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虎象.义理

时间:2022-09-12 07:03:47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风从虎”――同气相求

“《乾卦》・九五爻”下《文言》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此爻为64卦亮丽第一爻,既中且正,称“九五之尊”、隐喻帝王之象。“圣人作而万物睹”,飞龙在天,就像帝王在位一样,圣光普照,天下万物都可沐浴到,天下万民都可仰望到;“飞龙在天”即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文言》为了进一步阐释“爻辞”,又博取系列喻象: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即:水流向低湿之地,火烧向干燥之处。云雨随从龙腾,谷风随从虎跃,此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联类譬喻。“风”为什么要从“虎”呢?这与古人对虎的感悟认知有关。虎啸威震山谷,令山谷生风;且繁体字“号”是由“号”、“虎”两字符组成,表示猛虎咆哮声。《水浒》描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阵狂风过后,跳出一只斑斓猛虎。“虎”音为何近“呼”,就是虎过风起,风的象声词为“呼”;名从音起,故虎字读音为“呼”。古人认为:山谷之风是虎啸、虎奔而生成的,李时珍日:“虎,象其声也。”在阐释“风虎”同类时,还有这样的延伸解读:风阴气,虎阴物,故虎啸而风生;虎威猛之兽,风疾烈之气,故虎啸则风生;坤为虎,风生地,故虎啸则风生;虎为参星,参出则风到。总之,形象大于思想,古人从方方面面来演绎“风从虎”,从而形象地印证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易学哲理。“风从虎”产生于古代特定语境中,折射出古人对虎类的畏惧心态――“猛虎欲来风满谷”,既是一种自然态的描摹,又是一种情绪态的渲染,更是一种哲理态的隐喻。

“履虎尾”――善处危境

《履卦》卦象是下兑上乾,《象》辞:上天下泽――履。《周易》撷取虎象最多的是“履卦”:一条卦辞、两条爻辞,都涉及到“履虎尾”这个短语。卦辞:“履虎尾,不A人,亨”;六三爻辞:“履虎尾,A人。凶”;九四爻辞:“履虎尾,想想,终吉”。履卦的象征义是:尊礼慎行,履虎尾就是踩到了虎的尾巴上;履卦为何要繁复地取虎为象呢?原来,古人有“设卦观象”之说,因为履卦是下兑上乾,在“文王八卦方位图”里,兑为西方之卦,而西方为“白虎之象”,故此卦要取虎为象。卦辞为何是“履虎尾,不喱人,亨”呢?因为:乾为人,兑为虎;虎阴物也,兑西方之卦,有虎之象;兑又为口,A人之象;乾在其上,有履虎尾之象,履虎之尾,其首必返,此为y人之危境;但竟然没有嘎人,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故结果是“亨”。此为“借物之象,以喻人事”的表达模式。六三爻辞为何是“履虎尾y人,凶”?因履卦当以谦退慎行为主调,可是“六三爻”是以阴爻居阳位,以柔乘刚,就像盲人强看、跛人强行一样,有点自不量力,故此处就是“履虎尾嘎人,凶。”九四爻:“履虎尾想想,终吉”,澹恐惧之貌,九四爻是以阳爻居阴位,但以谦慎为本,虽处危惧境地、终获其志,最终是吉利的。俗话说:老虎屁股摸不得,那么老虎尾巴更踩不得。《履卦》将人生危境取象于“履虎尾”,即踩上了老虎尾巴,这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叙事”。同时此卦还传达出这样一些生态信息:古代虎踪遍地,人虎遭遇的几率很高,所以对虎的一些生活习性十分了解;虎除四个锋利如刃的爪子外,还有一条钢鞭似的尾巴。伏羲博求万象以画卦,虎是山兽之君、百兽之王;古人又司空见惯,故《周易》里动物取象自然虎最多;善处危境、虎尾馀生,这当然是一种生存艺术,其有效的路径就在于:尊礼慎行。

