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播音员的气息控制

时间:2022-09-12 02:06:43

谈播音员的气息控制

摘 要: 在实际播音中,气息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作发声动力,它还是一种极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发声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声才能随情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息控制是由情及声,由内及外的贯穿。播音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对气息控制的要求,那就是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

关键词: 播音员 气息控制 胸腹联合呼吸法

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在发声过程中控制气息的能力和技巧需要经过专门的气息训练,它是取得理想声音效果的重要因素。古人在研究唱法时,很早就注意到了气息的作用。唐代段安在《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者。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古人论唱的时候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也”之说法,也说明了气息的重要性。

而今播音发声更是与气息控制息息相关。没有气息,声带就不能颤动发声。呼出的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大小及共鸣状态,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音色的优美圆润和嗓音的持久性。也就是说只有气息得到控制,才能控制声音。

播音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对气息控制的要求:一要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二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三要保持较稳定的气息压力;四要呼吸得长;五要对气息控制吸纵纳自如;六要学会短时无声吸气,要能掌握“深、匀、通、活、稳定、持久、自如”的气息控制本领。在实际播音主持创作中,气息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发声的动力,它还是一种极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发声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声音才能随情而变化,例如:气势汹汹,气冲斗牛等,这些涉及情感的复杂变化,如果用一种声音形式,一种气息状态去表达,那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息控制是由情及声,由内及外的贯穿。播音员要想使声音能自如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学会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一、气息控制基础练习

(一)气息的基本状态练习。

进行基本状态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和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动作要领,形成新的符合播音发声要求的呼吸方式。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其次,要在破与立的过程中重视量的积累,否则,养成的习惯多半是难以改掉的;最后,从训练的角度讲,只知道理不行,只有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在反复练习中稳定了这种感觉,才能掌握并使用。

练习一:坐姿。

①完全放松,从容吸气,腹壁逐渐突起。

②呼气,腹壁逐渐恢复原位。

③保持腹肌的收缩状态,再吸气,此时两肋缓缓向两侧扩张,小腹收紧,这是吸气状态。

④保持一两秒钟,缓缓呼出。

⑤重复③④

练:在练习一的基础上,呼气时撮口缓缓地吸或发Si音,要求气息均匀而缓慢地流出。在重复做此练习时,呼气时间逐渐延长,以达到25秒至30秒为合格。

练习三:坐姿,躯干略前倾,小腹微吸。

①从容地吸气,观念上气好像顺脊柱而下,后腰部逐渐有胀满感,两肋向外扩张,小腹收紧,吸气至七八成满。

②控制一两秒,再缓缓呼出;

③重复此练习,呼气要求同练。

练习四:立姿,胸自然挺起,两肩下垂,小腹微收。

①从容的如闻花香般呼气,感觉两肋开,至八成满。

②控制一两秒钟,再缓缓呼出。

③反复做,在此练习基础上练。

辅助练习:坐或立姿。

两肩向两侧自然平伸,与肩平;缓缓的深吸气,觉肩胛骨向左右两侧移动,肩膀有伸长感;缓缓呼气,两肩胛骨逐渐恢复原状。

(二)快吸慢呼练习。

练习五在前几个练习的基础上缩短吸气时间。像突然发现远方的友人似的急呼气,两肋一下子扩张起;然后慢慢平稳的呼出。重复做此练习,逐渐延长呼气时间。

(三)补气练习。

练习六

①快速吸气,同练习五;胸廓有“橡皮球”感觉。

②呼气五六秒后补气:一收小腹,口鼻进气,两肋张开。

③再缓缓呼气:如此反复十几次,每次呼气时间可以有长有短,直至能自如掌握。

练习七:在上一练习基础上呼气时从容发声。

练习八:长句子补气练习,直到能从容地读清楚句子的内容为止,这是最重要、最实用的补气练习。

练习九:绕口令补气练习。

(四)弹气练习

练习十:快速吸气形成“橡皮球”后,一下一下的弹动小腹,每一弹动小腹,使气息急出后又补入,逐渐增加弹动速度。

练习十一:在上一练习的基础上连续弹发喉门音[xa]。

以上练习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终体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总的感觉是吸气时小腹微收,随着气流从口鼻被吸入肺下部,两肌向两侧扩张,腰带渐紧,小腹随之收缩。呼气时,保持腹肌的收缩感,以牵制隔与两肋使其不能迅速回弹;随着气流的缓缓呼出,小腹逐渐放松但最后仍不失去收住的感觉,而隔与两肋在这两种控制下逐渐恢复自然状态。同时要体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气下沉、两肋开、小腹收。

二、呼吸肌的锻炼(腹肌和膈肌)

(一)腹肌的锻炼。

腹肌的锻炼可通过仰卧起坐,端坐举腿,负重挺腹和“丹田绕脐”来实现。“丹田”位于肚脐下面三指处,丹田绕脐就是双手推拿按摩,把腹肌力量集中于丹田,以肚脐为中心,左绕三圈,右绕三圈,反复进行。

