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第11期

时间:2022-09-11 11:41:05

从广州到上海,“见所未见”与“重新发电”

十一黄金周前后,广州三年展和上海双年展的相继开幕不禁让艺术圈的人士马不停蹄地奔赴两个城市的展览现场,也让人们看到了目前两个国内最大的双/三年展事之间的对比与反差。

9月28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正式开幕,在广东美术馆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来自国内外上百位艺术家的作品井井有条地呈现出来。在策展人姜节泓“见所未见”的主题引导下,展览作品大多单纯地关注艺术本体问题,无论对艺术家、观众还是展览方来说,都算是讨喜又讨巧—既呈现了国际当代艺术的视觉效果,又保证了展览作品在“政治上”不出差错。

同样在9月28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也启动了媒体预展。然而媒体记者们在展览现场看到的却是远未完成的“布展进行时”。策展人邱志杰对此表现得非常坦然—展览前一个星期上海当代美术馆才最后交工,能够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如此庞大的布展工作绝对是个奇迹。好在10月1日正式开幕的当天,主展馆果然奇迹般地收拾停当,喜迎八方来客。

两个展览的策展人都有着高度理想化的策展主题。广三的“见所未见”主题涉及存在与否、阴阳、想象与现实等复杂的哲学命题,展览力图呈现并激发艺术家观众对超乎视觉感知能力的各种“存在”的领悟;上双的“重新发电”的方案基于上海当代美术馆移至原上海南市发电厂这一现实,是邱志杰对上海城市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进行的想象,为此他还以他的未来学研究方法绘制了精美的上双策展地图。两个策展主题一个内敛、一个发散,呈现了当代艺术目前发展的两种并行的趋势。

在策展的实际操作中,两个展事都不甘于局限在美术馆这一旧有的当代艺术展示场所中。广三前所未有地在广州正佳广场这一繁华的商业中心内展览作品,并一反常理地而将作品“藏”在商场之内,不为作品添加任何标签,让公众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遭遇”艺术;上双更是创下了史无前例的“城市馆”模式,邀请世界各地30个城市在主展馆及外滩附近的若干栋欧式老建筑中设立城市馆,延续了并扩展了上双一直以来的城市主题。

两个展事都与政府及商业有着深刻的交互,艺术在这种交互中既创造着奇观,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相应妥协。不论怎样,随着艺术版图在中国的逐渐扩大,艺术人们不至于总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了。(周雪松)

2012年度特纳奖获提名艺术家名单公布

作为英国艺术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特纳奖近日公布了2012年奖项提名艺术家名单。获提名的艺术家分别是保罗·诺布尔(Paul Noble)、影像艺术家伊丽莎白·普莱斯(Elizabeth Price)和卢克·富勒(Luke Fowler)以及行为艺术斯巴达克·切特温德(Spartacus Chetwynd)。而特纳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于2012年10月2日至12月3日在泰特英国美术馆进行展出。最终获奖者将于展览的最后一天宣布。

保罗·诺布尔(Paul Noble)获提名的展览为去年11月至12月期间在高古轩画廊举办的展览“Welcome to Nobson”,这场展览主要展出了他新创作的一系列素描及雕塑作品。他那些用石墨绘制而成的、错综复杂的图纸描绘了由迷宫般的建筑与荒凉的地貌组成的Nobson Newtown,细节详尽。

伊丽莎白·普莱斯(Elizabeth Price)的令人毛骨悚然而又极具魅力的影像作品描绘了一个后人类的世界,他们看起来像是在为博物馆里的奇珍异品、设计精良的电器用具以及现代感十足的家具做广告一样,散发着一种冰冷的诱惑力。

卢克·富勒(Luke Fowler)的影像作品通常会回归到一些有争议的主题上,他对一些边缘人物以及迷失的灵魂很感兴趣,他的作品总是氛围十足、让人悲伤,有的时候甚至是令人感动。

斯巴达克斯·切特温德(Spartacus Chetwynd)则擅长以故意显得外行和即兴的表演对文化史上一些标志性的时刻进行再加工,趣味十足。(刘龙)

成都双年展迎来史上最年轻策展团队

2012年9月26日,第六届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在四川都江堰正式召开第一次会议。经过全天两轮的学术研讨会之后,组委会终于在媒体见面会上公布了此前一直对媒体保密的策展人名单。何桂彦、付晓东、崔灿灿最终成为第六届成都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三位策展人都属于艺术界的新锐力量,其中年龄最大的何桂彦为36岁,年纪最小的崔灿灿只有25岁,这也是有史以来所有双年展中平均年龄最小的策展团队。

而由周春芽、张晓刚、方力钧、何多苓、汪建伟、董小庄、胡永芬、郭晓彦、冯斌、顾振清、皮力、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美国)、乔纳森·芬博格(意大利)和张子康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也将为年轻的策展团队保驾护航,提供坚实助力。

