唐可、李伟翔这几个年轻人关系非常好,他们是圈内公认的俊才,有灵气有追求。您看看这唐可的供春壶,制作得多棒,比那些干几十年的工匠们强得太多了。这几个年轻人的东西说实在的,我自个儿就喜欢得不得了,一批货购回来,摆在架子上,自个儿就乐滋滋的,喜喜的,动不动就取到茶桌上把玩一通。光临我店的人,尤其是那些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年轻人,往往一眼就打上这类作品了,一报价,也不太贵―――制造者毕竟还没成名成家嘛,所以轻而易举的,就出手了。卖出去了,我心里自然高兴,有时候却又有很淡的忧伤,这么说好像很矫情,不过真是这样子,因为毕竟自个儿太喜欢了。经验也告诉我,越是自个儿留恋的,顾客也越喜欢,这也就是我进货的依据啊,我们这一行有时候卖的还不就是眼光嘛。有眼光的买家,一般最喜欢的也是这类产品,自己留用等着升值也好,赠送给好友也罢,欢喜中含着期待―――对于制壶者、卖壶者、买壶者,真称得上是皆大欢喜了。

胸中有丘壑,行事少茫然。我算是有了自个儿的经营方略。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我也很注重细节。您看我的样儿,高大魁梧,气质呢用朋友的话说是“亦正亦邪”,以前我理的还是板寸,看上去更让人捉摸不透甚至“不寒而栗”,这么说当然有点儿夸张啦,不过形象确实看着不太像个良民。记得好几次,有顾客到我店里来,看了一圈,问个价,我笑着应答,人家一抬脸,看见我扭头就走。我一琢磨不对,我得改变形象,于是把头发给留长了点儿,还配上一副眼镜,我的视力2.0呀,我配这眼镜还不就是想给自己添点儿温柔气,把炯炯大眼给挡一挡。

其间我还参与运作了一些推广活动,影响较大的,是跟另一位同行各出资十几万元精心打造“百龙壶”,请宜兴的制壶行家和书画界名流共同制作,这套作品还入选大世界吉尼斯大全了。我这么做,文化上的追求姑且不提,单从经济角度来说,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紫砂系,尽可能地培养这个市场。有朋友说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我不同于一般的卖壶者,我有我的追求。没错。

真正的对手是造假者

您问眼下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天福”是不是对我的店冲击很大?回答是“NO”。缘自台湾“天仁”的“天福”,老窝设在产茶盛地福建,以类似于麦当劳的连锁经营模式迅速蚕食全国的茶叶、茶具市场,像京津地区就有两百多家店了。“天福”它打的是一张时尚牌,它的市场定位也非常明确。打个比方吧,如果把整个茶具市场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塔底是那些个大大小小的茶城,它们主要经营一些粗糙的茶具,顾客多半是些粗粗拉拉的平头百姓,他们看重的就是一个实用性,谈不上讲究,买回去能沏口茶喝就成;金字塔的中间部分,就是“天福”的市场。它的对象是一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天福”很注重培育和拓展它的领地,它的优势是茶,而不是茶具。因为它们的茶多半是自产自销,成本低。茶具则是它的副业,它的茶壶大多是模具壶,也就是那种可以批量生产的。茶具的用料也多半是粘土,而非紫砂,因此透气性上不能跟紫砂比。但“天福”的茶具有它自个儿的优势,优势在于壶型很漂亮很优雅,足见其在设计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曾多次光临“天福”店,对它们的东西,从产品到营销理念都摸熟了。我一开始对“天福”的大举“入侵”确实不无担忧,后来发现,“天福”非但不是我的敌人,相反,却是我的推广者。因为不少人正是被“天福”启蒙以后,对茶叶、茶具感兴趣以后,才跑到我的店里来的。我的顾客群,就是那个金字塔的塔顶部分,是一些真正的紫砂爱好者,像紫砂收藏者、一些有追求的茶艺馆,等等。我经营的,是百分百的紫砂壶,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手工壶,一个样式就那么几把,所以较之“天福”的壶,在观赏性上未必有优势,但在收藏性上绝对比人家强。所以说,我和“天福”基本上打不起架。

我真正的敌人是造假者。举个现成的例子,我这里有制壶名家李昌鸿的四季壶,是四把壶的组合,每把进价五六千元。可有些店也售李昌鸿的壶,乍一看跟我从李昌鸿家里进的这套壶非常相像,但人家四把统共才卖四千元,你说这是个什么概念!不用说,他肯定是copy了,是造假者。茶具的造假跟影视作品、电器、碟片的造假一样,可谓一本万利。而这些被复制过的名人壶,对于初入门者、假行家或有心无力的人,肯定比真品更具诱惑力。这个行当的造假,又不同于音像市场,根本就无法可依,所谓的“打假”更是一句空话。期间也有朋友建议我如法炮制,也造假,论水平我绝对不会比别人差,可我没动心,我在这个行当已经很有信誉了,信誉就是金字招牌呀,我不能砸了自个儿十几年树的牌子。

您问我会不会学习人家“天福”的营销模式?我还真模仿不来。我当然想扩大经营,但我的店太受制于人了,这个人,就是我自个儿,就是我的眼界、经验和知识―――也有同行从我这里拿货摆在他的店里卖,可明明在我这里走得很俏,在他那里就卖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于壶只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而我就能给顾客讲解这把壶的来龙去脉,材质、性能、品位,甚至制作者的趣味和追求。听得顾客美美的,我们彼此之间甚至因此交上了朋友。

虽然现在经营得很成功,可我对未来其实是有一种忧患意识的,对紫砂茶具尤其是宜兴紫砂的经营前景很不看好,我觉得这是项夕阳行业,因为宜兴的紫砂已经挖掘得所剩不多了,当地很多制作者都在疯狂地存料。唉,宜兴紫砂总有一天会被掏光的,宜兴紫砂壶也终究会成为一个历史符号。要多久?也就几十年光景吧。所以我珍惜我购进的每一把壶,也珍惜我卖出的每一把壶。

上一篇:谁动了我的戒指 下一篇:状态:寻找天堂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