(二)膈肌的锻炼。

深吸气后,用此一口气,发出两个扎实的“hei”音。如领操员喊操般地弹发“1、2、3、4”“2、2、3、4”。练习时同样要把握均匀、稳健、轻巧的要领和由慢到快,由稳定音高、音量、音色到变化音高、音量、音色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膈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会在练习当中得到提高。

呼吸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是呼吸得以控制并达到“自动化”运动的物质条件。腹肌、膈肌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肌肉,应该列为锻炼的重点。

在以上的呼吸持久练习当中感受胸腹联合呼吸法,感受其特点为气下沉,两肋开、小腹吸的特点。正确的呼吸方式,不仅能使呼吸、振动、共鸣、吐字等器官肌肉的能量消耗减少,而且能使发声器官肌肉与下腹肌肉之间的协同动作得到保证,掌握控制呼吸的能力可使声音丰满圆润,刚柔相济也有得于喉部健康。活动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如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语言表达技巧的要求等都有直接关系,因此播音员的气息控制不能满足于胸腹联合呼吸方式的掌握,还要进一步在多变的发声活动中去掌握,控制气息的各种运动变化规律。

三、气息的综合控制

播音员的气息控制不能单独满足于对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掌握,还需要综合多方因素。如果播音员不能深刻理解内容,充分感受,便不能使思想情感运动起来,直接导致单调呆板,影响声音色彩的变化。利用情感调节呼吸运动的方式是气息控制的高级阶段,但在训练过程中,只有通过较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熟练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基本要领,综合各方因素,才能获得自由的、本能的气息控制状态。

(一)良好的发声姿势。

为了保证气息的稳定和畅通,站和坐,都要注意姿势端正。站,一般采用“丁字步”,双脚一虚一实,一个支点。胸部微含,头部之间取平视角度。肩胸放松。坐时应坐在椅子的前沿部分,避免躯干的弯曲,不能“坐满臀”,尽量不要坐软椅或沙发。

(二)以情带声。

气―声―情,情、声、气有着紧密的联系,情感的外部表现为声,而气息控制或者呼吸的状态直接又带动声的运用。所以要深刻认识三者关系,多发挥“情”的作用。声音色彩的发生,并非直接得利于情感,科学研究表明,它要经过心理(情感)变化―生理变化―物理(声音)变化的过程。从引发于内的感情到具于外的声音,作为中介的生理过程,是集体运动感觉的变化到气息状态的转换过程,也就是集体在接受情感刺激后所引起的肌肉紧张度的变化,到完成对呼吸状态的影响的力的转换过程。在播音创作活动即声的具体运用中,这个变化过程表现出“情为力之源”“力为声之本”的关系。认识并掌握这种关系,强调情感的作用,是使得呼吸进入“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此外要注意学习在情感的变化中补充气息,这样可使稿件播读更加连贯、完美。这一点极为重要。无论是偷气、强气、就气,所有补气的方式都与心理状态变化紧密相随。

(三)用声要以实声为主,虚实结合的中音。

使用偏实的中音,不仅嗓音经久耐用,省气省力,而且由于它居于中音区,上下都有充分运动的余地,更有利于表达。同时,由于它自然、平和,富有个性特征,也最能让受众接受。偏实的中音是播音中多种音色变化的基础。当然偏实的中音的大量使用,绝对不等于排斥使用必要的高音和低音,只是不要一味地使用高强音和低弱音罢了,具体稿件具体对待。

(四)气息的补换方式。

气息补换问题是一个首要问题,补是补充,一口气的使用长度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休止地用下去,因此要补换或转换,补充气息不能依前而就,自始至终状态如一,因此要换。

气息的补换是在语言的停顿处进行的。补换的基本方式为偷气、抢气、就气三种,进气量要依表达需要而定。

偷气――短时间无声地吸气。

抢气――急促不顾及有声无声地吸气。

就气――虽有停顿,并不进气,而是调动体内暂留余气进行补气。

与较大停顿中补气相比,短暂停顿中补气难度较大,可以先用平和舒缓的古诗,再用句式较长的文章选段,最后用绕口令的顺序逐步掌握。

(五)气息的“呼”与“吸”适当留有余地。

呼吸不可过度,呼气过度,气息不够用,而吸气则要七八成满便可,这样不会不僵不硬,活动自如。从容自如地补气,就像手风琴演奏一样,随着情感和旋律的起伏变化时进时出。过满会“喷射”,过小会“飘渺”,因此一定要留有余地。个别情况下吸满吐净的方法也是必要的,但是只是个别地方,要依稿件而呼吸。

总之,播音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气息控制的要求,要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二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三要保持较稳定的气息压力;四要呼气时间长;五要对气息的控制;六要学会短时无声呼气,要能掌握“深、匀、稳定、持久、自如的气息控制本领。在实际播音创作过程中,气息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做发声的动力,它还是一种极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与“声发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气息控制是由情及声,由内及外的贯穿,要想将气息控制得游刃有余,掌握其要领,必须不懈努力,经过科学的、严格的练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慢慢地融会贯通,并非一日之功。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发声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2]徐恒.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

上一篇: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政府道德责任的社会功能 下一篇:人物漫画素描的表现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