“虎视眈眈”――善于自养

《颐卦》卦象是下震上艮,《象》辞:山下有雷――颐。《颐卦》“爻”也取象于虎,云:“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颐卦的象征义――颐养,本爻的旨意是:倒过来向下求获颐养,吉祥;就像猛虎那样眈视一切,而贪欲却不是很强烈的,没有灾祸。颐卦的象征义是颐养人生,为何“九四爻”又要取象于虎?虎与颐卦的链接点如下:颐卦为下震上艮,艮在“文王八卦次序图”中,位于东北寅位,十二生肖寅为虎,故可取虎象;另外,颐卦中间四爻,分别构成两个“互卦”,且均为“坤”,坤为大阴性,虎为大阴物,故亦可取“虎”为象;再则,下震上艮还可看做一个“长离卦”,“离”为色彩、斑纹,亦可取象为虎。“虎象”何以能表达“颐养人生”之意?孔颖达《周易正义》云:爻有应于初九爻,是以上养下;虎视眈眈是威而不猛之象,其欲逐逐是寡欲少求之貌;上颐养下,既能威而不猛,又可寡欲少求,故一定吉利,无有灾难。从原生态的语义上解读:眈眈是下视貌,逐逐是敦厚貌,取虎象将一种复杂而又多变的人生处境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此即观卦取象,立象尽意,意在象中。颐养天年之“颐”为口颊,身养而靠口颊,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自养其身。其视眈眈,目不荣于纷华,视向下;其欲逐逐,心不主于艳羡,少贪欲;自养如此,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另外,颐卦取象:“初九”取于灵龟。“”取于老虎,二者互不相似,何以联类譬喻?以龟之为性不嗜食也,仲冬之月虎始交,则虎之为有时也;取不嗜食之龟,交有时之虎,以明君子善于自养;食、色性也,抓住了君子颐养天年的两个关键性环节。用“虎视眈眈”来隐喻“善于自养”,语义的间距似乎太大了些,但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解读,还是可以理解的:这里留有古人鲜明的“虎崇拜”的遗迹。

大人虎变――着意变革

《革卦》卦象是下离上兑,《象》辞:泽中有火――革。《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九五爻辞”云:“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大人像猛虎一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变革,不用占卜也具有诚信的美德、吉利的走向。“九五爻”是至善至美的中正爻;为何又要取象于“虎”作表达呢?汉代宋衷这样解释;阳称大,五以阳居中,故日:大人。兑为白虎,九者变爻,故日: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另外,离为火,为色彩,虎秋季褪毛后,斑纹更加绚丽明媚,故由兑为西方之卦取象白虎,又由离为斑斓色彩而取象于斑虎,故《象》辞日:大人虎变其文炳也。为映衬九五爻,上六爻取象于豹,云“君子豹变”;《象》辞日: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兑之阳爻称虎,阴爻称豹,君子小于大人,故日:豹变其文采蔚然,次于虎变其文采炳然。《说文》云:“虎,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足,象形。”虎为百兽之王,呈现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身上的斑纹,二是额上的“王”字,三是钩爪锋利的四足。《说文》解释:“虍,虎文也,象形。”徐锴解释:象其文章屈曲也。古人对虎的第一认知,就是抓住了其身上“斑纹”的特征,故虎又叫“黄斑”、“斑子”、“斑寅将军”。《周易・革卦》取虎象的“斑纹”来作喻,借以表示变革力度之大,效果之显。故“大人虎变”取象于虎,着意表达了《周易》的变革思想,用来彰显“变革”时义的举足轻重:只有变革才会虎虎有生气。

《周易》的核心表达是象、数、理,且象是第一位的;在观卦取象、立象尽意的表达流程中,动物取象,虎又是第一位的,这里显然隐含着“虎崇拜”的遗迹。

上一篇:读唐鉴《国朝学案小识》 下一篇:“会三归一”《法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