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黏膜剥离划痕术治疗鼻出血280例

时间:2022-09-12 12:38:04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66-01

我科采用鼻中隔黏膜剥离划痕术治疗鼻中隔前段出血,疗效满意。现将我科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对280例鼻中隔前段出血手术病例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28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74例,女性106例;年龄在5岁至60岁,平均17.4岁;伴有高血压者8例;280例均排除血液系统等基础疾病;鼻出血病史1月至1年以上,近1月反复同侧鼻出血4次至10次不等,且经保守治疗(即鼻腔填塞加口服药物)无好转;检查鼻中隔黏膜有轻度糜烂或局部血管扩张158例,血管断端黏膜突起并触之有明显活动性出血者122例。

1.2方法:剪除鼻毛后,常规消毒铺敷,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贴于鼻中隔黏膜上2分钟后,用2%利多卡因1mL加少许肾上腺素在鼻中隔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行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鼻中隔血管扩张处黏膜发白或鼻出血区周围黏膜发白。待麻醉生效后,用鼻中隔黏膜刀在鼻中隔鼻阈区向后0.2cm自上而下作一约0.8cm弧形切口,分离黏骨膜至血管扩张区或鼻出血区以外0.3cm部位,然后用鼻中隔黏膜刀在剥离处的黏膜上行“#”字形划痕,范围应平均,不易过密,纵横约3至4刀即可,如血管断端黏膜突起者,应用小剪刀减去突起之黏膜,使局部黏膜平整,术毕鼻腔用凡士林纱条行局部袋状填塞。术后口服消炎止血药3天,合并高血压者继续降压治疗。术后48小时后取出凡士林纱条,如术区仍有少许渗血,用1%盐酸奈甲唑啉滴鼻液棉片收缩5分钟,止血后取出棉片,如出血较多,再次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术后嘱患者1周内勿抠鼻腔,勿用力擤鼻。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1次止血后出血停止,1年内不复发;有效:1次止血后出血量明显减少,但仍有少量渗血,需再次治疗后止血,1年内不复发;无效:止血后仍反复出血或1年内原出血点部位再次出血。

2结果

280例患者均行鼻中隔黏膜剥离划痕术治疗,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治愈241例(86.1%),有效35例(12.5%),无效4例(1.4%)。

3讨论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占耳鼻喉门诊的33.2%[1]。鼻出血由于原因不同其表现各异,多数鼻出血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出血部位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Little区),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少年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于易出血区;青年人也以此区出血多见。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出血部位多见于鼻腔后部。鼻出血属于急症,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的原则[2]。本组280例患者鼻出血均为单侧反复出血,出血部位均位于Little区。本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鼻中隔黏膜剥离划痕术,该手术的机制是使该处形成瘢痕组织,闭塞血管而止血。本组患者治愈率达86.1%,有效加治愈率达98.6%,无效率1.4%。分析本组280例鼻中隔黏膜剥离划痕术治疗鼻出血,提高治愈率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病例选择:选择病例均要排除血液系统等基础疾病,若合并高血压者,需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对象多为反复鼻出血,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检查见鼻中隔Little区血管明显扩张,如为双侧鼻出血者,需间隔至少10天后再行对侧手术,以避免鼻中隔穿孔的发生。检查122例血管断端黏膜突起并触之有明显活动性出血者行该手术立竿见影,治愈率最高。②局麻操作的要领和技巧:局部侵润麻醉时使用1mL注射器,针尖抵达粘骨膜,缓慢推药,直至鼻中隔血管扩张处黏膜发白或鼻出血区周围黏膜发白。③手术操作的要领和技巧:切口选择在黏膜上,深度不能切到鼻中隔软骨,认真剥离,黏膜剥离范围应在血管扩张区或鼻出血部位0.3cm以外部位,行鼻中隔黏膜划痕时需尽量切断局部血管,这样才能达到闭塞血管的作用。术毕填塞纱条前先将术区黏膜复位。④术后注意事项:因鼻腔内有异物填塞,术后口服抗炎、止血药3天,术后嘱患者10天内勿抠鼻腔,勿用力擤鼻。

目前治疗鼻出血的方法较多,随着微波、激光及鼻内镜的广泛应用,鼻出血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在较多基层医院,由于设备的限制,仍有很多手术不能开展。鼻中隔黏膜剥离划痕术治疗鼻出血对医务人员而言,无需特殊器械,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对患者而言,无需住院,费用低廉,痛苦小,并发症极少,治愈率高。故本术式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Walker TW,Macfarlane TV,Mcgarry GW.The epidemiology and chronobiology of epistaxis:an investigation of Scottish hospital admissions 1995-2004[J].Clin Otolaryngol,2007,32(5):361-365

[2]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3-306

上一篇:老年康复医疗研究 下一篇:颈椎病相关病证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中医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