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9-12 01:02:46

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 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论述:1.兴趣激发,培养信息意识;2.质疑提问,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3.强化引导,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4.注重实践,培养信息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语教学 信息素养 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完整的信息,通过确定对信息要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明确信息源,采取成功的检索方式,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作为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要求:“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使问题得到全面地、深入地解决。

1.兴趣激发,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学生感知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培养信息意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让他们认识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课本以外有趣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更加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可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甚至奖励,以此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例:学习《观潮》一课时,有学生对钱塘江潮的成因以及种类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提供网址给他们,鼓励他们课后查资料。通过资料查找,同学们知道了潮汐的种类有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等。还得意洋洋地说他们在网上还找到了录像资料,就像看到了真的一样。看到他们学习后的那种满足,我知道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信息产生了兴趣,才能初步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2.质疑提问,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所谓“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提问,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例:教学《太阳》一课,通过学生提问,可将教学任务确定为: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太阳究竟有哪些特点,除了文中介绍的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以外,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密切的联系?接着引导学生明确太阳的特点(大小、远近、结构等),可以查找相关图片。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可以查找有关的文章等文字资料。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网络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3.强化引导,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谓“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如,可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摘抄,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另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有时鼓励他们做成小报的形式。这些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应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出现了黑客现象、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带来了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面对这一问题,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另一方面注意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教育资源整理到班级主页上供学生学习,以防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

4.注重实践,培养信息的表达能力。

能否适时有效地组织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充分表达,关键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这也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同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功能,引导学生将生成的信息在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惟有如此,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将虚拟时空与实体社会相连接。例:教学《壁虎》一课,学生查到有关壁虎生理特点的资料。有一处:壁虎为什么紧紧地贴住墙壁?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这是壁虎身上有黏液的关系,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的描述,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那就是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再如,针对“花卉”知识教学,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等十种花的命名,如人们称牡丹为“花中之王”,称兰花为“花中仙子”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我特别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花中君子!”老师追问:“为什么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上来。

总之,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语文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上一篇:小学古诗教学应注重“四要” 下一篇: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