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加强当前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12 03:40:53

试论如何加强当前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学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然而日渐增多的大学生违法现象说明,目前我国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需要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策略来提高其有效性。

关键词:高效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律条规定,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教育及培养。当前我国的高校法律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学生的法律素质达不到应有高度。因此高校应正视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并加以反思,加强法律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真正的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法制教育为中心的法律基础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并分析如何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

法律基础教育这门课程是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形式和重要手段,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以及法律情感。但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得大学生更加重视学历、学位证书等方面,并没有对法律基础教育这门课程投入足够的时间及精力,并且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自身也存在相应问题,因此对高校法律基础教育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基础素质。

1、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

目前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所用的教材有众多版本,很难选择一个适用的版本,并且这些教材内容大都繁多庞杂,其中包括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宪法常识,并且还有许多部门知识,具有很广泛的覆盖面。但是法律专业需要学习四年的知识,却浓缩在这几十个课时之内。并且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相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很多课堂活动较难组织,更是造成了学习进度无法跟上。因此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因为包含知识过于庞杂,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对教材内容有足够的理解,大都疲于应付。而且教师因为对教学进度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之上更多的时间用于罗列知识点,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社会现象分析等。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知识局限于死记硬背之上,这种情况使得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给学生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只是为应付考试从而学习,并没有体会到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核心精神,并且也很难让学生的法律基础素质达到足够高度。

2、法律基础课程起点低、要求高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很高的教学要求,但其教学地位却往往停留在“法律讲解”这一阶段,学生通常将法律基础课程当做普法课程进行学习,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也大都是法律基本知识、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等,而这些知识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就已经有过相应了解,因此对法律基础课程并没有足够的兴趣,因此这种知识重叠”的课程现象,更是使得法律基础课程无法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系统认识,并且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要求,虽然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高的教学要求,但其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重复性,使得学生也没有得到法律基础素质的提高。

3、法律基础课程轻时间、重理论

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都重视理论教育,并没有对学生有关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有相应要求。并且教师也没有加强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这一认知,并且大部分法律基础课程并不具备社会实践这一部分,只是一味的将法律理论和法律概念传授给学生,却并没有培养学生具体案例分析的能力,因此学生缺乏法律实践能力,无法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二、加强当前高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

1、优化教学内容,借鉴成功经验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时较少,而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除了包括法律体系的基本理论外,几乎涵盖了全部的部门法知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而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纯粹的法律制度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提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同、热爱、信仰等情感。这种情况下,教师非常为难,无法做到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兼顾,从而导致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不佳。因此,教师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由于时间有限,教师若想将书本上所有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最能彰显法律的理性品质、正义、秩序等有价值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借鉴西方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例如:一些西方法制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公民明确知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或受到社会、他人的不公正对待时;当他们遭遇麻烦、与他人发生纠纷,需要寻求法律保护时,他们才会对法律产生切实的兴趣,才能推动其法律信仰的产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的权利观念作为重要目标,使学生确信他们能在法律中获益,法律能为其合法权益提供保障,进而使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

2、以案例教学为突破点,增强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践性

在目前的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它不仅说服力、感染力强、影响面大,而且还通俗易懂、易于启发诱导。这种教学法如果利用得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助益;但利用得不好也会阻碍教学的发展。比如说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过多地运用案例,有的教师甚至将一些花边新闻、小道消息引入课堂,本意是想出奇制胜,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有的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典型案例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喜欢就事论事,使案例教学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要以案例教学为突破点,来增强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践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所以教师在对法律知识进行讲授时,必须与实践生活紧密相连,对一些真实存在的法律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准确剖析,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从而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法律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另外,由于案例教学需要与实际相联系,所以可以将案例教学看作是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可以将案例教学作为增强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实践性的突破口。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选择那些真正能使学生获益的素材,不能单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引进一些不利于教学的内容。要选择那些典型的、针对性强的、与法律知识联系最为紧密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要将案例分析的重点放置在分析与启发上,不能就事论事,要引导学生挖掘案例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案例的数量进行合理控制,不宜过多,只要能将问题阐述明白即可,否则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结束语

我国的高校法律基础教育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教育制度以及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综合素质的限制、教材内容的枯燥性,都导致了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律基础素质。因此高校应对法律基础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对策,加强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以及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并且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育有效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

[2]陈扬.关于提高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2(29).

[3]叶正明.高校“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教学模式探索――以适应学生成长和需求为导向[J].文史博览(理论).2012(05).

上一篇:试论平转法转体在铁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位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