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时间:2022-09-11 11:55:36

医院内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摘要] 目的:讨论我院的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和病原菌类型,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9月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2.99%,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率最高,为11.4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2.10%,真菌占12.33%,革兰阳性球菌占25.57%;肠球菌属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提高手卫生的执行率、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危险因素;病原菌;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c)-023-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SUN Kewei, LIAN Li, ZHANG Gedong

(Angang General Hospital, Anshan114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the types of pathogens in our hospital,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nosocomial infection. Methods: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2008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review. Results: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was 2.99%. The infection rate in ICU was the highest (11.41%). The main infection site was respiratory tract. Among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nosocomial cases, 62.10% we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12.33% were fungus, and 25.57% were Gram-positive bacteria. The incidence rate of enterococci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effective actions to reduce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training, carrying out the aseptic technology strictly, reducing the invasive operation, raising the executable rate of hand hygiene, and using the antibacterial drug reasonably.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isk factors; Pathogens; Antibacterial drug

医院内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硬件设施配置及软件管理水准的重要量化指标。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检测水平,掌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以制订有效的措施,预防与控制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对2008年1~9月我院13 058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为2008年1~9月我院各临床科室每月院内感染报表,并回顾性调查所有的出院病例,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2006)》所确定的方法进行医院感染病例诊断、病原菌监测、耐药菌药敏试验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监测[1]。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2008年1~9月我院出院患者共13 058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390例,医院感染率为2.99%;医院感染例次为436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34%。其中,37例存在双重感染,占感染数的9.49%;9例存在三重感染,占 2.31%。2008年1~9月未发生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2.2 医院感染发生高的科室

感染率:ICU病房11.41%;干诊病房9.49%;泌尿内科6.62%;神经内科5.82%。近年来,随着对医院内感染的加强管理,医院总体漏报率低于3%。

2.3 感染部位

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27.13%),其次为下呼吸道(25.58%)、胃肠道(11.96%)、泌尿道感染(11.29%),其发生率与相关报道一致[2]。

2.4 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监测

2.4.1 病原菌情况在436例次医院感染送检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体219株,占感染数的50.23%,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6株,占25.57%;革兰阴性杆菌136株,占62.10%;真菌27株,占12.33%。

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中以肺炎雷伯菌为主,共为61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33株),而非发酵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为19株。

2.4.2 药敏试验情况2008年1~9月共对681株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大肠埃希菌88株,鲍曼不动杆菌87株,铜绿假单胞菌81株,肺炎克雷伯菌78株,铜绿假单胞菌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株。

2.4.3 病原菌耐药情况

2.4.3.1 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率超过75%应暂停使用的有:阿莫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头孢替坦、头孢唑啉。

2.4.3.2 大肠埃希菌细菌耐药率超过75%应暂停使用的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2.4.3.3 铜绿假单胞菌细菌耐药率超过75%应暂停使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呋辛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头孢唑啉。

2.4.3.4 肺炎克雷伯菌细菌耐药率超过75%应暂停使用的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2.5 临床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

2008年1~9月我院抗生素平均使用率为54.46%,使用数量前10排名见表1。

表1 2008年1~9月抗生素使用数量前10排名

3 讨论

分析436例次感染病例,普遍存在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反映在联合用药上。一般认为感染较重情况下用二联即可,没有必要三联、四联并用[3]。调查中发现,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者达287例,占65.83%。另外,医院感染病例中抗生素选用起点高,有44.67%的病例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青霉素。

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选用抗生素呈现盲目性、随意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起点高,应用时间过早或计量不准确。对怀疑有院内感染的患者有将近50.00%的感染病例没有做任何细菌培养,以选用广谱抗生素作为抗感染的主要手段,这种抗生素应用方面的不合理、盲目性一方面大量浪费了社会及个人财力,加重了多方面负担,更重要的是导致人体菌群混乱,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病原体检测结果表明,条件致病菌比例较高[3],也说明了这种状况。

在调查统计中发现,ICU下呼吸道感染最高,达58.32%;其次是泌尿道,达23.28%;显著高于其他病区,考虑ICU患者病情严重,气管插管、呼吸机、留置导尿等侵入性操作多,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造成菌群失调,易发生二重感染。

医院各科室的陪护率与院内感染率相关,这为多种病原交叉感染提供了客观条件。统计显示,通过人群集聚造成互相传播的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感染,这一点在干诊病房、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房尤为突出。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①加强医院感染及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水平,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②在手术和侵入性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与无菌技术操作的要求,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习惯和正确的洗手方法。③加强供应室、手术室、ICU、透析室、内镜室、检验室、口腔科、分娩室、新生儿室等重点科室的管理,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和实验室细菌检出率,及早诊断、避免耐药菌株传播,预防医院感染[4]。④严格规范抗生素的应用,限制对无明显感染症状的病例使用高起点或广谱抗生素。对存在感染症状的病例应该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用药,切忌盲目无度地滥用广谱抗生素。⑤加强陪护管理,控制外来人员流动,避免病房内出现高密度人群集聚,避免多种疾病的交叉性感染。⑥合理安排人员流动、物品流动,特别是对手术患者的接送、住院患者在相关医技检查过程中的流向、等候以及污物的运送等,要设置专用通道,或避开人员集中的时段和区域。⑦运用质控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进一步强化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加强各类监测工作,降低漏报率,强化每个医务人员的质控意识。⑧改善科室布局,降低促进医院内感染的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2001.

[2]董伟贤,胡必杰,何礼贤.132家医院院内感染漏报率调查[J].上海医院感染监控通讯,2000,10:113-114.

[3]李兰娟,吴瑶.医院内感染及细菌耐药谱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2(16):45.

[4]卢建雄,李翊锐,邵叶.老年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67-1068.

(收稿日期:2009-01-08)

上一篇: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儿童口腔溃疡的临床观... 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