对于此次年轻策展团队的选择,上一届成都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吕澎表示,一个年轻策展团队的出现是大势所趋的,随着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策展人已经浮上水面,而成都双年展也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希望他们能以年轻的生存经验和对艺术新的认知,赋予“成都双年展”独特的艺术气质、鲜明的展览风格与开放的文化立场。

而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著名艺术家周春芽,则看重双年展与成都的城市发展、城市互动的关联,他表示本届成都双年展将以成都这座城市作为母

体,依托成都独特的历史经验与文化现场,思考城市与个体、城市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周春芽说:“虽然算起来这三位可能是全世界双年展里边最年轻的一个团队,但是在听他们阐述策展理念时,发现他们想得非常全面,有许多细致的构思很好地结合了城市与艺术的关系,这非常可贵。再加上学术委员会和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这次成双应该会是我们,也是大众所期望看到的一个双年展。”(刘龙)

最大水上剧院将落户

2012年9月30日,北京市政府与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将在北京朝阳“798”艺术区建设北京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此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初步计算总投资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预计明年初破土动工,两年内全部建成。届时,此项目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上表演乐园。

此次新濠国际投资建设的北京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以“水舞间”高端演艺品牌为龙头,内容包括“水舞间”国际剧院、激光镭射大舞台、原生态艺术村、国际艺术画廊、国际高星级艺术酒店、高端艺术公寓、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检测鉴定中心等。

无疑,水上乐园落户798对北京城市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想见两年后的798,除了是艺术聚集区,还将成为北京地标性的超级旅游区,每年也将会有更多的游客涌入798。然而,以大众娱乐的方式让艺术走进百姓的视野,是否是一种对艺术本质的消解?娱乐项目的建立对艺术的长期发展又是否有利?只有留待时间检验。(刘晚荣)

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

2012年10月11日,“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推出的大型艺术展览《局气》在尤伦斯举行了新闻会,本次《局气》项目的于2012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实施,共邀请十余位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以开放的态度通过呈现场地特定艺术项目的方式,提出使用在地性的概念链接古镇传统文化,并在艺术节期间构建出独特的全新文化景观,探索艺术的实践维度。此次展览形式涵盖架上绘画、装置、行为、声音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新闻会现场COART项目的发起人李亚鹏表示:“COART不收门票,当初发起这样一个活动,只是为了帮助年轻的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一个创作、展示、销售的平台,圆了自己的艺术理想,现在发展由基金会提供帮助,暂时不会借助政府的力量。”而作为本次展览策展人的尤洋则重点强调“在地性”的概念,他表示:“近年来,在地性成为一股较为突出的策展策略,结合当地自然或人文风貌形成的展览风格成为这些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此次展览并非旨在质疑同质现象对于当地文化的侵入,在地性向来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和协调的结果,并且在其过程中实现自我创新。”(木木)

世界尽头的影像艺术

也许是2012年12月将近所带来的末世情结,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将他们新推出的影像作品群展命名为“直到世界尽头”(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这个标题其实借用了威姆·温德斯(Wim Wenders)一部影片的名字,展览为了凸显出影像的重要性,在前言中引用了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到了世界末日,除了影像什么都留不下”。

显然,世界尽头留下的到底是不是影像谁也不知道,但在展览的语境里,影像已经不止是动态的视觉图像,而成为经验和记忆的综合体。展览通过将张培力、王功新、林一林、刘窗、陈轴这五位年龄层次和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并置,探索了影像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以及表达的多种可能。展出的作品反映出不同艺术家对经验表达、叙事方法和图像处理迥异的个人风格,同时丰富和多元的展品显示出画廊对影像艺术的重视和在此方向探索的雄心。

整个展厅的布置得益于当代唐人对展场处理丰富经验,“白立方”的展厅空间被进行了重新设置:王功新的五屏录像装置《2012留下标准色香波》悬挂在展厅上方的空间中;张培力的《480分钟》也放在中央开放性的空间里,而带有叙事情节内容的作品则分别隔出单独的空间播放。这种布置恰当的契合了影像作品营造独立时空环境的特点。开放空间中的作品要么是只有细微变化几乎静止的图像,要么是漫长枯燥机械化劳动的忠实记录,这样的作品打破了现实中观察事物的时间尺度,因此给观众一种旁观和审视的视角,并不需要情节性的代入感,开放的空间正好为作品提供多种时空混合的包容性。而独立空间里的影像作品则使用了与现实时间尺度相同的呈现方式,并且视频长度在观众正好能接受的最大范围里整个展览的策划和布置相当精巧。

当下进行影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但出现在在展览中的影像作品似乎往往只是为了凸显展品内容的多样性,专门展现和对影像艺术进行深入探讨的展览并不多,能在画廊的商业空间中做纯影像展览的更是寥寥无几,《直到世界尽头》是对影像作品的一次集中探讨,或许“世界尽头的影像艺术”能给我们带来对未来的更多期待。(陈坤)

上一篇:印度大停电警示中国电网安全 下一篇:绿色生态油田建设的几点思考