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社会化的探析

时间:2022-09-12 06:59:59

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社会化的探析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大学生们的社会意识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出现的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现象,不利于其个体的社会化以及应当承担其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析,并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双重性问题。

Abstract: In the social reforming new time,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consciousness has the great importance regarding the national stability and advancement the function. But current appear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elf-approval crisis's phenomenon, does not favor its individual the socialization as well as must undertake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is article carried on simply on this question searched analyzes, and has analyzed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mbiguity question.

关键词:现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社会责任感

key word: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 self-approval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作者简介:何芳(1989-),女,贵州贵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我认同危机现象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极大地变化,这种转型使得不确定性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从而促使大学生重新审视和评估所面对的一切。他们感到了自身对这个变化极大的社会的不适应性,甚至是自我的认同以及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应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变动都产生了怀疑。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中,传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和裂缝,这就使得原本的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固有的模式随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而给大学生们带来手足无措的危机感和压力感,导致了他们认知方面的失调以及情感冲突加剧等问题。

二、多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有较强的道德素质。而社会责任意识是其核心素质。

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以及对社会都表现出一种极不负责的心态。在价值取向上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人生奋斗目标上则重个人理想而轻社会理想。这种不负责任的颓废的生活状态,无益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社会化。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自我认同社会化的推进器。为此,我们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第一,加强学校教育。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我们民族的潜能与素质。第二,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肯定他们的社会价值。第三,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把社会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第四,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接触社会,了解国家现状,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感,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大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除了需要博学多才外,还要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感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双重性

(一)对国家:以天下为已任的主体参与意识与非常态的参与行为并存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处于思想心态最活跃敏感时期的青年,具有其他年龄段的人所没有的政治社会参与热情。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他们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而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置身于改革之外,以极其挑剔的眼光和讥讽的笔调对改革中的个别事件评头论足,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过于激进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非常态的参与行为导致了我们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主义思想膨胀。西方哲学思潮往往过分主张强调自我,以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使得少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社会。

(二)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薄弱的实干精神

班级和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施展才能的主要天地,对于这个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集体,大学生们首先表现出一种自主性的主人翁意识。而同时他们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眼高手低。他们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对身边“琐碎”的小事却不屑一顾,许多大学生缺少一种“欲扫天下,先扫一屋”、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出现了“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现象。

青年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关心程度远远不及对国家的关心程度。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他们可以忽视自己寝室的卫生而去大谈社会弊端、上街游行、指责改革。

(三)社会责任感双重性的原因分析

第一,改革开放引进的西方思潮唤醒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新旧交替的社会“失范”又阻碍了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第二,当代的大学生角色还处于不确定性中,再加上教育的未完成,人格处于不健全状况。第三,传统的文化孕育的民族心理使中国历来就是个强调整体利益和民族责任感的国家。儒家文化把伦理道德与民族责任感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状态的大环境下,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又了人们为人处世的格言。第四,随着国门打开,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入中国,在大学校园里一直经久不衰。许多大学生并未深入研究西方各种理论,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他们把那些为自我实现服务的理论照搬过来,崇尚人生的自我设计,宣扬自我奋斗,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他们而言就成了一种制约个人发展的沉重的精神负担。第五,大众文化传播的负面导向作用,目前文化界有些作品有迎合人的本能的趋向。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不择手段地个人奋斗,甚至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换取个人成功的人当作正面典型,向青年人大肆宣扬。

参考文献:

[1] 杨鑫,姜浩.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角色与责任的关系角度展开[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6)

[2] 冯霞.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 学术论坛, 2009,(02)

上一篇:社会转型期间教育爱的缺失与回归 下一篇:从阅读实践中获得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