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12 05:36:15

济源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小麦生产水平,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小麦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特制订我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主导品种;2主推技术;3抓好麦播基础环节;4搞好麦田管理;5抓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关键词] 小麦;栽培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小麦生产水平,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小麦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特制订我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主导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半冬性优良品种,如衡观35、矮抗58、周麦16、众麦988、济麦22等。

二、主推技术

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冬管前移、春管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三、抓好麦播基础环节

1.选用良种

选用适合当地生产水平和种植习惯的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精细整地

秋作物成熟后要及时整地,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力推广机械作业,一般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25-27cm,以打破犁底层,耕后细耙2遍以上,达到土碎地平,上虚下实,地表平整,以促进根系下扎,扩大小麦的营养范围。

3.配方施肥

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以产定氮、测土定磷钾”的施肥技术,一般亩施纯氮10kg,纯磷6—8kg,纯钾4—6kg。

4.土壤处理

对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地区,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剂3kg,兑细土30kg;也可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mL~250mL兑水喷拌成毒土25kg~30kg,耕地前撒施地面,随耕地翻入土中。

5.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预防地下害虫和多种病害的关键措施,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mL,加2%戊唑醇(立克秀)10g或2.5%咯菌腈(适乐时)10mL,兑水150mL,拌麦种10kg,拌后堆闷3~4h,凉干后播种。

6.适期播种

10月5-15号为小麦适宜播期,在适播期内,早茬地种植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一般亩播量在6-8kg;中晚茬地种植分蘖能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一般亩播量8-10kg,播种深度3-5cm。

四、搞好麦田管理

在管理上应根据气候特点,对实际生产上的问题进行应变管理,科学指导生产。重点要抓好三项技术的推广:一是冬管前移,改冬管为分蘖期管理。通过重管分蘖,确保冬前群体达70万以上,力争冬前大分蘖满足成穗需要;二是春管后移、氮肥后移,有效控制春季无效分蘖,重管拔节期,施好药隔肥,亩追尿素10—15kg,浇好拔节水,主攻穗粒数;三是加强后期管理,适时浇好灌浆水,增强灌浆强度,提高粒重。具体管理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冬前管理

(1)查苗补种: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苗全,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墒增温,促进根系下扎,保持基本苗达15-18万为宜,冬前群体控制在60-80万。

(2)补浇冬水:浇好冬水,既利于保苗越冬,又有利于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为氮肥后移创造条件。灌水的时间要因地而异,墒情差的要提早灌水,以促进冬前分蘖,保证足够的冬前群体。

(3)中耕划锄:对于浇过蒙头水的麦田,在小麦齐苗后要及时进行划锄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对于长势偏旺、植株过高超过27cm、亩群体超过合理群体(大穗型要求越冬时群体达到计划亩穗数的1.8~2倍,中、多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亩穗数的1.2~1.5倍)时,应及时采取镇压、化控或深耘断根等措施,控制群体。

2.春季管理

(1)中耕:在小麦返青后要及时中耕,以保墒、增温、促进根系生长,促苗早发。

(2)浇水施肥:根据苗情在起身期到拔节末期追肥、浇水,追肥量一般控制在10-15kg/亩。要因苗而宜,对于正常生长的麦田,群体在70万以上,早春一般只进行常规管理,到拔节期叶色褪淡时浇水施肥;对于麦苗长势弱,单株分蘖少的麦田要在返青期及时施肥浇水;对于长势偏旺的麦田,以控为主,可推迟到孕穗期再施肥浇水。

(3)化控防倒:群体过大(大穗型品种最大群体为计划亩穗数的2.5~3倍)时,及时采取化控或在起身前深耘断根,并将施肥后浇水时间推迟到拔节后期甚至到旗叶露尖时。用20%多唑·甲哌鎓微乳剂叶面喷施防止倒伏。化控应严格掌握苗情、浓度、安全性等尺度,以免造成药害。一般麦田使用30mL/亩,旺苗、群体过大的麦田使用50mL/亩。

3.后期管理

(1)灌溉:小麦生育后期如遇干旱,应在小麦孕穗期或籽粒灌浆初期进行浇灌,但不浇麦黄水,以利于提高小麦品质。

(2)叶面喷肥:在小麦抽穗到籽粒灌浆期用0.3%-0.4%的磷酸二氢钾和2%-3%的尿素进行叶面喷施,以延缓根系衰老,提高小麦粒重,预防干热风。

五、抓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一是冬前防治,以化学除草为主,主要防除猪殃殃、泽漆、播娘蒿、荠荠菜等阔叶杂草,亩用55%苯唑二甲钠可湿性粉剂40g,防治效果好,也可用200g/L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30—40mL加10%苯磺隆(巨鑫)可湿性粉剂10—15g防除;二是返青期防治,以防治纹枯病为主,补防杂草,亩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12.5%烯唑醇(志信星)可湿性粉剂20—30g+微肥”;三是拔节期防治,以防治纹枯病、麦蜘蛛、麦蚜为主,亩用“40%毒死蜱50—60mL+功夫菊酯50mL+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微肥”。四是中后期防治,以防治穗蚜、赤霉病、锈病、白粉病为主,亩用“50%多菌灵 80—100g+25%吡虫啉10—20g+微肥”。

上一篇:东宁县毛葱套种大豆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谈低温、霜冻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