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世界的空间建构与归纳

时间:2022-09-12 12:07:31

宏观世界的空间建构与归纳

摘要:所谓宏观世界的空间建构与归纳,不是单纯的安排物象。实际上,它不但关系着艺术观念、人文精神、构成因素等多种因素,而且是绘画创作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构成绘画艺术作品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基础条件,是体现画家认识世界的具体展现,是画家艺术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经营位置;意境;建构

中国画作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意识结构,是以儒学的以人为本为道德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以老庄思想中清净无为、淡泊人生、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作为画家创作思维方式去进行绘画艺术的建构,使中国画在大自然与人之间,以“立意为象”,“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与宇宙统一的境界。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这种中国方式的意象思维方式、意象法则,使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以自由的创作方式和意象思维唯意而取。而要将所有的内涵意象展现出来,且营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特有意境之具体措施就是“立意为象”、“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这些是古代文化长期总结的结果,在客观上形成中国画创作上的必然指向,也是精神与物质观察的结果。

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在宏观世界的空间建构与归纳上是与中国的哲学观是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儒、道、禅三者的相辅相成的历史必然,从而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表现内涵。中国绘画艺术所体现的审美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正是这种母体文化的体现。空间创造在中国画的构图中立足于平面性的处理艺术,规范化的透视法则的束缚也就随之得以消解,这就为物象的安置提供了自由。空间也不再是客观物象本身的再现,画家可以大胆地根据画面构图的需要进行艺术创作和空间建构,这是一种中国绘画独有而唯一的意象空间形式。

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意识结构,是以儒学的以人为本为道德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以老庄思想中清净无为、淡泊人生、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作为画家创作思维方式去进行绘画艺术的建构,使中国画在大自然与人之间,以“立意为象”,“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与宇宙统一的境界。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这种中国方式的意象思维方式、意象法则,使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以自由的创作方式和意象思维唯意而取。而要将所有的内涵意象展现出来,且营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特有意境之具体措施就是“立意为象”、“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这些是古代文化长期总结的结果,在客观上形成中国画创作上的必然指向,也是精神与物质观察的结果。

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以尊崇社会的道德精神为其根本。它基于入世的“仁学”体系,决定了它对人生的关注。孔子的仁学思想产生在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将奴隶社会中所残存的氏族时代的原始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作了发扬光大和系统化,从其学院关系的“亲亲”,推而及于众而“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并不仅仅主于自修,而在于由己及人。孟子的“仁学”说在于性善,对道德修养从自觉约束到完成,他有着较为完整的描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天下》)孔孟的儒家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渗透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俗等一切领域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影响。虽然从绘画本体来说,儒家学说对中国画特有构成方式的形式、影响不像道家与禅宗那么直接、明确,但正因如此,儒学对艺术本体理论中的和谐精神和其所具有的浓厚道德内涵,不仅使绘画在中国被看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并且负有崇高的道德使命。而由于道德观念的永恒性与广义性,使中国画所表现的自然物象因其道德使命而成为一种观念化了的自然,并带有了特殊的价值内涵。儒道互补才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思想,从而使中国在构成上对客观物象的表现,具有了脱离客观物象自然形态制约的思想基础。

禅宗与庄学有着千比万缕的联系,但较之庄学的“无为”,则更强调“冥思顿悟”。“禅”的本意为“静虑”。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彻悟自己的心性,禅宗以参究悟法,彻见心性本原为主旨。它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甚至包括所有感观器官事物的感觉,进行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的反思。物我交融的境界并不是禅宗的目的,它的极致世界是“物我两忘”。人与自然、社会,紧密地扭结在一起,只有通过禅定的沉思冥想,才能进入一种物我交融的境地,也只有在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中,才有可能进行大跨度地、纯静地思维活动。当这种思维活动在沉思冥想中在某一点上得到触发而融会贯通之后,思想境界即刻得到了升华。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以直觉关照与内心感悟往复推衍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是融会贯通后的内心解脱。它从观物的直觉到意象,由物我两忘到超越时空,进而取意于认识,发挥于境界,其冥思中的辨证意义为其内涵结构。它对客观事物的考察方式是直觉观察而不是客观观察。这种思想不仅与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境界基本一致,而是对中国画艺术观念的影响是直接而且是巨大的。

中国画家在对待外物方面是一个观照的过程,所谓观照,是指心的一种心物挈合的直觉认知过程。观照的最佳结果是顿悟,即在时间和空间上一种对于瞬间即永恒的心理体验,一种与宇宙合一的精神体验。意象选择必然得到中国画在空间建构方面的不同之处。因此,如果中国画一定要把这种中国特点的空间结构变成西方透视方法关系,那怕是一种有多条视平线,多个视点的所谓散点透视中、那么中国画面对的将不令仅仅是丧失了空间自由,而且连平面造型的艺术特征也会随之转换。所以,中国画以开阔意象造型和解构空间的前提下,才可以发挥中国画的造型特点与形式优势,才能达到物我挈合,从而在构图中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中国画家对宏观世界建构的体认,使得中国画中国画家对于构图不是从形式上去看待,而是从观念上去把握。这种观念的把握家对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有着天生的自觉,甚至在他们心目中,诸如虚实变化、疏密变化、开合起伏、平衡和谐等等形式因素本身亦是“道”的体现,故而不遗余力地开掘取意义,将其提升。结果是极大地开拓了中国画家细致入微的审美力,发现了极为广阔的审美天地。对物象的长期观察也体现在对物象结构形态上的把握上。在长期的观察中,与物象融而为一,达到了身与物化的至高境界,所以才能从本质上得心应手地掌握生活物象的典型特征,为其传神。因此,中国画宏观的长期观察,重在掌握被观察物象的结构、规律,把握物象的形态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才不失长期观察宏观上的真正意义。

中国画家依托于传统人文背景,在传统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对艺术本质的深刻领悟和对艺术规律的灵活掌握。中国画的时空建构和哲学观照使其成为其艺术发展的标准,也使其艺术规律有了更为直接的理论基础。从而也构成了中国画构图必然的意向选择,成为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征宏观与微观的观察方法在整体与局部的理解上简单的对待和概而言之。整体不局部的关系单指在观察时对物象结构的感悟,而宏观与微观是立足于主观与客观这一对立统一的基点上,以宇宙的视觉和微观的审视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视觉方式。就宏观与微观对中国画构图的具体体现,宏观的以小观大,使中国画的构图可溶千山万壑为一卷,海纳百川之气度,也可精如细丝,巧妙精致,在有限的画面上,为中国画的构成方式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自由。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上一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探析 下一篇: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