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迎来好时机

时间:2022-09-12 04:26:58

保本基金迎来好时机

去年保本基金热发行,今年5月保本基金发行又进入小高潮。

股票市场面临可能的转机,或许将为保本基金建好安全垫后为追求绝对收益提供了市场空间。在未来的3年里,随着股票估值在低位盘整,市场上涨空间或将远远大于下探空间。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日,22只已成立的保本基金累计净值均超过1元,无一亏损。同时,目前市场上已经结束保本周期的所有保本基金也均100%实现保本,保本期间复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74%;今年以来截至5月2日,21只保本基金平均收益率2.14%,折合年化收益率亦达6.78%,表现平稳。

以2011年成立的保本基金来看,截至2012年4月27日,18只保本基金均获得正收益,平均收益率为3.47%。其中,诺安保本自去年5月13日上市以来,累计净值收益率4.8%,在同期成立的同类基金中位居第一。

建立防守垫的好时机?

当前正在发行的保本基金有中海保本混合、诺安汇鑫保本、鹏华金刚保本、大成景恒保本,加上即将发行的交银荣安保本,同时在发的保本基金将达到5只。

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锋表示,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本基金优势较为突出。对保本产品来说,最开始积累“厚厚”的防守垫是未来优秀业绩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或已处于保本产品建立防守垫的良好时机。如果说市场普遍认为2011年四季度以来的上涨可以看作是“牛市”的上半场的话,债券牛市的下半场也许“在路上”,他认为企业债或将迎来大发展,为提升债券投资回报打开了空间。

同时项廷锋认为,股票市场面临可能的转机,或许将为保本基金建好安全垫后为追求了绝对收益提供市场空间。在未来的3年里,随着股票估值在低位盘整,市场上涨空间或将远远大于下探空间。

中海保本混合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刘俊也表示,尽管“五一”期间主板退市、降佣制度变革多项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但总体经济形势仍未见明朗,GDP连续5个季度增速下滑,投资、出口、PMI等经济数据均显疲弱,A股市场可确定性转机尚未到来。刚刚公布的4月PMI续升至一年新高53.3,亦显示经济增长动能依然不足。在此阶段,通过保本基金介入市场,把握债市目前余温未冷之机,迅速积累安全垫,在保本的情况下择机赚取股市上涨收益,既可以避免中期小牛市来临的踏空风险,其保本属性又可以为投资者免除本金亏损的后顾之忧。

目前发行的保本基金保本周期一般为3年,通常采用CPPI策略运作,退可求保本,进可求增值。在保守策略下可变身为纯债基金,在积极策略下可变身为混合基金,参与股票、权证类风险资产投资。在确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利用部分资金投资股票市场,适时出击,获取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一般基金公司还会和第三方担保公司共同为投资者提供认购本金保障。

几只正在发行的产品特性都较为类似,差异不大。以中海保本混合基金为例,该基金也是为认购并持有3年到期的投资者提供保本承诺。其股票配置比例最高可达40%,在保本的机制下进行基金管理,可谋求更高收益,同时该基金采用经典CPPI策略保本机制,并且由中国投资担保公司担任担保人,保障本金安全。

谁的游戏

自1999年首只基金诞生以来,我国基金行业仅在13个年头里就跨过了基金千只大关。尤其在2004年随着《基金法》和《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实施之后,基金业开始了高速发展。仅自2005年1月到2012年1月底的7年间就共新发了778只新基金。目前我国基金市场主要由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三类基金主导,总量占发行总数的83%,股票型基金这一类型更是占据新发市场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新发基金数量每年都呈现迅速增长趋势,仅2011年就发行了202只。今年农历新年刚结束,新一轮的基金发行就紧锣密鼓的敲响了。然而与基金公司乐此不疲的发新相比,投资者对于新基金的兴趣却愈发冷淡。

截至今年2月底,市场上共发行了10只新基金,平均规模仅为7.1亿,仅有招商和博时的两只基金募集规模超过10亿,更有数只刚刚越过2亿的基金踩线成立。这种新基金密集发行伴随募集规模日渐缩水的趋势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07年之前,新基金实施严格审批制度;之后,监管部门按传统产品(包含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创新基金和QDII对上报的产品分三类处理,且获得批文周期较长。自2010年起,新基金申报实行多通道制:即每家基金公司可同时上报五只产品,分别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QDII基金、创新类基金和专户“一对多”;实行分类排队、分类审核。2011年伊始,又新增了指数基金审批通道。至此,基金审核通道增至六个,多通道审批不仅加速了新基金的发行速度,同时也加速了产品的多样化的扩充速度。但新基金发行数量的猛增仍然难以掩盖募集规模不断下降的尴尬。

新基金募集规模与数量成反比

研究表明,新基金月总和月均募集规模的变化总体趋于一致,均随着市场行情显著波动。在2006年-2007年的股市大牛市期间,新基金月总/均成立规模都相应的水涨船高,均在07年下半年达到规模的顶峰。但随着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重创全球股市,新基金募集规模也迅速缩水,到09年年初其月总/均规模一度跌至05年左右的水平。之后,随着市场反弹,新基金募集总规模有所反弹并随着市场波动,但月均规模不断下降的趋势却并未得到改善。

与规模下降趋势截然相反的是,新基金发行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当07年末新发基金月总/均规模都处在高峰的时候,反而是发行数量的低谷期。这与当时管理层出于股市行情过热的考虑而刻意控制新基金审批不无关系。随着之后审批渠道的放宽和新基金公司的不断成立,新基金发行数量迅速增长。理论上而言,新基金的热发应体现市场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热度,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主要体现在募集规模尤其是基金平均规模不断下降。并且这一趋势在2010年后随着新发数量的暴增而愈演愈烈,基金月均规模不断创下新低。除了发行“迷你化”的趋势以外,募集期延长也逐渐成为新基金发行市场的另一特色。2011年共有12只基金延期发行。

这场发行大战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分化。大规模的基金公司尤其是银行系基金公司尚可“亏本赚吆喝”,而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则不免力不从心。2010年后发行得356只基金中,仅有108只新基金募集规模超过20亿,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博时等大型基金公司,银行系基金更是占据了三分之一。在发行规模超过40亿以上新基金中,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优势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占半数以上。

上一篇:谁将独饮 第11期 下一篇:未来手机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